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项目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项目研究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项目研究报告项目名称:湖北省农产品安全与农户环境意识调查项目负责人:邹晓涓时间:2015年9月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二、文献综述三、湖北省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现状分析四、湖北省农户环境意识调查以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和秫归县为例五、研究结论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宜七、参考文献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保障农产品安全是保障人们生活健康安全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从农产品安全现状看,不容乐观。随着经济全球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安全问题有不断加剧的趋势。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经常出现有关
2、食品安全重大事件的报导,不仅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国家政权的稳定。因此,农产品安全既是民心工程也是政府工程,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保障食品安全已是极为重要和迫切的。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粮食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中国农业在取得显著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和污染防控挑战。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中国农业的粮食安全的实质是依靠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这引发了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日益严重的农业污染问题。农业向人类提供食物、纤维与原材料。然而,由于农业生产过程的特殊性,使得农业生产活动不仅向人类提供有
3、益产品,同时也产生环境污染等有害物品。为了防控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将国外的可持续农业理论和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与中国的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中国就需要探索出一套本土化的农业可持续生产模式。当前许多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环境行为密切相关,能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否实现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可以从农户的环境行为中探寻线索。环境问题是人们环境行为的一个客观结果,从根本上说,农户环境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具有直接影响。同时,环境保护绩效的取得,也依赖于人们的环境保护行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产品安全的实现,可以从农户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中寻到线索。因此,研究农户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对于改
4、善农村环境面貌,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调查和分析农户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理论意义有两点。一是可以丰富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政策分析是环境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环境政策通常包括行政命令手段、市场手段和自愿手段。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实现需要农户作为生产主体自愿地采取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通过对农户的环境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系统研究,能够揭示环境保护自愿途径起作用的内在机理,为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二是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农户对农业资源的价值评估。农业资源的经济价值可以用货币数量来衡量,但是,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多元价值却无法简单用货币表达。通过调查农户的环境知识
5、、环境态度、环境行为以及环境支付意愿等信息,有利于完善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理论。第二,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农产品安全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不仅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质量,更会深远影响后代子孙的福祉。农产品安全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也需要农产品生产的最重要的微观个体农户的环境意识提升,进而改善农产品质量。我们认为,研究农户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能够为后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农产品安全生产扶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意见。通过对农户环境行为的研究,有助掌握信息,并及时采取预措施,引导农户实施环境负责任行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产品商品品质
6、和食品安全品质,控制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安全农产品生产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形态。二、文献综述(一)对农户行为和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现状述评在20世纪中叶前后,当治理流域点源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后,湖泊和海湾的水体富氧化程度虽有减轻,但是其水质状况依然得不到根本改善,甚至呈现出恶化趋势,于是,科研人员经过大量研究并得出结论:农村面源污染是影响农产品安全和环境状况主要成因。特别是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的使用,直接影响地表径流的水质,进而破坏生态环境。Brom1ey和Griffin(1982)认为依据农户的投入及农业污染排放量,可以对农户征收
7、排污税。ShOrUe和DUnn(1986)提出了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相对效率理论。他们认为,农村面源污染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加之政府监管与农户之间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如不考虑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的交易成本时,该政策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HenderSOn认为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是农户能够采取合适的农田管理方式,如少耕、免耕的耕作方法,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和施用方式等。农户在传统的农田耕作中,由于翻耕导致农田土壤的矿化作用强烈,使土壤中的可溶性养分在降水和径流的作用下造成淋洗和流失。Chichester(1989)等研窕发现农田径流产生量与农田耕作方式并无明显的相互关系,但农田
8、泥沙和养分流失在传统耕作农田中明显高于免耕农田。Amo1dJ.G和A1ienRM.(1996)提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采取技术措施固然重要,但远远不够,还必须发挥政府职能与管理措施,以及市场的调控职能,通过实施切实可行的政策,引导、约束、协调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是保证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防治的重要的途径。我国面源污染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我国河流水质等级的下降,以及湖泊、水库富氧化,都引起了国内学者对农村面源污染研究的高度重视,自1978年以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即家庭联产承包制,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大事件。随后,农村经济体制也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国广大
9、农村的农户在摆脱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后,重新获得个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农户作为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基本主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农户经济行为的选择不同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的作用。江永红、马中(2008)认为,农户经济行为和生态环境问题密切相关。以往有关研究农户经济行为的各种理论,基本上都忽视了生态环境因素。在研究农户与农村面源污染的关系中,汪厚安(2009)得出化肥污染和秸秆污染与农户文化素质呈正相关,而农用薄膜污染与农户就业比例、耕地面积以及参加农户专业培训呈负相关的结论。赫晓霞(2009)通过研究农户经济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时,认为农村环境保护,离不开对农户生存状态的认识和
10、研究,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和改善农户的生存状态,才能达到持续利用与保护农村环境的最终目标。陈华东、施国庆(2009)通过模型,把农户作为农村劳动力,研究其在转移过程中对农村面源环境的影响。认为,由于农户和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两者可以发挥相互的替代作用,为此,农村面源污染不仅与农户有关,还与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程度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农户作为农村劳动力发生转移时,农村的农业生产技术相应地也在变化,因此,只有对农户和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全面考察,才能衡量出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周早弘(2010)用经济计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农户经营行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的农产品自用率、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
11、、农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农户对环境的关注程度、农户施用有机肥的情况以及农户参与技术培训等因素均对农业面源污染产生一定影响。韩红云、杨增旭(2010)运用选择模型法,分析了农户对于技术支持、价格补贴和尾水标准三项环境政策的可能反应和接受意愿。研究表明:农户对这三项政策的接受意愿存在差异,技术支持政策的农户接受意愿最大,尾水标准政策的农户接受意愿最低,以提高化肥利用率为特征的技术支持政策,是未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设计的首要选择。(二)对农户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的研究现状述评随着农业生产中环境负面效应的凸显,农户采取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或者缓减农业面源污染,于是农户环
12、境保护行为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领域。社会经济模型、态度-行为模型和创新扩散模型是解释农户环境保护措施采纳行为的三个经典模型。社会经济模型主要考虑个体社会经济统计特征、农场特征等因素对农户环境保护决策的影响。Butte1eta1.(1981),BU1teI和oiberg(1983)发现老年农民对土壤保护实践更为谨慎,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采纳土壤保护实践。AnderSon(1990)指出务农时间越长,则农户越不可能从事有机农业实践。Cary和Roger(1997)研究农户的环境保护行为时,发现感知利益、技术的可行性以及个体的环境关心对农户的环境保护决策其重要作用,其中感知利益的影响作用最大。Mcca
13、nneta1.(1997)比较了美国密西根州的有机种植户和常规农产品种植户在个体特征、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实践之间的差别。他发现有机种植户大多为第一代农民,其务农年限较短,而传统农产品种植户的务农时间较长,其家庭上溯几代均从事农业实践。与常规农产品种植户相比,有机种植户体现出更高水平的环境意识,并且在自我报告的环境保护实践方面具有更好的表现。Han和Zhao(2009)以中国河南省新乡市的农户为样本,研究了农户特征与化肥施用行为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务农时间越长的农户化肥施用量越大,越趋向于规避风险的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化肥也更多,教育年限对施肥量产生显著影响,教育年限短的农户施肥量更
14、大,家庭收入是控制施肥量的不利因素,家庭收入高为购买化肥提供经济支持,环境意识水平与农户化肥施用量显著负相关户,环境意识水平低的农户会施用更多化肥。Vigno1aeta1.(2010)以农户的环境保护努力程度为分类变量,运用判别分析方法将农户分为环境保护高度投入户、中度投入户、低度投入户三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发现,态度变量和社会变量、经济变量一样,对农户的土壤保护行为具有解释作用(BU1tenaeta1.,1981).态度-行为模型主要从行为科学视角出发分析态度等心理因素对农户环境保护实践行为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态度-行为理论,围绕该理论,学者们展开了许多经验研究。1
15、ynneeta1.(1995)在研究态度对佛罗里达州草莓种植户节水技术采纳决策的影响时,发现计划行为理论的三类变量,即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户环境保护行为均有显著影响,从而验证了计划行为理论在农户环境保护技术采纳决策方面的适用性。Beede11和Rehman(2000)利用英国南部贝德福德郡100位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从社会-心理视角出发研究了农户相关保护行为的潜在影响因素,发现农户的环境意识水平越高,越可能从事环境保护相关的行为。参与到野生生物保护组织中的农户,更易感受到来自环境保护参考群体的压力,更可能实施环境保护行为。Wauterseta1.(2010)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比
16、利时农户的庄稼覆盖、免耕和建立隔离带等土壤保护措施的采纳行为。有些学者将经济变量引入态度-行为模型,建立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提高模型对环境保护行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1ynneeta1.,1988)。创新扩散模型认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是一个扩散过程,这个过程通常要经历认知-态度-采纳三个阶段。社会变量、经济变量、心理变量和制度变量,例如年龄、教育、种植年限、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实践的认识等都包括在创新扩散模型之中(NaPiereta1,1988)。Semga1awe和Fo1mer(2000)以坦桑尼亚的300个农户为样本,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将保护措施采纳决策分为认知-采纳-采纳努力三个阶段,分别用1ogit模型和Possion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估计。研究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心理变量对土壤和水体保护行为存在显著影响。性别、婚姻、环境问题认知、农场规模、非农收入等对农户的农业生态保护行为有显著影响。KeSSIeI(2007)在创新扩散理论背景下研究如何激励农户进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