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数字政府建设经验.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737589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滨州市数字政府建设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滨州市数字政府建设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滨州市数字政府建设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滨州市数字政府建设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滨州市数字政府建设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滨州市数字政府建设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滨州市数字政府建设经验.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滨州市数字政府建设经验近年来,滨州市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为双组长的数字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统筹数字强市,强力推进数字变革创新、数字政府、智慧城市等重点工作,获批全省唯一政务领域IPv6融合应用全国试点,数据管理运行机制案例入选全国“数字政府”示范案例15强,法治日报山东政务信息对我市智慧城市工作专题刊载,许多工作实践探索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于2023年1月28日被央视专题报道。一、工作开展情况(一)创新管理机制,推进数字化转型编制了滨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滨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等5个规划和政策文件,制定对标浙江加快推进数字变革创新工作方案

2、,确定14个数字强市重大专项,形成“1+3+N”推进体系,实现数字强市高位推动、有序实施。即将出台滨州市数字强市建设规划(2023-2025年)确定未来三年数字政府、数字经济等6个方面65项重点内容、55个重点项目,系统谋划数字强市的科学路径。起草滨州市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引领数字政府建设规范发展。推进数据服务机构设立改革,78个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成立数据管理(保障)科,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工作体系,体制机制改革案例入选全国“数字政府”示范案例15强。(二)发力创新应用,施政履职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一是建成投用“城市大脑”。按照构建6大赋能模块、开发“一网统揽”“一网统管”两大应

3、用、服务多个平台系统的思路,汇聚视频资源8万余路,接通感知设备15类,部署启用A1算法136个,建设物联感知平台、运维管理平台、融合通信平台、数字李生平台,建成经济运行、社会治理等15个专题,形成城市态势运行数据指标900余项,初步实现“一屏观全市”目标,正在推广“一网统管”场景应用。二是创新搭建经济运行大数据分析(七库)系统。按照“11357”的工作思路和十点建设要求,搭建了产业库、企业库、项目库、土地库、载体库、税源库、电力库等专项库,共归集278个库表,近4200万条数据,实现土地储备及供应计划、重点项目推进等140项指标分析功能。三是全力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成立“无证明城市”工作专班,

4、建设全市统一电子证照库,梳理有数据证照目录546类,归集证照数据578万余条,累计提供服务1480万余次,推动身份证电子信息、电子营业执照、不动产权证明、事业单位法人证、残疾人证等电子证照证明的多场景应用,完成刷脸“零证”办电、“水电气暖信视”共享营业厅、旅馆“多元信息化入住”等省级社会化领域试点工作,“减证便民”向“无证利民”扎实迈进。四是高效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全域试点建设。2023年,滨州市成为全省实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域化试点。2023年,市本级、阳信、博兴通过终期验收,邹平、惠民、无棣通过中期评估,市本级成为全省为数不多通过四星级验收的市。2023年23个社区纳入省智慧社区省支持名单,2

5、023年全市78个社区纳入省支持建设名单。打造完成智慧食安等28个应用场景,争取省级奖补资金1214万元,居全省第三。五是用好智慧城市指挥运营中心。挂牌成立市级智慧城市指挥运营中心,建立“统一平台、实战实用、机制高效、实体运转”的运行模式,累计处置常规事项、联动事项15.6万余件。六是做强做大服务办公“两个平台:在惠企利民方面,完成“爱山东”业务中台对接,政务服务事项在线运行率达94%;移动端新增应用事项693项,实现2500项目标,打造形成网上办事主渠道。在政务办公方面,完成协同办公系统改造升级,梳理机关业务事项IoOO余项;“山东通”实现应用全覆盖,上线人数达41254人,提供视频会议服务

6、200余次,接入应用系统39个,居全省前列,成为党政办公主平台。七是大力开展数据创新应用。近年来,推动重点车辆安全监管服务平台、市级全科大网格、应急指挥调度平台、智慧食安等近70余个应用系统完成开发或升级,为交通、社会治理、应急指挥、市场监管等领域数字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八是助力疫情防控。分平时、战时需要,搭建覆盖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隔离转运、医疗救治、社区管控等业务的疫情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利用“5+1”综合运行大屏系统和疫情防控一张图系统以及“4+3”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平时”状态下的工作调度,“战时”状态下的决策指挥。(三)夯实数据支撑,完善数据资源体系2017年建成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

7、,经过近5年的努力,完成所有市直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和7个县(市、区)的非涉密数据接入,梳理资源目录21722个,汇聚全市公共数据18.5亿条,累计提供服务17亿次。积极争取省级试点,滨城、沾化、邹平、阳信、博兴5个县市区纳入省市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县级节点试点;滨城、邹平、阳信、博兴4个县市区纳入国家数据直达基层试点。强力推进数据开放,实现7个县(市、区)和52个部门7781个目录,5亿条数据及3360个数据服务接口依法依规向社会开放,滨州市居“2023年度中国开放数林指数”全国城市综合排名第13位,地级城市综合排名第8位,2023卫生健康公共数据开放报告中,滨州市卫生健康领域开放数林指数评价为

8、A,居全国第7位。(四)强化网络数据安全,筑牢安全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滨州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于2023年3月1日正式实施,全方位构建公共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法定规范。成立网络和数据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筑牢网络安全责任屏障,制定了滨州市政务数据安全暂行管理办法滨州市大数据局安全制度汇编等相关规定,切实保障政务数据安全。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在全省率先搭建市县一体化网络安全监测平台,部署态势感知大数据智能安全分析平台,智能联动安全设备阻断恶意行为,对全市上云信息系统进行动态监测,市级可监测管理全市政务外网的各类资产及网络安全事件,各县区可通过子账号管理本县区网络安全事件。二、存在

9、问题一是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数字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在数据存储、计算、感知等方面支撑力不足,不能较好满足一体化指挥和大数据创新应用需求。二是“网、云、端”信息融合程度不高,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缓慢,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驱动作用尚未充分显现。三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比不高,我市主导产业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数字化领域等新兴产业科技型企业发展相对落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集聚发展水平不高,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亟待提升。四是数字化治理水平不高,数字技术与政务服务发展不匹配,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精准治理机制有待健全,政务服务便捷化、政府治理精准化、机关协同高效化水

10、平需持续提高。五是在数据化思维和人才方面相对缺乏,从整体看我市各级各部门数据化思维尚未全面形成,把数据作为要素资源的应用开发能力不强,对数据的各环节产生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专业能力强、数字素养高的大数据人才。三、工作建议一是畅通互认共享机制。建议在保障数据安全前提下,打通垂管部门之间数据壁垒,实现政务数据资源无障碍互通,推动相关政务数据资源的有效更新,实时调取。另外,要一步完善相关立法,提升数据共享开放法律效力。二是支持优势产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我市拥有世界第一的高端铝和家纺纺织产能及全省前三的化工产能,但目前还没有既定的数字化模式进行输出。建议省级层面加大对滨州工业互联网发展支持力度,满足对全

11、市工业企业数据算力、存储资源,标识节点解析、网络安全等方面需求,并将相关产业列入山东省工业互联网试点。三是以提升算力推动数字强省创新突破。数字经济时代,国家和国家的竞争能力高低的核心指标就是算力。建议尽快出台山东省大数据发展促进条例实施细则,加强数据存储和保护,对数据标准、数据安全、数据交易等环节进行规范和引导,使数据可开放、易交易,最大化发挥数据资源价值。四是重点打造智慧社区和村居。建议省级层面加大资金协调力度,建立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统筹机制,在省级层面加大投入外,明确市、县资金投入配套比例,切实解决智慧社区(村居)投入不足的问题。五是强化省对市数据返还力度。建议对市级数据返还需求进行梳理,根据市级需求进一步扩大数据返还范围,扩展返还数据信息项,加快实现省级统建业务系统电子证照数据等省级数据的返还。同时,建议按照数据更新频率协调相关部门按时对返还数据资源进行更新,提升返还数据“鲜活度”,确保返还数据实现最大数据价值。六是加大对她方数字强省建设帮扶资金投入。针对市县在落实数字强省建设任务中的资金缺口,建议省级加大对下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基层缓解当前面临的支出压力。七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建议从省级层面,通过制作大数据创新应用、无证明城市建设、网上政务服务等宣传小视频以及电视台、日报等媒体渠道加大引导推广报道,逐步形成大众从观念上接受大数据,达成想用、会用、能用的良好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