灸法的发展史.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7074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灸法的发展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灸法的发展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灸法的发展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灸法的发展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灸法的发展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灸法的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灸法的发展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灸法的发展史灸法,古称灸(酒)烟(弱)。说文解字说:灸,灼也,从火因灸,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艾灸疗法是用艾绒为主要灸材制成的艾炷、艾条,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外用方法。中医学理论认为,灸法有温经通络、彳亍气活血、回阳脱、调和阴阳的作用,对于虚损性疾病有较好的针对性。一.灸法源远流长,萌芽时期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当人类知道了用火之后,便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火不仅给人温暖,也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用火炮生为熟、以化腥臊,使人们脱离了 生吞活剥、茹(如)毛饮血”的动物世界。故人们习称灸法为人烟,人类与火共存,故

2、灸字从火从久。原始人在以火取暖、烧烤食物时,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当身体某一部位产生病痛时,以烧灼之法来治疗疼痛,特别是因寒冷而致的疾病也得到缓解。或者在用火的过程中,发生了身体某些部位的皮肤烧伤或烫伤,又意外地发现了某些疾病减轻或消失,并不断积累了经验,萌生了灸法。灸法的最早记载见于左传,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侯有疾,医缓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膏之上,肓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据晋代杜预注解:攻是指灸达是指针刺,说明当时灸疗已被使用。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代针灸佚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主要论述十一脉循行主病及灸法。与其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脉法,则详

3、细记载了施灸部位。以上出土的4种帛书的成书年代可上溯至春秋时期甚至更早,说明春秋战国之际已萌生了灸法。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是灸法的发展期,灸法已广泛应用,孟子离娄桀(杰)纣章云:今之欲王者,尤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先秦名医扁鹊在治虢国太子尸厥时,让其弟子子阳取外三阳五会而使太子复苏,又令弟子子豹药熨两胁下,而见太子坐起。司马迁的史记中,灸法的记载很多,仓公列传载齐太医仓长淳于意治疗经验十五例,其中灸疗案五例。由此说明,这个时期的灸法已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该著作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神气血为主要内容,从整体观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要

4、领与防治原则,并重点论述了经络、胸穴、针法、灸法等。灵枢又称针经,较为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腕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是对针灸理论和临床应用的总结。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以虚,火自当之。灵枢经脉云:陷下则灸之。针刺与灸法为并在的两大治疗方法,同等重要。素问汤液醪(劳)醴(礼)论云:”镶(禅)石针艾治其外也。灵枢经水又云:其治以针艾。以针艾并称者,首先记载了将艾叶作为灸疗的主要材料,又将艾作为灸法的代名词。灵枢背俞(树)云:以火补之,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又云: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泻之,虚则补之。提倡辨证施灸,灸有补泻。素问骨空论云:灸寒热

5、之法,先灸项大推,以年为壮数,次灸檄(绝)骨,以年为壮数。素问癫狂云:治癫疾者灸穷骨二十壮。对艾灸的部位、壮数都有定数可言。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有关灸法的论述有十二条,对灸法的应用和禁忌证又有发挥。其中三条是用来治疗少阴病的,强调三阴宜灸。其中八条述禁忌证,多为太阳病慎用火法发汗,致使病情骤变或加重。对很多病症都有可火、不可火、不可火攻之的记载,对后世灸法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有着重要意义。西晋皇甫谧(密)所著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其汇集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内容,全面论述了针灸学理论,发展并确定了349个脸穴的位置、主治、操作,介绍了

6、针灸方法、禁忌证和常见病的治疗,并在脚穴下开始注明艾灸的壮数,其发灸疮之说是化脓灸的最早记载,对禁忌证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使后世在灸法中有据可循。并把针灸专门化、系统化,对灸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东晋葛洪注重灸法,在其著作肘后备急方全书中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灸方。肘后备急方三卷,对猝死、五尸、霍乱吐利等急症、危症采用灸法治疗。可见,灸法不单治疗虚寒证,而且可以治疗急、重症。肘后备急方还首创了隔物灸,如隔盐灸、隔蒜灸、川椒灸等。葛洪之妻鲍姑,精于灸法,以灸治疣瘤而闻名,是我国针灸史上第一位女灸师。另外,应用腊灸、使用瓦甑(赠)灸均为器械灸的先驱。到了隋唐时期,灸法最为盛行。唐

7、代已有专职灸师之称,韩愈有诗日:灸师施艾柱,酷(库)若猎火围。灸法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孙思邈(秒)在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中,立针灸上、下两篇,在内、外、妇、儿诸篇中应用灸法治疗的条文甚多。在灸法的应用方面,指出了施灸的强度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部位、病情的不同而灵活掌握,灸的顺序要有先后,操作要正确。正如“炷令平正着肉,火气乃至病所也。孙氏用灸法治疗热病,以灸法使火气流行、热毒蕴结之痈肿溃散。对黄疸、淋证等温热病及消渴、失精失血之阴虚内热病证亦用灸法取效,发展了灸法的临床适应范围。在千金要方中记载了隔物灸法,如隔蒜灸、隔盐灸、豆豉(尺)灸、黄蜡灸、黄土灸、隔附片灸、隔商陆灸等,将艾灸与药物相

8、结合用于临床。千金要方中有用箭杆(竹筒)及苇筒塞入耳中,以筒口施灸治疗耳病,为灸疗器械的开拓者。在同一时代的王煮(道)更是重视灸法,他在外台秘要中风及诸风方一十四首中提出灸为医中之大术,宜深体会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外台秘要在治疗部分中几乎都用灸方,以艾火治疗心疝、骨疽(居)、偏风、脚气入腹等疑难病症,颇为实用。又有崔知悌(替)著骨蒸病灸方,专门介绍用灸治疗痛病。唐太宗曾命太医甄(真)权等人校订明堂,做明堂人形图,足见唐代对针灸的重视。北宋著名的针灸学家王惟一重新考订明堂经穴,于公元1026年绘制成铜人脸穴针灸图经,医者按图取穴,按穴治病。其设计制造的两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胸穴,内置脏腑,使

9、针灸学有了直观的模具,促进了针灸学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南宋针灸学家王执中撰(转)针灸资生经一书,提倡针灸药饵,因证而施,但临床以应用灸法较多。他在针灸治疗前要寻求病人身上某些有反应的胸穴,按之酸痛后施灸,常取得很好的疗效。他说:屡有人腰背低(羽)偻(里)来觅(密)点灸,予意其是筋病使然,为点阳陵泉令归灸即愈,筋会阳陵泉也。又云:有老妪(玉)大肠中常苦里急后重,甚苦之为按其大肠俞痛甚,令归灸之而愈。再云:凡有喘与哮者,为按肺俞,无不酸痛,皆为缪(了)刺肺俞,令灸而愈。针灸资生经第三卷至第七卷论述各种病症的疗法时,尤以灸法者多,如治梦遗失精,列出20多种兼症,用穴31个,大多标明用灸治疗。在书记载的

10、医案医话中也大多用灸。灸法有灸劳法、灸痔风、灸肠风、灸发背、膏肓俞灸、小儿胎疝灸等灸疗之法。王氏用灸的特点是:取穴少,一般12穴,如水肿灸水分、气海;哮喘灸肺俞、膏肓;鼻岫灸上星;脐中痛、澹泻灸神厥等。壮数少,如伤寒咳甚灸喉下三壮,疝气偏坠灸关元旁三寸七壮,牙痛灸外关七壮等,都只有三或七壮之数。南宋窦材的扁鹊心书是以灸法治疗各种疾病的专著,记载灸法50条,提倡保护阳气为本与灼艾第一。他说: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又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窦氏主张大病宜灸,大病须加艾灸,方保无虞,所谓大病即急危重症。并主张早灸,认为大病尤宜早灸,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

11、然阳气不绝,性命坚。还主张多灸,他说: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窦氏还创立了灸前麻醉法,即用所谓睡圣散内服,使人昏睡,然后施灸,可无痛苦,是麻醉法施灸的最早记载。宋代的普济本事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医方书中亦收集了大量的灸疗内容,灸法在宋代流传甚广。四、完善时期金元时期对灸法有了进一步的完善,主要贡献在热证可灸方面。刘守真明确指出骨热灸百会、大椎,主张热证用灸,灸法有引热外出、引热下行的作用。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寺合遗杂论中指出:灸法有补火泻火,若补火,火烯(够)至肉;若泻火,火不要至肉便扫

12、除之,火以畅达,拔引火毒,此从治之意,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阴长故也。说明热证有实热与虚热之分,灸法有攻有补,泄引热下,养阴清热。元代名医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提出:阴虚疾势困重则灼艾法为良。”书中载入针灸治疗的56个病症中,灸疗占十之八九,且多涉及各科疾病,进一步完善了 热证可灸的理论。明清时期针灸学家辈出,灸法论著颇丰,是针灸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强调针灸并用,其第九卷论述灸疗法41节,灸治各种急慢性疾病20种,对膏肓穴法、相天时、发灸疮及艾灸补泻等独有见解。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记录明代以前几百个灸疗验方,治疗几十种各科病证。明初成书的寿域神方云:”用纸

13、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瘗(菜)。是用艾卷隔纸按压于穴位之上的实按灸法。艾卷灸法的出现,极大地改进灸材与灸疗方法,才有了以后的悬灸法(即离开皮肤一定距离而灸烤)o神农皇帝真传针灸图一书将药物掺入艾条中进行灸疗,名为雷火针灸及太乙针灸,是艾卷与药物相合,使灸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现代常用的艾卷灸法、药条灸法,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明清时期又有创新,出现许多新的灸法。如灯火灸(用灯草蘸油点火,在病人皮肤上直接烧灼的灸法)、阳燧(睡)灸(用铜镜聚集日光作为热源)、“桃枝灸(用桃枝蘸麻油点燃后吹灭,趁热垫棉纸三五层熨(玉)灸患处)、本草纲目的“桑枝灸(用桑枝点燃后

14、吹熄,用火先灸患处)、理渝(月)骈(pian )文续增略言的“药锭灸、医宗金鉴的阳燧锭灸、叶天土的硫黄饼灸、本草纲目拾遗的硫朱灸、串雅外编介绍的鸡子灸等,极大地丰富了灸疗学的内容。明清时代继:洪之后,对隔物灸又有了进步的发展,特别是出现了很多隔药灸的灸疗方法。如明代的薛(靴)立斋在用隔物灸治疗外科疾病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隔蒜灸用于拔毒消肿,隔豉饼灸用于肿硬不溃或溃而不敛,隔附子饼灸用于疮陷而脓水清稀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用隔甘遂灸治疗二便不通;刘纯在玉机微义中用隔葱灸治疗疝气;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用隔蟾灸治疗厘病;楼英在医学纲目中用隔苍术灸治疗耳暴聋;龚(工)廷贤在寿世保元中用隔巴豆饼灸治疗心腹诸疾、便秘;龚信在古今医鉴中用隔花椒灸治疗心腹胸背痛;顾世澄在疡医大全中用韭菜灸治疗疮疡;徐克昌在外科证治全书中用隔香附灸治疗痰核、厘疡,用隔木香饼灸治疗跌打损伤;吴尚先在理濡骈文中用隔槟榔灸治疗耳暴聋,隔核桃灸治疗风湿骨痛;吴亦鼎在神灸经论中用隔矶灸治疗痔疮等等。可见,隔物灸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扩大了治疗疾病的范畴。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