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小石潭记第一部分课内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小石潭记第一部分课内阅读.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7课小石潭记第一部分:课内阅读(一)(2023年安徽宣城市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篦竹,闻水声,如鸣理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抵,为屿,为唯,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 .解释加点的词。(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2)其岸势犬牙差互犬
2、牙:(2)潭中鱼可百许头可:(4)悄怆幽邃悄怆:(5)以其境过清清:2 .翻译下面的句子。(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 .文章按游踪顺序写的,选文内容可以概括如下:发现小石潭一一.4 .柳宗元初闻小石潭水声时心情是“乐”,观鱼时心情是“乐”,最后的感受却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并认为“不可久居”。何以如此?请结合对他永州经历的了解说说原因。【答案】1 .(1)向西(2)像狗的牙齿那样(3)大约(4)凄凉(5)凄清2 .(1)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3 .观赏潭中景
3、物因潭之境界过清而离去4 .作者寄情山水,是为了排遣他贬谪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欢快,但是小石潭幽清寂寥的景色,无人欣赏的命运,又引发了他贬谪中孤独寂寞的悲苦之情。【解析】1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判断词义。(1)句意: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西:往西,向西。(2)句意: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3)句意: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可:大约。(4)句意:凄凉幽深。悄怆:凄凉。(5)句意:因为环境过于凄清。清:凄清。2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
4、,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1)青树:青葱的树木;翠蔓:翠绿色的藤薄;蒙络摇缀: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披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灭可见:时隐时现。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文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是写作者发现小石潭,”全石以为底”和“潭中鱼可百许头”是写作者观赏石滩中的景物,“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是写作者寻找小石潭源流,”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则是写作者因小潭环境过于凄清而离去。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联系作者经历可知,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加
5、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可是却遭到了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反对,最后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才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派遣内心的愁闷。所以当他“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琼环”会感到高兴:再看到小潭中鱼儿“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游动情态,作者内心就更为欣喜;但坐在小潭边,又会因这儿凄清寂寥的环境而触景生情,想到自己遭遇贬谪的经历,于是转喜为忧,更觉处于这种环境中的自己孤寂悲苦,所以才会有“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正说明乐也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政失败被贬谪,心中是愤懑难平的,凄苦是作者感情的主调,本来寄情山水正
6、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欢乐毕竟是暂时的,经凄冷环境的出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这是寓情于景的表现。(二)(2023年山东蒲泽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理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地,为屿,为喀,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
7、: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日奉全。5 .下面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伐竹/取道B.潭中鱼/可百许头C.其岸势/犬牙差互D.四面竹/树环合6 .下列画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水尤清冽(格外)B.乃记之而去(离开)C.以其境过清(清澈)D.不可久居(停留)7 .下面是对第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鸣琼环”形容流水声音的悦耳动听。B. “伐竹取道”表明游者不畏艰难,一往无前。C. “垠”“屿”“峨”“岩”写出石头形状各异。D. “青树翠蔓”描绘出潭边植被茂盛之状。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9 .从“
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看,小石潭的环境有何特点?这八个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案】5. D6. C7. B8. 朝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9. 凄清寂静。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情。【解析】5. D项,“四面”指方位,“竹树环合”形容环境,二者中间应该停顿,据此正确划分应为:四面/竹树环合。6. C项,句意: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清:凄清。7.B项,”表明游者不畏艰难,一往无前”表述有误,“伐竹取道”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8 .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9 .解答本题,需要理解“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
9、含意,即:(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联系句意可以看出小石潭凄清寂静的特点。结合文章写作背景可知,作者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本文中作者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状写小石潭,并借小石潭之凄清意境,表达了内心的孤寂悲凉。第二部分:对比阅读(一)(2019年福建宁德市八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望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堆,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梯。(乙)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
10、或咫尺,或倍足,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辞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打,睨若无穷,然卒人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麻焉。风摇其籁,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注释)。(注释)。渴(he)地名,指袁家渴。箭,小竹。麻(i),竹荫.1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如鸣佩环,心乐之()拳石底以出()(3)民优其上()避石而往有石泓()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12 .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
11、0 .以为乐;对感到高兴方曲,翻卷搭桥,架桥越过,经过11 .(1)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我心里很是高兴。(2)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12 .甲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乙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解析】10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卷”,动词,翻卷;“桥”,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搭桥;“逾石”,越过石头。11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闻,听到;如,像;鸣佩环,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
12、碰撞的声音;乐,以为乐:对感到高兴。(2)摇:这里指吹动;巅,山巅,这里指树梢;韵,指风动草木的声音。12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语句,分析概括。甲文中“闻水声,如鸣佩环”表现出小潭水声悦耳;而“水尤清冽”表现出潭水清凉。乙文中“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表现出泉水鸣声多变;而“清深多倏鱼”表现出泉水清澈幽深,水清得可以看到潭中的小鱼。作答时,需围绕“水声悦耳”“清澈”等关键词阐述。综合上述分析,概括答案。(二)(2019年浙江丽水市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13、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抵,为屿,为喀,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辩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力则日:以不时至,去矣。是夕,天宇
14、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想于龙井亭,酉勺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火,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秦观龙井题名记)(注)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所遣篮舆:供雇佣的竹轿。霁:雨过天晴。酌:舀取。1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心乐之()(2)覆神寒骨()(3)率还会稽()(4)是夕,天宇开霁()14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15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
15、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潭中鱼可百许头/可数亳发B.潭西南顾望/酌泉据石两饮之C.乃记之而去/明日乃还D.以其境过清/以书邀余入山16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林间月明,可数毫发。17 .(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多共同特点。请结合画线语句,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明。【答案】13 .感到快乐或以为乐使凄凉向东这14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15 .B16 .(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树林间月光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17 .示例一: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景。如【甲】文抓住谭水清澈来写,【乙】文抓住月夜寂静来写。示例二:都运用衬托或侧面描写的手法。如【甲】文通过写日光、鱼影来烘托水清,【乙】文通过水声来烘托月夜寂静。示例三:都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如【甲】文中影布石上是静,往来翕忽是动;【乙】文中草木深郁是静,流水激激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