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学校课改如何实现与能力、素养的对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新”背景下学校课改如何实现与能力、素养的对接.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三新”背景下学校课改如何实现与能力、素养的对接学校自2O16年推行“问学”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已有5年,在这五年中学校多次组织关于课改的活动。这些活动或为主题月,或为开放周,或为示范课,或为推荐课,或为汇报课形式各异,但都指向一个目标一一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老师理念得到更新,教学策略越来越丰富,课堂越来越有生命力,学业成绩也水涨船高,还有相当部分的老师通过对教学经验的总结提炼形成教学成果。总的来说,课改的推进从总体上实现了教师个体与学校的共同发展。然而,随着“三新”时代的到来,学校的课改也面临着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实现现有的课改模式与新课标、新高考
2、所倡导的“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理念对接的问题。在原有的课改中,“导”环节强调的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活,是对过往知识的强化与回归,是对学生思维的导入;“学”“展”环节强调的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其有理念上的要求,但更多的还是在教学策略上的要求;“评”的环节有学生的互评,也有教师的点拨提升,是对知识正误的匡正,是对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是对学生“最近发展区域”的步步靠近;“测”的环节强调的是对本堂所学知识的检测,是对学生学习效能的检测。可以说,学校原有的“导一学一展一评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总体上是契合新一轮课改理念的,其的有序推进必然对学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学生
3、的学业发展、学校的办学业绩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也应看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果一味强调对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机械推进,则难免陷入被动。“三新”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固然重视知识的积累,但更普遍性的强调由知识到能力、素养的发展提升,这更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应更多地考虑到学科的特点、课型的变化、课时的安排、师生的特点等各种变量因素,要因时而变、因课而变、因人而变,这就要求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既要有共性的要求,也要有个性的反映,要实现常式与变式的融通汇合。在笔者看来,要实现这种变化,必须密切关注以下元素:情境创设、任务(问题)驱动、知识建构、检查测评。情境创设和任务“问题”驱动是“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
4、理念的重要落实,这也是学校课改的核心部分。在“三新”背景下,无论是新课标,还是新高考都指向对生活的关切,强调所学知识与现实的对接。这要求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在问题的设置)中要特别注重创设生活情境(特别是真实的生活情境)和特定的实验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观测与探究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再将这种认知与所学知识对接,从而形成运用知识认知事物、领悟生活、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可以说,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素养的极为重要的路径,新背景下的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强化在“导”的环节及问题(特别是探究性问题)的设置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探究中思考、领悟、升华。知识的建构是实现知识体
5、系化、过程能力化的关键环节。有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达成一个共识:知识必须经过建构才能形成为能力,否则知识就是一盘散沙;建构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能力发展的过程,应该给予够的重视与尊重。“三新”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知识的建构必须经过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这个层面的建构受学生认知及知识水平所限,难免有正伪优劣之分,其不能作为终端的成果。第二个环节是通过生生合作探究完成。在这个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简单的问题可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彼此的智慧互相碰撞、激荡,从而形成一个小范围内的共识与成果。这个层面的成果会向真相进一步靠近,但依然并非完全可靠。第三个环节则是要强化小组
6、成果的展示,通过组组之间的交融,从而在全班形成共识。最后则是教师的精要点评,从而形成最终的成果。这四个环节环环相依,学生的知识构建逐步深入,并在这个构建过程中不断提升对事实真相的认知能力,不断完善思维,不断内化生成,知识的建构过程是实现由知识到能力、到素养的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也是很多老师认知上存在误区的一个环节,主要表现就是不愿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认为这会使课堂节奏变缓,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些老师将传统进行到底,不思改变;还有一部分老师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环节(尤其是后面两个环节)高度压缩,甚至直接剥夺,而代之以教学的呈现与
7、展示。这里有两个认识上的误区:教的多少是否等于学的多少?教的方法(特别是问题的设置)是否得当?前一个误区背后隐含的心理是“尽人事听天命”“没功劳也有苦劳”。事实证明,现实往往是异常残酷的:老师的“精彩”并未换来学生分数的增加、能力的提高、素养的发展。后一个误区最大的问题就是问题设置没有思维含量,缺乏探究价值;在提问方式上太过单一(典型的就是师问群答)。这直接导致的就是因问题太多太碎,不成体系,学生不能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与认知;部分同学在课堂上游离其外,滥竽充数的东郭先生比比皆是。如此的后果我想足以警醒我们每一位为人师者,真的,没有建构就不会有内化,没有内化何来知识的体系与能力、素养的生成?检查测评环节特别要注意与所学知识的对接,要真正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同时,又要考虑其对学生的引导性,要能通过对学生问题的暴露来促进学生进一步完善与提升;特别要注意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对新时代背景下的设问方式、答题方式、思维方式等的思考与认知。总的来说,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在新时代下逐浪而行,唯有如此,方可鼎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