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主题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7681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信息技术课主题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主题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主题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主题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信息技术课主题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信息技术课主题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信息技术课主题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小学信息技术课主题单元活动的设计一.问题的提出当今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主要以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几大模块为主要线索进行教学。模块化是按照知识规律,尤其是软件的类别,将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分解成若干部分。这样,每个模块的知识相对集中且单一,学生每每花上几个月甚至一个学期的时间埋头于一种软件的学习当中。而任务驱动下,很多单个任务的设置是依附于模块中某一个或几个知识技能点形成的。这样,完成一个单个任务,形成一个独立的作品,学生相对被动地获取和应用了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在碰到生活中具体问题的时候,往往又会捉襟见肘。怎样能够既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同时又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设计开展“主题单元活动”,是一种值得信息技术课教师尝试的方式。二.理论基础1 . “任务驱动”理论“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2 .新课程中,关于学科教学综合化的理论综合化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特点。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科间的联系是每个教师都要面临的共同任务。在提到学科综合化的途径时,有这样一个概念:应从“拓展知识”转向“回

3、归生活”,它提出:1)要在生动的当代生活中选取知识,生活世界不只是科学世界,“艺术、道德、个人世界、自由的交往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2)把生活作为学科教学的背景,开放教学的空间。要把学生的校内生活与和校外生活、学习世界与生活世界结合起来,相互沟通,以开放教学的空间;3)让学生体会到知识运用的成功与快乐。学科教学只有回归生活,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运用知识的机会,才能获得成功和快乐;4)要实施多样化的教学。倡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时间和合作学习,注重教师引导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和策略。3 . 研究性学习理论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对研究性学习的表述为:研究性学习是学

4、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尽管这是对高中阶段的要求,但是其精神实质可以为低段的教学采用。)4 .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指出:要想在日趋复杂与信息膨胀的社会里顺利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学生必须能够有效地使用技术。在有效的教育环境里,技术能使学生成为:胜任的信息技术使用者信息的查询者、分析者和评价者问题的解决者和决策者创造性地、高效的创作工具使用者交流者、合作者、发布者、制作者见多识广的、有责任心的、有作为的市民5 .美国Futurekids的一些教学理念作为一个国际连锁的信息技术教育品牌,提出了一

5、些值得借鉴的理念和方法,如:1)情境式教学在生动活泼、极具挑战性的教学环境里(原始而不是经过包装的)培养学生运用先进技术进行学习、思考、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与能力。在故事情节中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教学。学生在提供的三大故事背景“国际媒体”、“城市运营”、“科技前沿”中,以国际媒体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城市市长和科学家的身份开展各项学习。课程在与主题相关的故事情境中展开,以完成一些具体任务为线索,巧妙地把教学内容隐含在任务之中。2)与国内信息技术教学相比,将单项技术纵向教学变为十大技能横向推进,螺旋式上升,在三大主题教学下贯穿始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十大技能分别为:文字处理、图像、电子表格

6、、桌面排版、电子网络通信、多媒体、程序设计、运行环境、技术应用、学术重点)三.什么是信息技术主题单元活动1 .什么是?信息技术主题单元活动,是在某一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围绕能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一个主题(一系列事件),以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获取为主要目标,并以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为主要载体和研究手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展的一系列自主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是一种比较适于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在主题单元活动中,学生首先进入一个大的问题情境,遇到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分析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究,获得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并把它们作为工具,完成一个一个的任务

7、,最终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从主题活动的角度设计和提出含有知识特征的任务,在活动中,以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调动原有的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应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者新问题,通过合作交流研讨,逐步形成对事物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把知识运用到问题的解决当中,从而实现知识能力意识的全面收获。其特点是教师重视和引导学生的行为活动,激发学生内在的思维。2 .主题单元活动与“单一任务”区别:主题单元活动是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这个层面考虑问题。它不追求单纯的系统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传授,而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它

8、与单一任务的区别主要有:第一:单一任务往往是知识技能的简单直现,表现形式为相应的作品;主题任务是让学生完成一个研究性的活动,在过程中,学生会更好地感受到如何获取知识技能和知识技能在实际中的用途。第二:在主题活动中,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个性不同,解决问题的起点就会不同,在研究问题、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每个人所遇到的问题、困难、采取的解决途径和自身的收获也就不同。教师根据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下,可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相较单个任务而言,学生更容易得到个性化的发展。第三.在主题任务中,更加注重整合。整合不仅限于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而且包含信息技术学科不同模块之间的整合。学生根据实际的需

9、要,恰当地选择相应的软件作为工具,打破了模块的界限,这样更符合解决问题的科学规律。四.信息技术主题单元活动的设计(-)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需求活动设计应从分析学习需求开始,即从问题的分析和确定作为出发点,形成总目标,然后寻找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最终解决问题。学习需求的设计,应以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并根据学习者(学生)的现状,对“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析现有资源和各种条件,确定题目,并阐明教学目标。目前,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尚在使用指导纲要,没有课程标准,小学各个学段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在“情感意识价值观”上应达到何种程度,尚无明确规定,需

10、要教师依据指导纲要总目标的要求,确定不同学段、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并根据该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单元活动的学习需求。(二)主题的设计:对于一个主题活动而言,活动主题的选择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应该遵循生活化、趣味性、可行性、实用性等几个原则。即选择的主题应是学生身边的事情,甚至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让学生能够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选择的主题应符合或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于完成;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是学生能力所及的,能够通过努力独立或合作完成的;活动应符合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自我价值,简言之,应该是有用的。例如附录中提到的我身边的交通活动,选取的主题就是学生每天都会遇到的交通问题,让学生在

11、活动中了解交通状况,增长交通知识,形成交通意识,养成良好习惯。(三)活动目标的设计应符合如下原则1 .基础性:要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这些知识技能均应以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在学生学习的各个不同阶段反复加以实践,所以,在每一项活动中,学生会应用到哪些已有知识技能,学习哪些新的知识技能并如何在本次活动中不断强化,哪些技能需要在其他活动中继续应用,最终如何检测等,教师均应在活动设计中有完善设计。2 .统整性: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的价值追求,真正做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在活动中,必然涉及众多非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教师应对这些内容心中有数,并对活动中可

12、能涉及的未知问题做好心理准备。应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促进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要尽可能帮助学生重视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要对活动中所到涉及到的态度、情感等问题心中有数,并对其出现非常敏感,善于捕捉这样的教育契机,适时点拨,促进学生发展。3 .开放性: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弹性和灵活性。作为主题活动而言,过程和结果必然是开放的。学生一旦开始,就不可能全部沿一个方向、走同样的轨迹、获得唯一的结果,这是“活动”本身

13、带来的开放性。但作为“信息技术主题活动”,信息技术自身是教师应重点关注的,毕竟是课堂教学,毕竟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有意识地留出具有开放性的“点”,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避免思维的绝对化、僵硬化、程式化。4 .个体化:除了应有共性目标之外,还应体现学习者个体的经验、能力、需求和学习方式等,使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和个体性。(四)活动内容的设计:应符合如下原则1 .生活

14、化: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活动中的需要和兴趣;关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吸取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2 .统整性:加强教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不仅要加强本学科内教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依据教学内容的的相似性和联系,实现知识、技能的结构化,而且要加强学科间教学内容的联系和总和。3 .活动化:即将问题直接作为教学内容,或使教学内容成为“问题”产生的直接情境”,并有问题引发学生的活动和操作。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

15、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教师应善于“造势”,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五)活动过程的设计包括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等要素。其总的设计指导思想是要充分重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主要应注意:1 .程序性:要充分考虑活动内容的呈现顺序和方式、设问的性质和时机、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等教学要素的关系和联系。教学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在活动的不同阶段应设置类似且有递进关系的问题,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进一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熟能生巧的机会,提高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2 .情意性: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信心、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 .互动性:教学过程要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