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钱庄的发展与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钱庄的发展与演变.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6页共7页上海钱庄的发展与演变钱庄作为民间金融机构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重大支持。在近代中国金融史上,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民间金融也异常活跃。近代上海钱庄表现出强大的金融功能,对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上海钱庄的发展演变轨迹以及其业务内容的变迁。一、上海钱庄的演变上海钱庄是一种民间金融组织,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存在形态,是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产生之时主要经营银钱兑换业。上海钱庄产生的具体时间并未非常清楚。据记载:“先有绍兴人某者耿煤炭店,各有余资,兑换钱洋,并放款于邻近商店,以权子母。继来逐渐推广,独树一帜。”绍兴煤炭商人用余款来经营银钱兑换业,逐渐滋生上海钱庄行
2、业的兴起。上海钱庄在近代以前已经产生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上海钱庄远在清乾隆年间已成为规模很大的独立行业。从1776年到1796年时期内,历年承办上海钱业公所的钱庄共有106家之多上海钱庄公所是钱庄业的同业组织,用来协调和规范各钱庄之间的业务往来,维护同业利益,防范风险。尤其在1843年上海开埠通商之后,对外贸易勃兴,资本主义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扩大了融资需求,为上海钱庄提供发展空间。同时外资银行和华资银行陆陆续续成立,与钱庄开展许多合作业务,进一步扩大了钱庄的融资来源。”这些外资金融机构起初由于对中国各方面的信息不灵,不得不雇用中国买办来经营、从事贸易及融资服务,而买办通过与钱庄的融资合作办理
3、业务。”在早期,上海钱庄与华资银行的关系更多表现为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一方面,钱庄为华资银行创立之初提供人才支持和开办资本。在我国银行业最初的十多年经营者中,钱业出身者占极其重要的地位。部分银行开办资本中存在钱庄资本向银行资本转移的情况。据上海钱庄史料统计,这一时期确实的同时为银行和钱庄的投资者为9人。另一方面,华资银行与上海钱庄存在合作关系。“华资银行产生后,在经营中两业是相互支持的。主要表现在钱庄帮助银行发行钞票,银行拆款给钱庄,双方共组银团等方面。”钱庄资本总量不是很大,但钱庄的资金往来量常常十倍或数十倍于其资本,其中除发行庄票、收受存款外,银行拆款是其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所谓拆款,即钱
4、庄依其欲拆借的金额,作一庄票,存入银行作为担保而取得贷款。在华资银行尚未兴起时,钱庄拆款多来源于外资银行,外资银行通过买办和钱庄进行融资的业务往来。但二十年代之后,华资银行的拆款远超过了外资银行。在中外银行与钱庄合作的形势之下,1840T927年这段时间钱庄获得快速发展的机遇。这些从上海钱庄的数量、资本总额、利润率等各方面体现出来。1912年上海钱庄共计28家,到1926年高达87家,其资本总额从1912年106万海关两到1926年1341万海关两。一战之后,特别是二十年代之后,上海地区资本主义工商业飞速发展,银行业在这段时间也快速发展。随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银行业和钱庄之间的矛盾
5、不断显现并且尖锐对立,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更加明显。在存款方面,银行业为了更加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要求,开始大肆经营存款。而钱庄作为传统社会的产物,不太注重收受存款,并且存款业务也不是其经营的重点业务。在争夺存款的竞争中,钱庄始终处于下风。其次在贷款方面,双方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银行的推动下,抵押贷款取代信用放款成为贷款的主流。由于上海钱庄在二十年代始终没有跟上上海地区近代化的步伐,同时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一系列政策,1927-1937年上海钱庄不断衰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开始推行国家垄断的金融政策,构建“四行二局”的金融体系。与此同时,相继颁布银行法试行废两改元及法币政策。国民政府的
6、一系列措施使得钱庄业出现全面而迅速的衰落。整体来看,1927年上海钱庄共有85家,1929年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钱庄出现倒闭危机,1937年只剩下46家。同时,上海钱庄的利润也不断衰减。钱庄业的平均利润从1912年的59%猛降到1936年的3.5%,已经落到当时市场的一般利润之下。51932年56家钱庄总盈利131万两,到1934年34家钱庄总盈利60万元。由于华资银行日益崛起,上海钱庄已经无法恢复到以前在金融界的执牛耳地位。1937年-1945年间,日本全面侵华使上海社会经济环境不断恶化,抗战初期,由于国民政府颁布战时金融政策,上海金融业出现短暂的萧条。在1941年上海全面沦陷日手之后,外
7、资银行存款相继流入华资银行及钱庄,行庄存款大增。同时日伪实行敌伪金融管制,在设立程序简单、伪币不断贬值的情况下,各行业人等开设钱庄以套取盈利,使得新设钱庄层出不穷,呈现了虚假繁荣的景象。新中国成立之后,确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家银行,构建国家垄断金融体系,开始接管和改造资本主义银行,整顿私营银钱业。在这种背景之下,上海不少钱庄因各种原因纷纷倒闭,直到1953年,全国的公私合营银行和私营钱庄合并组成全国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成为以国家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的一部分,私营钱庄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二、上海钱庄的业务范围上海钱庄在开埠通商之前,主要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经营银钱之间的兑换,多与沙船业和豆米业较为
8、密切的货币经营关系,因而在很多地方惯称为“钱米店”“钱布店”。近代以来,上海地区实行银洋并用的货币制度,上海钱庄货币兑换业开始从过去的银钱兑换向银两和银元兑换为主发展。19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九八规元虚银本位制,银元与九八规元的比价以及银拆、洋拆都不同程度为上海钱庄市场所控制。在正常的银洋兑换中,钱庄按、洋的拆合行情即洋厘兑给,兑换每万元收取1.25-2.5规元两不等的手续费。最终随着兑换业务的扩大,钱庄逐步把持了基于兑换形成的洋厘行市。从开埠通商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钱庄逐步摆脱货币兑换业务,开始集中办理存款、放款、划汇等信贷活动。近代以来,上海钱庄存款业务按存期分为浮存、长存和同业存款
9、三种。初期上海钱庄存款多为不定期的浮存。凡浮存存户,可以随时凭折取现,或签发支票。浮存的利息每月由公会召集同业公决。长存为定期存款,定期未到之前,不能取款,钱庄对于长存需有相当之介绍人。同业存款是指因情谊关系往往仍可通融,为同行及银行方面随时存入之款,并无定期,亦可随时提取。6就存款来源而言,上海钱庄初期存款以股东和私人存款为主,其后工商存款渐增。庚子赔款之后,赔款、外债款集中上海,开始办理存江海关道库存款业务。在一战之前,上海钱庄不太注重存款业务,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后,钱庄随着银行拆款的日渐萎缩,才开始注重存款的招揽。放款对象在开埠之后,除了原有的沙船业、豆米业商人之外,开始对资本主义工
10、商业进行放款。放款方式起初以信用放款为主,分为长缺与浮缺两种,浮缺即暂借,长缺相当于定期放款,一般为3个月或6个月。随着交易量的增加,上海钱庄在进行信用放款的同时,开始进行抵押放款,抵押物以丝茧、棉花等货物,最终在二十世纪之后,银行抵押放款比重超过信用放款,成为放款的主要方式。上海钱庄经营各种票据的收付,并且它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一种类似于本票的票据-庄票。由于票据的长期使用,带来了票据清算制度的产生即汇划制度。1890年以前,钱庄之间对所签发的庄票的清算,采取“划”与解现的办法。划就是指同业之间将账目进行彼此之间的相拨相抵,所剩余数用现银来解送。这种方法较为原始,适用于业务往来比较少的情况。随
11、着业务不断发展,这种方法不适应当时的客观要求,因此,新的票据清算方式一一公单汇划制度诞生。1890年,上海钱庄之汇划庄在上海宁波路钱业公会内设立同业“汇划总会”,以此为中心进行同业票据清算。清算的程序分为两步:第一步为票据之送验及公单之领取。钱庄收到同业庄票后不必再像以前那样当面清算解现,而只需派老司务拿庄票到出票庄照验并领取公单。第二步为汇划总会之轧公单。到晚间各庄将收集到的公单,全数送交汇划总会,由总会的“公单先生”进行全盘整理轧对。8这种汇划制度盛极一时,为钱庄同业之间业务往来提供方便,最终于1937年被现代票据制度完全取代。汇划制度在上海钱庄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公单汇划降低钱庄经营成本,提高了庄票的流通速度和使用效率。其次,汇划制度加强了钱庄同业之间的合作,有利于钱庄业共同抵御金融风潮,又一定程度上加强对银行业的抵抗,维护了同业之间的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