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十四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依据教育现代化2035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环境(-)发展成就。十三五时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办学方向,立足新发展阶段,以学有优教为目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教育现代化迈上新的台阶。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先手棋,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促发展、谋未来的理念,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等有效对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
2、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2 .教育质量显著提高。积极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推进学生全面发展行动计划,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渐趋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初步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基本建成。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程,教师素质进一步提升。3 .各级各类教育持续扩增。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3年底,有各级各类学校3500在校生100万人比2015年增加4.3万人;有8所,在校学生11万人,比2015年增加2.7万人。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4%,超出规划目标4.5个百分点;
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8%o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健康保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全面而有特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平均受教育年限逐年提高。4 .教育综合改革迈出新步伐。充分利用重大平台先行先试。持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集团化办学、义务教育零择校及中小学研学旅行、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等多项改革试点。先后被列为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学校品质试点地区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5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保障每个人平等受教育权益。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
4、根本目的,把满足人生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6 .教育品牌优势逐步凸显。建立起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的课程体系,建成教育特色学校,建成教育e平台,中小学智慧校园实现全覆盖,智能教育发展初见成效,被确定为教育信息化示范基地。积极推动人文交流,缔结友好学校125个,教育影响力不断扩大。(二)面临机遇与挑战。十四五时期,是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都市的关键时期,教育将进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向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亟需主
5、动适应新形势,融入新格局,迎接新挑战,破解新问题。1 .社会发展变化需要教育优化配置。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度改革以及人口生育政策的变化,学龄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迫切需要教育优化布局、调整结构,为所有人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到2025年,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将面临更大压力。2 .新时代的改革需要教育创新探索。紧密结合产业、就业、人口等布局调整,积极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科教结合、产教融合、产学研用协同,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在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聚集、思想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承弘扬、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本地转化等方面取得新进展。3 .现代化教育需集聚新优势。积极把
6、握数字时代发展趋势,在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教育理念、重塑教育结构、优化教育治理、变革教育模式、发展教育新业态等方面展现新作为,构筑新优势,引领和推动站在未来教育前沿。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各级各类的教育发展对照人民群众的教育新期待还有差距、教育对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略显滞后、对标教育内部各级类别的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比如:义务教育离优质均衡还有较大差距;普通高中教育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能力建设和保障体系不足;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师资队伍有待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呼应度不够;投入水平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仍
7、有较大差距。二、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打造美好教育为根本出发点,牢固树立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工作方针,正确处理好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各种关系,科学制订目标和任务,切实提出保障政策和措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基本原则。坚持全面领导。健全体制机制,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建设,加强统领作用,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办学方向,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坚持质量为本。
8、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改进教育评价机制,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提高育人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把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过程每个环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加强教育队伍建设,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坚持优质公平。坚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工作理念,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整体提升城乡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水平,全面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健全特殊群体教育体系,努力提供公平、优质、多样、适合教育,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办学品质。全力推进教育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强化优质教育体系构建,培育学校特色,塑造教育品牌,提升教育内涵,追求教育服务多样化、个性化,促进学
9、校自主、科学发展,提升办学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围绕加快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公平优质。学前教育基本实现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高中阶段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综合高中、特色高中的特色多样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特殊群体接受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好保障,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更加健全,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10、教育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持续提升。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资源配置长效机制,开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格局,争创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高中阶段教育实现特色、多样发展。坚持有教无类,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的教育机会,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学前教育实现普及普惠,保教质量明显提高。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完善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健全各学段衔接、各学科融通、课内课外和线上线下结合的德育体系,实施大中小学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制度机制、教研科研四大创优工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德育
11、工作格局。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建设一批思政精品公开课。完善德育内容体系,抓住节日以及新生入学、毕业典礼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德育网络阵地建设,统筹开展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安全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实施中小学生素养提升项目,提升课程质量,加强校园文化、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突出公民权利义务和青少年权益保护,广泛开展教育和体验活动。建立健全特殊学生专业辅导、行为矫治和帮扶机制。(二)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深化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鼓励中小学校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城市、社区、学校资源条件,组织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加强对学习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的研究,积极推广启发
12、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抓好教师素质、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探索差异化教学形式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学习。建立学情会商制度,深化分层、分类、分流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健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教、学、研、评一体化教研管理机制。培育推广精品课程、高效课堂、优秀教学法和优秀教学成果,争创教学改革实验校和实验区。(三)提升学生健康素养。1提升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突出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学校健康教育体系,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观
13、念,养成良好日常卫生习惯,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形成终身受益的健康生活方式,夯实健康根基。在中小学全面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持续完善分学段、符合学生特点的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在中小学广泛开展校园卫生运动。在中小幼各学段师生中全面普及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师生健康护理水平。多种方式配齐中小学校医。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纳入考核,打造市级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数据平台,联合开展近视防控知识培训、视力健康筛查等活动,依托专业医院入校对学生视力进行监测,构建儿童青少年近视三级监测三级预警三级防控体系,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不少于1个百分点。落实学校师生心理健康主体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学
14、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心理健康筛查、干预和跟踪服务制度,全面建立规范的心理健康档案制度。配齐配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2023年年底前,各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超过1000人规模的学校必须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四)提升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挖掘整合学科美育资源,推进美育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持续开展艺术进校园活动,鼓励中小学结合地方文化设立特色美育课程。完善学校美育评价体系。支持中小学与社会艺术场馆、专业院团开展合作,推进学校艺术团建设,开展艺术后备人才培养。加强学校艺术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活动
15、,支持中小学聘请高水平专业艺术人才任职教师,打造美育工作室,积极创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五)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劳动教育课程。大学生劳动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等,积累职业经验,培养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中小学生要围绕劳动意识启蒙、劳动习惯养成、劳动技能、职业体验等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大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丰富和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场所,遴选一批优质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职业体验,养成尊重劳动、热爰劳动的品质,引导师生崇尚勤勉敬业的
16、劳动精神,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加强劳动指导教师配备,加大劳动教育评价,提升劳动育人功能。(六)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学校和各级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协同育人格局。推进家社协作,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促进全社会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密切家校合作,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指导服务,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功能,常态化开展家访、家长会、学情分析会、家长开放日、校长接待日、家长参与学校决策等活动,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发挥各类文化机构的主体作用,深化校社合作,推动图书馆、科技馆、少年宫等公益设施免费向学生开放,鼓励英模、名家、大师进校园上讲台。四、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1 .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进一步完善市级统筹、以区(市)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