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园田居教学设计.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归园田居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生字词,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2、体味诗歌的内涵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同时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通过学习,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学重点体味诗歌的情感内涵。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教学方法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同时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感,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2、讲授法。抓住关键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启发学生
2、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3、知识迁移法。通过两首诗的学习和比较,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陶渊明和归园田居组诗情感的理解。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图片课时字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片,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的田园风光,进入一个世外桃园,引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他的思想。提问:看到这些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图有什么感觉?你们喜欢吗?这有没有让你们想到世外桃园?我们上个单元也学过一篇有关世外桃园的文章,记得是哪篇课文啊,谁写的?(桃花源记陶渊明)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内容谈谈对陶渊明的理解。找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世号靖
3、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沼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桃花源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批判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从爱莲说里知道他是一个隐士。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生活过得怎样。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二、朗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而且要注意下面的注释,对诗歌有一个总体感知。2、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教师正音。三、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作者:(同上)写作背景:诗人曾几度出仕做官、归隐,在官僚与隐士中徘徊。直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
4、儿!即日授印去职。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四、重点分析诗歌1、解题: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人的眼睛,它往往能传达出或暗示许多信息。提出题眼归(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师生共同归纳:从何而归?归去何处?归去如何?为何而归?2、感知诗意:让学生自读诗歌,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让学生带着归去如何这个问题在诗中找答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想象中的画面。
5、提问:、为什么会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中体会到什么?教师抓住学生答案中的关键字句进行分原,将学生带入诗句的理解中。3、理解情感:提问: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很艰苦,他对此有什么感觉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教师指导学生着力挖掘愿的深层内涵,点出作者的主旨。三、课外延伸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归园田居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解决四个问题:从何而归?归去何处?为何而归?归去如何?教师简单讲解。四、课堂小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我们主要是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主要是训练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堂课的重点是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赏析意境美。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好好体会体会。五、布置作业1、归园田居其三中,但使愿无为的愿具体是指什么?根据学过的内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写IOO字的小短文。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六、板书归园田居陶渊明1、从何而归(官场)2、归去何处(田园)3、为何而归(官场黑暗)4、归去如何(愿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