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现脱贫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实现脱贫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调研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在实现脱贫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调研报告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 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 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 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当前, 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全面胜利,但是一些脱贫地区特别是脑 山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还相对薄弱、后劲还相对不足,产 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带农增 收不明显等问题还较为突出。加快推动脱贫地区产业全面 提质升级,走好产业联农带农富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对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为立足X实际深入探讨“脱
2、贫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 主题,X省X市X区X村为调研对象开展调研,采用实地调 查、入户走访、资料查阅和赴邻近乡镇考察学习等方式了 解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如下:一、村情概况X村位于X区X西南部,北靠X户外旅游度假景区,西接X 县景区,距离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距离X市区34.4公 里。该村于2017年退出贫困村序列。(一)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禀赋较好X村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旅游观光、户外徒步的理想之 地。拉尔贯河贯穿村域,河水清澈见底,河岸草木葱茏。与X县拉尔贯村接壤处有一片高山原始林区,总面积85 亩,主要林木为云杉。林业资源丰富,林区内有多样的植 被类型和独有的森林风光。(二)人口外流
3、明显,受教育程度偏低全村居住着汉、藏、回、土、蒙古等多个民族的群众,户 籍人口 244户844人,常住人口 210户767人。从就业情 况来看,18至60周岁从业人员590人,其中区内从业人员 148人,区外从业人员442人;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常住人 口中初中及以下学历650人,高中或相当学历76人,大专 及以上学历41人。(三)种植业结构简单,发展初显特色全村土地总面积2554.85亩,其中耕地面积1846.8亩,主 要种植小麦、油菜等常规作物,小面积种植X茶等特色作 物。小麦种植面积1297亩,种植户198户;油菜种植面积 433亩,种植户190户;X茶、尊麻茶、蒲公英茶、树莓茶 树等种植
4、面积不到50亩,目前为村集体经济产业;其余耕 地少量种植土豆、大豆等作物。二、X茶等特色产业发展现状X茶是一种以蔷薇科苹果属植物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的嫩叶 为原料,利用“传统+现代”制茶技术精心加工制成的茶 品,在X境内以“X茶”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经中国科学 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等专业检测机构认 定,“X茶”提取物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疲 劳、抗缺氧、抗病毒、抗癌和抑制肿瘤生长等功效。X村身 处脑山地区,海拔在2520米2780米之间,村落西侧高山 环抱,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这种生长环境为培育X茶创 造了有利条件。X村以X茶种植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如 下:(一)齐心协力
5、引项目2023年,X村成立X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次年村“两委”、 驻村工作队专门赴X州X县考察和引进X茶种植项目。在当 地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X村积极争取扶持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0万元,引入企业投资25万 元,成立X茶厂,目标打造特色生态茶叶“种植、加工、销 售“全产业链。(二)因地制宜搞建设村“两委”带头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在项目建设中用足 用好中央财政扶持资金,规范生产加工流程,建成种植基 地1处、现代化生产加工车间1所、小型办公楼1栋,配 备专业茶叶深加工生产线设备1套。2023年,项目取得生 产经营许可,试栽植成活种苗40余亩5万株,成活率 96%o吸纳本地村民就业
6、10余人,茶厂初具规模。(三)开拓视野走新路X茶试产成功后,茶厂又延伸开发出蒲公英茶、树莓叶茶、 尊麻叶茶等产品,并申请注册了 “西纳藏茶”品牌商标。 同时为盘活资源、增加收入,茶厂将闲置的办公楼二层及 茶厂外围区域对外承包,与本地农户签订合约开办农家 乐,春夏季吸引了不少市区游客前来品尝游玩。目前,特 色产业已累计投入近10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0 万余元。今年,茶厂负责人正在与本地电商平台积极协 商,计划进行线上销售。三、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局X村特色产业目前在基地规划、场所建设、设施配置、产品 培育、品牌包装等方面逐步踏上了正轨,但在发展思路、 基础条件、产业实施、造血功能等方面仍面
7、临着困局。(一)规划能力欠缺,品牌优势不显目前特色生态茶叶领域市场竞争比较激烈,本地产业优势 不明显。同样坐落于X区的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自2016 年始种植高原枸杞芽茶、火焰参代用茶、蒲公英茶,该园 区投资规模大,生产规范化程度高,相关农产品和旅游项 目已在市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X村种植的X茶等产品和兄 弟村镇产品相比,存在一定的同质性,且在生产规模、品 牌影响力、产品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上都有差距。和总产 值已达千万、产品销往全国的“X茶”相较,X村打造的 “西纳藏茶”在品质、销量、影响力上短时间还难以相提 并论。村级组织对特色产业发展的规划还存在短板弱项, 村干部推动产业发展的思路格局还有
8、待进一步提升,具体 而言,村干部未能充分考虑到同质化带来的市场风险,也 没有深入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使产业再发展存在着一定 “跟风复制他人较多、挖掘本土特色较少,人云亦云的较 多、自成一派的较少”的问题。(二)发展基础欠佳,要素活力不足一是人才流失较多、引进较难。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 村“三留守”现象明显,致富带头人、乡村治理能人等优 秀本土人才不断流失,制约特色产业发展。村“两委”干 部虽然积极发挥带头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还缺少品种选 育、采摘加工、质量检验、品牌营销等核心环节相关的经 验资质。产业在专业人才需求方面还有较大缺口,面对的 是一无科技专家下乡进行专业技术指导,二无经营管理团 队
9、带来成熟发展经验的问题。二是资金持续投入不足。目 前的资金主要靠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和外来企业投 资,来源相对单一,且外来企业的投资难以为继。前期争 取的大部分资金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备配备和产 品培育之中,产业后续还面临着扩大生产、营销推广、升 级产品、延长链条的现实需要。整体上,村集体经济主导 产业振兴的实力不足,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动力 不够,资金投入与预期还存在一定差距。(三)质量效益较低,产销对接不畅一是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不够健全。村“两委”主导带动 下的产业经营方式比较粗放,有时存在管理缺位现象,导 致发展潜力未能充分激活释放,质量效益较低。村集体经 济仍存在体量较
10、小、底子单薄、壮大有难度的问题,没有 充分盘活土地,使得特色生态茶叶种植规模有限,茶树鲜 叶采摘量小,年产成品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二是缺乏 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和销售链路。特色生态茶叶试产成功 后主要依赖本地镇干部、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推 荐宣传,大部分时间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销 路单一,产销衔接能力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熟人带货” 模式带来的收益小,计划进行的线上销售可行性也还未经 过评估考察。(四)产业链条较短,辐射带动不强一是产业链条短而不全。目前特色产业主要为特色生态茶 叶种植,虽然做了开办农家乐等尝试,但总体产业结构较 为简单,第二、三产业相对空白。要实现规模化、标准
11、化、集约化发展目标,光靠初级农产品种植和加工还不 够,还需要继续打通品牌、市场、物流、营销、服务等各 个环节。二是产业辐射带动农户增收能力不强。产品转化 率较低,产业服务功能较弱,农户可参与的下游产业不 多。目前带动村民就业10余人,占全村常住人口总数比例 不到3%,组织化程度偏低。同时,群众自身参与积极性有 待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的后劲相对不足。根据入户走访 情况,村民对于村集体经济关注了解不多,甚至个别村民 认为“特色茶叶种植难成气候” “不太清楚村集体经济发 展什么、怎么发展” “自己参与和从中受益的渠道不多” 等。四、下一步的发展建议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的发展目标,要求在
12、现有农村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培育新产业,构建新业态,完 善产业体系。脱贫村特色产业要对标新要求、新蓝图,以 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为基础,坚持创新引领、多措并举, 不断完善产业发展链条,健全产业发展生态。(一)加强组织协同,为高质量发展凝聚合力党委政府要在总体规划、协调推动上展现新作为,不断提 升脱贫村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水 平。首先,建议区、镇层面按照特色产业“以强带弱,以 大带小”的原则,组织距离较近、产业相似的村镇结对帮 带、互促共建,促成人才交流、信息互通、技术共享。“先进”村在发展路线、基层党建、乡村治理等方面传经 验、给思路、帮建设,“后进”村积极找差距、补短板、 转理念
13、,实现抱团发展,形成“雁阵效应”;坚持“走出 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持续引进培育生态农业、乡村 旅游龙头企业,助力特色产业固基础、延链条、拓空间, 有效带动村企共建、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其次,村级层 面要在产业发展中当好“指挥员”,用好“钱、地、人” 政策组合拳,不断深挖特色、优化配置,基于乡村文化特 点形成“土字号” “乡字号”旅游品牌,引领产业高质量 发展。具体来讲,就是要聚焦“西纳藏茶”特色延伸产业 链,制定农耕体验、徒步野游等个性化文旅产品,定期举 办X茶品鉴、原生态野菜采摘、林区徒步游等乡村文旅活 动,推动现有产业向综合型文旅产业转型。(二)激活发展要素,为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一是要
14、让人才“活水”涌动。充分利用驻村工作队、科技 特派员和“万名干部下基层”等帮扶力量,统筹整合各类 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逐步解决技术、管理、资源等 方面存在的问题。选优配强产业振兴带头人,既注重在本 村优秀村干部、致富能手、退伍军人中选拔,又要积极引 进具有相关产业技术经验的经营管理人员到村任职创业。二是要建立多元投资格局。积极争取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 政策支持,并在提升配套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上出实招新 招。加大力度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投资兴业,发挥其在资 金、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反哺农业。提高互 助协会贷款等乡村金融服务的利用率,视情增加其在特色 产业发展投资中的比重。(三)优化经营管
15、理,为高质量发展装上引擎一是村集体经济带头人要进一步创新思路、开拓实干。一 方面,切实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学习,着力优 化产业“种、管、卖”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建立长效机 制,采取务实举措,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利用X村周 边4000余亩山坡林地,实施林下经济项目,努力增加经营 性收入,为现有产业发展增添活力。二是要整合线上、线 下资源,积极打造“基地直销+实体店销售+电商销售” 模式,建立完善产销对接机制。多方借力,打通线下销售 链,积极与市区各大茶叶市场、商超、店铺寻求合作,形 成稳定的销售渠道。同时,利用好“直播带货”等新型电 商模式,推动“互联网+”特色生态茶叶等农产品出村进
16、 城,以“数商兴农”促进产销衔接。针对性开展新媒体运 营、电商营销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吸引年轻技术人才返乡 参与产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四)推进融合共享,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水一是要坚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思 路。以促进特色生态茶叶种植业、加工业、市场服务业融 合发展为方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 业新业态,形成更完整的产业链。立足离市区近、毗邻乡 趣卡阳景区的区位优势,利用拉尔贯河、原始林区的自然 景观资源,招引观光农业、休闲采摘、乡村民宿等乡村旅 游特色项目,加速融入X区西纳川乡村旅游带。同时,将脱 贫户、一般农户置于产业链、利益链中的优先位置,鼓励 他们以发展庭院经济等方式积极就业创业,使他们成为产 业发展最大、最终、最广泛的受益人。二是要强化产业 “输血造血”功能。扩大种植品类和规模,鼓励农产品合 作社和家庭农场加入生态特色茶叶生产,在X茶、尊麻、树 莓种植基础上综合考虑气候、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