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篇)2023“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篇)2023“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docx(2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前不久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我国主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赢得竞争主动权的关键举措。从产业分类看,一般意义的实体经济应该包括制造业、农
2、业、建筑业、采掘业等产业,其中最为核心和主要的部分是制造业。经济“脱实向虚”趋势主要问题就在于大量要素不能有效流动到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部门,尤其是资金在金融业内部多次循环显著加大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从而阻碍了实体经济良性发展。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意味着围绕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科技一产业一金融”的良性循环,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强,形成创新驱动实体经济发展、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针对性地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一、巩固制造业体系完备的优势我国目前是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第一大国
3、,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是我国产业体系的巨大优势,这个优势保证了我国能够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等带来的供给冲击,彰显了我国经济韧性。我国产业体系完备性优势的形成,是成功推进工业化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建成了体系完整、产能巨大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和世界第
4、二大经济体,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还要看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组,我国制造业体系的完备性优势受到了冲击。一方面,一些企业开始向东南亚转移,存在着产业链外移以及制造业配套能力受损的风险;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有些地方简单通过“一刀切”政策将传统产业视为“低端产业”淘汰出局。巩固我国制造业完备性优势,一是遵循国内版“雁阵模型”,支持引导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依托资源要素禀赋,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上承接国内产业梯度转移;二是通过技术改造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简单将传统产业等同于低端产业而要求其退出;三是可借鉴日本“母
5、工厂”经验,鼓励企业在国内建设现代核心工厂,将核心制造能力留在国内;四是注重产业集群建设,通过集群强化各类企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提高制造业协作配套能力,巩固制造业体系完备性的优势。二、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现代化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传播和应用为前提、动力和标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建立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从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绿色低碳技术等新兴技术正在重塑全球的技术版图、产业结构和竞争格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正在加速深度融合。从产业组织发展方向看,制造业和服务业也在深度融合,产业融合化发展
6、代表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趋势。总体而言,建设具有先进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体现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发展方向。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活动最活跃、技术创新成果最丰富、技术创新应用最集中、技术创新溢出效应最强的产业,制造业的先进性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性的主要体现。当前,我国在制造强国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2023年我国有65家制造业企业入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7万多家,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5%,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1.8%,已培育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光优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但也要看到,我国制造
7、业发展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整体技术水平先进性还有待提高,制造业基础能力还不强,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技术、关键基础软件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一些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产业链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因此,建设先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我国制造业沿着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未来进一步建设具有先进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加强相关举措,全面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要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推动战略性
8、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实施绿色制造推进工程,促进工业、交通各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进一步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三、新发展阶段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长期以来,各国产业政策的基本定位是促进本国产业发展。然而,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性问题加剧,产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部分国家已经明确了产业安全在经济政策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需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
9、局,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既要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保持适度增长速度,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也要着力保障产业安全。为此,产业管理体系和政策体系的功能定位应在激励和服务产业发展的同时,向保障和提升产业链安全方面进行拓展和调整,以有力应对“卡脖子”技术供给能力不足、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快向外转移、工业基础原材料和能源供给冲击等多重因素叠加可能引发的安全风险。建设具有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把维护产业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完善我国产业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产业安全管理是我
10、国各项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竞争政策、贸易政策的前置基础性工作;要加快建立权责清晰、多部门紧密协作的产业安全管理体系,完善产业安全战略决策和部门协调机制,以部门协调促发展和安全协调;完善产业发展评估和产业安全预警体系,建设专业的产业链安全评估%伍和机构,发展我国产业安全评估理论和方法体系。当然,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性,绝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而是要积极探索在开放型经济体系下有效提升国家产业安全水平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路径。需要明确的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是紧密联系的,完整性和先进性可以促进和提升产业体系的安全性,安全性又是建设完整性和先进性产业体系的前提和保障。建设以实体
11、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将三者统一起来,协同推进,不断提高产业体系完整性,着力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制造业是现代
12、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制造业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基础扎实,下一步要聚焦提升制造业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着力提升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针对当前我国制造业在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等领域的问题和短板,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的“卡脖子”环节,开展企业协同攻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加快补齐短板,聚焦发展关键领域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高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集成化、数字化方向转型。聚焦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积极布局新兴产业领域。推动生
13、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更好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瞄准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物联网等前沿领域,前瞻性谋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推动各类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在高新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变革的过程中催生更多新兴业态,带动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推动传统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科技资源向数字核心技术领域倾斜,加强数字技术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数据产权
14、界定、数据流通和交易、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公共数据授权使用、数据交易场所建设、数据治理等主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政策及标准,推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数据产权、安全。积极布局未来产业。聚焦未来产业领域加快全链条融合创新,推动创新组织形式和研发制造模式的全方位变革。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的全链条,在基础研究阶段,探索引入企业和市场需求,连接基础研究成果与市场化之间的桥梁。同时,支持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整合研发、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关联生态圈的各类资源,推动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交叉融合创新,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研发创新的平台载体,包括新型研发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等,探索多学科交叉融
15、合创新的体制机制。跟踪研究国际前沿技术发展趋势,针对基因编辑、脑机接口、大模型计算、硅光芯片、数字李生、空天技术、纳米技术等方向开展持续跟踪研究,发挥我国的举国体制优势开展前瞻谋划布局,协同推进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完善现代化产业发展制度体系。针对阻碍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完善有利于实体经济支撑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改革科研项目资源的分配机制、科研人员职称评定机制、成果认定方式、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共享机制等,加快科技
16、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建立完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加快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瞄准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尤其是加大对重点行业领域、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科技金融支持,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全链条金融服务。建立完善人才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符合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积极探索多样性、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领会蕴含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深邃思想,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物质支撑。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