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20年机考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20年机考大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10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20年机考大纲)一、单项选择题1、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唯物主义思想3、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5、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理都具有相对性7、6、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9、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
2、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0、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1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13、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14、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15、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6、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或者是客观精神产生出来的17、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矛盾
3、的特殊性1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1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表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0、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21、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生产关系2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23、质变指的是事物根本性质变化24、矛盾是指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25、“万物存在吾心中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2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27、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8、“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静中有动,
4、动中有静29、“拔苗助长的事例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30、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二、多项选择题1、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2、新生事物是有远大前途的事物、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事物3、下列选项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掌握火候、注意分寸、适可而止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表现在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实现了辩证法与唯物论的结合5、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有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6、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致唯心主义认识论、直观被动的反映
5、论7、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8、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部分的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9、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的作用、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10、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思想的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利害相生,祸福相因、物极必反,相反相成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是十九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6、、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2、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3、意识是人脑的属性和机能、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14、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实践的1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三、判断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X2、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X3、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普遍性和特殊
7、性。X4、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X5、认识的真正任务是获得感性经验。X6、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一个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卖不掉,他的生产就无法继续进行。47、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X8、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Y9、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X10、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X11、运动具有客观的物质基础。四、简答题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主要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
8、,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而无
9、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实现.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从内容上看,这个关系分成两个方面:(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即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哲学史上划分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基本流派。(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表述为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上划分出可知论与不可知。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
10、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前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后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1)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但是可以被人的感觉所反映、复写。(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提出了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原则,反对了唯心主义与二元论。第二
11、,它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原则,反对了不可知论。第三,它坚持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它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成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恩格斯指出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
12、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物质的理论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13、。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而新生事物能战胜旧事物。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且增加了更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具有适应新环境的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第三,社会领域中,
14、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扶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开辟道路。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什么?(1)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3)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其改变有早有晚、有快有慢。这种情况决定了上层建筑中思想文化领域里新旧斗争的长期性。(4)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1、经济基础
15、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因而它必然在上层建筑领域也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3、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其改变有早有晚、有快有慢。这种情况决定了上层建筑中思想文化领域里新旧斗争的长期性。4、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从服务的方式看,上层建筑通过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的调控来为经济基础服务。从服务的效果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促进、阻碍两种情况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