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的副主题及其情节功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福》的副主题及其情节功能.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祝福?的副主题及其情节功能?祝福?的副主题长时期以来,研究者都从封建礼法和封建迷信如何深深地残害祥林嫂这位两次守寡的劳动妇女,给她带来多大痛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所以总是将鲁四老爷以及柳妈作为加害的一方,将祥林嫂作为受害的另一方加以对阵,得出儒释道合伙吃人的结论。这样做并不错,但多少有些简单化。当我们把祥林嫂的故事放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中时,发现小说主题就复杂化了:第一人称表达者是小说中的“新党,是惟一能在价值观上对儒释道合流的旧的伦理体系给予批判的人物,而表达过程恰恰层层深入地揭示出,这位表达者似乎对祥林嫂之死负有责任。祥林嫂曾经把希望寄托在这个“识字的,又是出门人的“新党身上,但灵魂有无的问题
2、却让“我陷入两难的困境,“惶急、”踌躇、“吃惊、“支吾,最终以“吞吞吐吐的“说不清作结。这或多或少加速了祥林嫂在绝望中走向死亡。尽管读者知道,第一人称叙事者的两难处境其实根源于祥林嫂的荒唐处境,因为她既需要“有灵魂(她可以看到自己的儿子阿毛)又需要“无灵魂(她可以免于受两个男人把她身体锯成两半的痛苦),这本身是一种无可选择的悲剧。但鲁迅以带有反讽意味的表达启示读者:面对绝望的现实,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除了挺身对抗之外别无其他途径,否那么就会成为旧秩序的“共谋者。这种道德反省可以说就是?祝福?的副主题。?祝福?的情节功能在小说?祝福?中,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屡次渲染“阿毛被狼吃掉这一情节,而鲁迅
3、先生一向是惜墨如金的,因此,这一情节的背后必定寄寓着作者深刻的用意。那么,这一情节的设置有哪些功能呢?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首先,这一情节是祥林嫂命运的又一次悲惨转折,并催化了祥林嫂彻底绝望感的产生。阿毛被狼衔去,使得祥林嫂惟一的生命支柱轰然倒塌,仅有的一点希望也变成了绝望。而由于阿毛之死,祥林嫂也就不再是名正言顺的贺家的人了,所以,“大伯来收屋,也就是必然的了。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又失去了惟一的居所,祥林嫂真的是走投无路了。她对灵魂有无的疑问,除担忧真有灵魂而被两个丈夫锯成两半外,更为关注的是“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如果真有灵魂,到了阴间,她又可以见到她的阿毛了,这当然是祥林嫂求之不得
4、的。可见,对灵魂的有无这一问题的答案的期待,祥林嫂本身又充满矛盾,而这一矛盾对祥林嫂来说又是致命性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阿毛被狼衔去这一情节催化了祥林嫂彻底绝望感的产生,也加速了祥林嫂命运悲剧的发生。第二,各种不同表达视角的重复表达,展现了各种不同人物的心态,同时也暴露了国民性的弱点。在对“阿毛被狼衔去这一情节的处理上,作者使用了不同表达视角的重复表达。先是卫老婆子的表达,接着是祥林嫂自己的表达,最后是鲁镇上听祥林嫂表达故事的人打断祥林嫂的话进行的抢白。卫老婆子的表达相对祥林嫂的表达要简略得多,这是因为这一事件可以满足自己及别人的好奇心,因此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毕竟事不关己,不必也不可能动
5、情,也就不必也不会详细说来。而祥林嫂那么是咀嚼这巨大痛苦的当事人,她的讲述是要释放自己巨大的痛苦,并力求博得别人的同情,从别人的同情中寻求一点点慰藉,因此,她的讲述就详细多了,但又由于这巨大痛苦的压抑,便欲说还休,因此,祥林嫂的表达就成了概略表达与详细表达的交替过程。至于鲁镇的那些听众,他们本来就是带着极大的好奇心来赏鉴这一故事的,他们听祥林嫂的表达并不是或不主要是出于对祥林嫂的同情,而是为了通过对别人的痛苦的玩味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一点点乐趣,调剂一下单调的生活而已。因此,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当祥林嫂的这一表达不能调剂他们单调生活的时候,他们也便不再有听祥林嫂表达的兴趣了,所以他们对祥林嫂的
6、调侃,也便非常可以理解了。第三,侧面反映了祥林嫂自身沉重的奴性意识,并揭示出性别压迫的残酷性。一个人在悲苦的处境中是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的,因为在表达的过程中至少可以缓解自己的痛苦。祥林嫂一生的悲苦可谓多矣,除了“阿毛被狼衔去这一事件之外,被婆婆卖到贺家被迫改嫁,在鲁四老爷家连做一个奴隶的资格都没有,担忧到阴间被两个丈夫锯成两半等等,都是祥林嫂难以承受的悲苦之事。但通读?祝福?,我们却发现,祥林嫂向别人倾诉的只有“阿毛被狼衔去这一件事,因为,在祥林嫂看来,只有“阿毛被狼衔去一事不会被别人嗤笑,自己在这一件事上至多是失职,并没有过错,并没有违犯封建伦理道德之处,而其他的事就不一样了。一女不嫁二夫,向来是古之遗训,一旦违犯这一遗训,便会被人唾弃,哪怕并非自己之愿,并曾作过极大对抗,但只要结果没有改变,也仍然会被别人所鄙弃。因此,在鲁四老爷家失去了做一个合格奴隶的资格,到了阴间被两个丈夫锯成两半,也便都罪有应得,于是,尽管自己的内心由于这些事件而极端悲苦,但并没有了向别人倾诉的勇气与欲望,因为那样不仅不会缓解自己的痛苦,反而会在别人的嘲笑与鄙视中增添自己的痛苦。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祥林嫂自身沉重的奴性意识。但是,把这沉重的奴性意识归咎于祥林嫂自身是不公平的,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祥林嫂本身就是一个封建伦理纲常与性别压迫的受害者,她的奴性意识也是被长期浸染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