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节流的名人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源节流的名人案例.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开源节流的名人案例中国有一位科学家,给他多少荣誉和奖励我认为都不为过,他就是我国土生土长的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一一袁隆平。20世纪70年代,我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 800公斤,并推广2. 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2017年袁隆平的超级水稻目标亩产是1130公斤,他的杂交稻已惠及许多国家,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并解决了世界性的粮食问题。下面请随我一起看看以下几组数据:中国可耕地面积:1.282亿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3机 我们的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7%,却
2、养活了占世界23%的人口,这是中国创造的奇迹,任何一个国家都做不到。与此同时,我们也感到身上的担子在加重,因为我们仅仅做到“养活”还不够。据专家预测,中国将在2030年人口总数大约15亿。伴随中国人口增长的不可逆转,我们到底需要多少粮食呢?先来看一下美国,美国人口 3亿,年消费粮食约为1046公斤X3亿=3.138亿吨。中国人口约为15亿,总量大约是美国的五倍,由此不难推算出3. 138X5倍=15.69亿吨。让中国人都吃饱、部分人吃好,中国每年大概需要10亿吨左右的粮食。民以食为天,无论我们多么的富有,还是多么的不太富有,我们都要提倡“节约”,“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3、。还是用数据说话吧:据央视报道,中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粮食价值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我们不仅有袁隆平这样世界级的“杂交水稻之父”,为人类一创再创粮食亩产高产量。值得庆幸,我们在各个行业还拥有像袁隆平一样的科学家,以及高端的科研人才及其工作者为我们“开源”。“开源”有了,如何做好“节流”,高手在民间,我在此不过是“抛砖引玉”,其实做好“节流”是我们每个人能做的份内之事。怎样才算“节流”?换一个角度去分析: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我们身边不少人减肥成功了,我发现他们的成功归结于一个字一一“饿。具体讲就是“一天只吃两顿饭”。究其根源,才知道原来“一天只吃两顿饭”的观点并不是我
4、们现代人的专属,自古就有,古代习俗本来就是一日两餐,三餐的习惯大约是从近代才开始。古人饮食的习惯: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大约相当于上午九点左右吃。第二顿饭叫哺食,一般下午四点左右吃。其实,人正常吃“两顿饭”是可以的,因为刚刚好有饥饿感觉时就吃下顿饭了,还有就是利于消化,没有娱乐睡觉早,也利于养生。分析一下,我们现代人得的许多现代疾病都跟吃的“太多”有关,比如:吃肉的人往往是酸性体质,体质、体能、耐力都差一些,还容易产生各种疾病。而食用谷物的话,其性质是阳性的,更适合人的需要,因此素食动物偏于阳性。而食用谷物的话,其性质是阳性的,素食者的体质偏于碱性,更有活力一些,更适合人的需要。再有就是那
5、些出家之人,他们一天只吃两顿:早餐和午餐,即过午不食。另外,也有人说“两顿饭”不利于人身健康,所以改为三顿。到底是“两顿饭”还是“三顿饭”更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据中医讲一一“过午不食”,中医是提倡不吃晚饭的,不是为了节约,而是了养生。那饿了怎么办呢?可以吃水果或喝果汁等。不管你是出于信仰,还是出于节约;也不管你是出于养生,还是出于减肥等,只要你“管住嘴”,即可达到“节流”的目的。俗话说:“马不吃夜草不肥”,同理“人不吃晚饭也不会肥胖。只要你接受并坚持下来,就是从另一层面理解的“节流”,如此的“一举多得”,我认为可行。“不浪费”在现实生活中不妨理解为“食量”的减少,或“少吃一顿”,简单推算一下:中国有13亿人,农民9亿人,儿童2亿,9+2+其它亿人应保持三餐,余下不足2亿人,如果每人每天少吃100克250克粮食,一年算下来,节约的粮食数目相当可观。当然,实际操作时不可一刀切,应本着“自愿原则”,再加上科学指导,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有了大家的认同及参与的“节流”,会让科学家及科研人员的“开源”更轻松,让他们多些时间去“另辟蹊径”,换个思路去思考,或许会简单再创新的奇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