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规划.docx(2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为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实现科技强市,根据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部署要求,制定本规划。一、“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回顾(-)主要成绩“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打造高端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不断聚集转型发展的新动能,打造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创新体
2、系日趋完善,创新载体不断丰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引领和支撑作用显著提升。截至2023年底,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占GDP比重达到2.83%;培育瞪羚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8家,较2015年翻两番;科技型中小企业217家,是2015年的6倍。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成效显著,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65家,较2015年翻一番;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旋转导向系统”“高品质针状焦”“辽河储气库群”“移动智能终端核心组件”“光合1号河蟹新品种选育”等150余个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集聚效应逐渐凸显,高端人才数量快速增长,累计引进高端创新团队6个、新培育研发团队
3、34个,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52人。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环境日渐优化。坚持以改革驱动创新,最大限度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出台市关于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的实施意见市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市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产校地企融协同发展实施意见(2019-2023)市引进高端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创新驱动顶层设计,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证。同时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制定市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行动计划市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实施意见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专项资金使用实施意见,加大科技专项经费的投入
4、,支持科技项目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载体建设。开展不同主题的“科技活动周”及“送科技下乡”“创新创业大赛”“科普日”“科技大讲堂”等一系列科技宣传和服务活动,弘扬创新文化,进一步营造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在全市形成千帆竞发的创新创业生动局面。2 .实施重大项目攻关,助推产业优化升级。集中优势创新资源,实施了一批技术水平高、转化效果好、产业带动强的科技项目,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共争取上级科技资金15954万元,组织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61项(国家级4项、省级57项)。其中,辽河油田研究院“油田储气综合技术攻关”项目为辽河储气库群项目开
5、工奠定了技术基础,宝来生物能源利用劣质重芳烧生产“高品质针状焦”,中录油气研发的录井行业首台套专用装备“录井工业机器人自动检测线”以人工智能实现“智慧录井”价值链重构,中蓝电子自主研发移动智能终端核心组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光合蟹业的“河蟹新品种选育及综合种养技术”助推河蟹产业发展壮大。“十三五”期间,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31项。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极大地促进我市主导产业的结构调整、效益增加和核心竞争力提升。3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创新基础不断夯实。实施科技兴企行动,通过企业人员培训、助企引才、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等措施,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及独角兽企业
6、的创新梯队。建立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按照“分级培育、分类指导”原则,市、县区科技部门上下联动,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217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8家,培育雏鹰企业28家、瞪羚企业6家。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升级,支持企业整合科技资源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为行业提供集成化研发服务,建设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26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5家,实现了高新技术企业全覆盖。提升企业家创新意识,通过开展科技培训、政策解读等手段,提升企业家创新意识,全社会研发(R&D)投入逐渐加大,占GDP比重达到2.83%,企业的创新意识及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4 .搭建高端创新平台,科技支撑更加有力。大力开展产学研
7、协同创新,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平台、创新联盟等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引进建设大连理工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5家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建设工业装备结构分析、精细化工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培育中华绒螯蟹育种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打造产业升级“助推器”。在高端润滑油、催化剂等重点产业领域,成功引进刘维民、李亚栋等院士团队共建联合研究中心,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抢占产业发展“智高点”。加快建设创新平台,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组建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精细化工等10个技术创新平台,组建精细化工、能源装备和水产等8个技术创
8、新战略联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升产业竞争力。5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效率显著提升。通过政策激励、精准对接、搭建平台等举措,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和“难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市校战略合作,与13家高校科研单位签订市校(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入企业摸底调研、筛选院校科技成果,汇编成册双向推送。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海创行、院士专家行等品牌对接活动,累计邀请院士、专家500余人来盘开展项目推介,年均转化科技成果70项以上。建立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心,以产业需求为重点,依托中科院的人才、技术、平台等优势,为中科院科研
9、成果在实施转移转化提供支持。推动域外科技合作,与无锡市开展多种形式交流合作,充分发挥锦州、营口、三市区位、产业、资源优势,加强开放合作、产业协作、经济整合、区域协同等合作,为沿海经济带发展注入新动能。6 .强化创新高地建设,创新服务持续优化。通过打造创新创业高地、完善科技孵化体系、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等举措,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高新区以升促建取得实效,“一区两园”模式获得省政府批复,持续推进体制机制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全省省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多次获得第一名,被科技部列入创建国家高新区专家考察名单。构建创新创业孵化体系,通过盘活现有闲置楼宇,在县区布局各类孵化载体,形成市县镇三级创业孵化
10、体系,共发展各类众创空间20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4家)、重点科技孵化器5家,孵化总面积达27万平方米,累计入驻企业1200余家。完善园区服务体系,引进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专利维权、金融融资等服务。开展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累计融资2190万元。7 .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领域,强化政策激励,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积极打造人才高地,支持大连理工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点研究院做大做强,筑巢引凤,“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和培育各类创新
11、人才2065人,为企业推荐高层次人才近百人。加大项目引才,以“兴辽英才计划”为抓手,加大对高端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支持。全市拥有“兴辽英才计划”9人,其中大部分引进项目已经实现达产。8 .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依靠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针对我市农业发展需求,成立省农科院分院,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开展农业技术攻关,引进新品种、研发新技术,为我市大米和水产等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建设“科技示范村”,引导科技创新要素向乡村转移聚集,带动建设大洼北窑等一批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开展科技特派,承接省级科技特派团5个,为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人才
12、和科技支撑,搭建人才服务“三农”的高效平台。开展滨海湿地生态修复,联合中科院沈阳生态所组建团队开展红海滩翅碱蓬修复技术攻关,分析退化成因、制定修复方案、开展规模化试验,翅碱蓬群落得到有效修复,成效显著。表1:“十三五”期间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完成情况,标名称2015年2023年年增当i新技术企业(个)3215837.9%技型中小企业(个)4521736.9%:社会R&D支出占GDP的比重()1.572.8312.5%:程技术研究中心(个)5819126.4%(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回顾“十三五”,全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了一些突出成绩和新进展,但与先进省市和地区相比、与我市经济高质量
13、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企业负责人创新意识不强,创新主体数量少、规模小,装备水平、工艺技术科技含量不高,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度不大,对全市经济发展拉动作用还不够突出;创新载体作用弱化,研发机构引领作用有待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载体集聚创新要素水平有待提高;人才集聚程度较低,企业研发中心规模小、层次低,创新力量比较薄弱,支撑发展的高端创新人才不足,人才的政策和环境还不够优厚,高端创新人才引进存在困难;创新环境有待优化,全社会创新投入不足,政府创新引导作用不强,科技金融体系不健全,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国际
14、合作氛围不浓,科技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参与国际合作意识淡薄,合作项目数量较少,未形成国际合作的良好氛围。二、“十四五”期间面临的形势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科技创新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出现重大变革,科学技术在广泛交叉和深度融合中不断创新,各国之间形成了既依存合作、又激烈竞争的格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中美竞争加剧、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加速创新版图重构。外部势力对中国进行限制封锁,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高端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等关
15、键领域将面临严重的人才、信息、技术限制。加强基础研究,实现自主创新成为共识,我国正在成为推动新型全球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力量。(二)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加速发展壮大新经济新业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随着科技强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绿色高质量发展等新一轮国家战略的部署,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市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但在去全球化的趋势之下,国内各地区科技创新发展不平衡,科技资源竞
16、争激烈,北上广深作为一线城市对国内创新资源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南京、关8州、成都、合肥等二线城市纷纷出台政策,打响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争夺战,为我市科技创新带来严峻挑战。(三)从市内看,科技创新“危”“机”并存。受经济下行、债务压力、减税降费和新冠疫情等多重影响,财政增速降低,政府科技投入强度降低,对我市科技创新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新概括,“一圈一带两区”、“一带双创”区域发展战略为科技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辽河储气库群项目、兵器集团炼化一体化项目、宝来-巴赛尔轻燃综合利用项目的建设和投产标志着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帷幕已经拉开,在新基建、全面开放、新一轮加快东北振兴的新契机下,举全市之力,推进产校地企融协同发展,集聚人才、技术、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抢占高质量发展先机。科技创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