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去年4月,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颁布,距现在快一年了。此次课程改革的正式推出,标志着历时5年的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其根本目的是帮助6-15岁的儿童阔步迈入信息时代。其课程改革体现的理念之一是,把孩子创造知识、探究世界的过程转变为今天的教和学的过程。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让孩子创造着长大,而不是让他长大了再创造。所以,21世纪中国教育愿景: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让教师创造着工作,让学校成为创造的乐园。那么学校该以什么样的课程教学来实现这教育愿景呢?即基于未来教育观的课程理念、基于核心素养观的课程目标、基于理解性教学观的课程内容、基于跨学科学习观的课程组织、基于表现
2、性评价观的课程评价。一、未来教育观:主动拥抱“不确定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3年版)将“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作为义务教育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并确立了新的培养目标,指出:“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教育观”就是主张教育面向未来急剧变化和高度不确定的情境,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并拥抱“不确定性”的态度、善于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勇于承担个人选择后果并履行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责任感。二、核心素养观:运用概念去认识世界践行
3、“核心素养观”,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开始走向新思维。即从原来的“三维目标”走向了“新三维目标”,概括为三个方面:大观念、新能力、新知识。三、理解性教学观:选择“少而重要”的学科“大观念”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亮点是基于“理解性教学观”重构课程内容,引导教学走向深度学习。所谓“理解性教学观”,即认为知识的本质是理解或问题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应选择“少而重要”的学科“大观念”,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学科“大观念”解决真实问题,经历真实实践,形成个人理解。践行“理解性教学观”,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首先,教师应根据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点,
4、充分研究学生的发展需求,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具体化,提出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有意义的单元主题。其次,教师要围绕单元主题提取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解和应用的核心概念,并在核心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学生学习本单元后可普遍迁移的“大观念”O再次,教师要围绕单元主题内容及其蕴含的“大观念”提出贯穿始终的“引导问题”,这些问题可分为:事实性问题一一指向关键学科事实;概念性问题一一指向“大观念”;辩论性问题一一更加开放的哲学性问题。最后,教师围绕“大观念”和“引导问题”创设真实情境和真实任务,设计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如果想进一步了解“理解性教学观”
5、,可以阅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详细地阐述了什么是大概念,提出逆向设计的理念,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进行逆向思考,是一本值得认真学习和研读的好书。四、跨学科学习观:打破学科边界,强化知识统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3年版)提出了“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的课程设计原则,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书中提出三种“跨学科学习”的形式:多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超学科学习。多学科学习,是指找到学科之间的联系,以一个学科为主,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跨学科学习,就是超出学科边界,把一个学科的知识跨到另一个学科中,无论应用、认识或
6、新的学科诞生。超学科学习,即超越学科本身,把学科真正变成理解世界的工具。(小学倡导)提倡“跨学科学习”也就是充分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特征,有机统整课程的策略,实现所有学科的综合育人,让各学科10%课时得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在学科统整的基础上成为现实,实现10%+90%100%,走向深度学习。如果不能跨越学科边界解决问题,是不可能培养核心素养的。五、表现性评价观:完成任务的过程即是评价过程表现性评价观,就是在一开始明确告诉学生要干什么,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而且标准是公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标准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具备合作建构的意义。教师怎样进行“表现性评价”?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中每学段课程核心素养的表现及相应学业质量标准,形成表现性评价的整体视野和宏观图景;其次,教师要根据单元主题的“大观念”及核心素养目标,联系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学业质量标准,开发植根真实情境的“表现性任务”,并根据对“大观念”的理解水平和核心素养发展状况研制“表现性任务”的评价量规,以评价学生完成一个单元之后对“大观念”理解和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最后,将“表现性任务”及评价量规转化为学生的平时课堂学习活动,体现“表现性任务”的累积性以及核心素养的进阶性和发展性。所以,表现性评价应该贯穿于每节课堂中,实现教学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