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县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3-203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华县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3-2035年.docx(2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西华县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2023年以来,我县把培育壮大智能零部件制造和食品加工两大制造业产业集群作为“工业强县”战略的主抓手,育龙头、延链条、建园区,初步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全县制造业呈现出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高、企业关联度高的“三高”特点,正逐步由“工业弱县”向“工业强县”迈进。但同时我县制造业也存在着质量基础薄弱、竞争力不强、高素质人才短缺等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提升我县制造业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带动力、市场占有率、税收贡献率,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
2、发河南省建设制造强省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豫政2023)27号)精神,特制定我县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3-2035)o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市委五届四次全会和县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工作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发展思路,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力新型工业化,大力推进七项工程(产业基础再造、重点链条重塑、项目投资支撑、优质企业培育、开发区提
3、升、质量品牌建设、要素保障强化)实施,推动五链(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集群化发展,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市有位次、全省有影响的先进制造业强县,为中国式现代化西华实践奠定坚实产业支撑。二、发展目标力争到2035年,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优势企业,形成多业并举、多点支撑、多元化发展的现代制造业发展格局,建成以“能级高、结构优、创新强、融合深、韧性好”为鲜明标识的先进制造业强县,电子信息、现代食品两大制造业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总产值突破10
4、0亿元。产业能级高。先进制造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市前列,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0%,其中制造业占比稳定在30%以上,全部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Ioo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力争突破9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力争突破300家,形成一批全国行业龙头企业和河南制造业百强企业,力争12家企业跨入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行列。产业结构优。基本形成电子信息、现代食品、装备制造业三大现代化制造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5%,到2035年,智能终端零部件产业链、线束线缆组件产业链、面粉精深加工产业链成为省
5、级先进产业链,其中,智能终端零部件成为全国重要的生产研发基地;肉制品加工产业链、胡辣汤产业链、预制菜产业链、红酒和饮品产业链成为市级制造业现代化产业链。产业创新强。建成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创新高地,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力争达到2%,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3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河南省单项冠军企业5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100虬制造业质量竞争指数达到86以上,形成一批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产业融合深。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
6、、绿色化改造率达到80%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指数达到62,智能制造就绪率达到13%,建成市级绿色工厂(车间)10家,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达到全省一流水平。产业韧性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程度明显提升,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区域产业布局基本形成,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得到突破和应用,形成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链群发展模式。三、主要任务(一)加快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坚持以高端制造为引领,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形成先进制造业体系硬支撑。1提升产业能级。深入实施换道领跑战略,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高位嫁接,延链中高端,
7、形成“新制造”,重点推进智能终端零部件、线束线缆组件、面粉精深加工、胡辣汤生产、红酒及饮品、肉制品加工转型升级,到2035年,力争60%的制造业企业转型为战略性新兴企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到2035年,力争产业规模达到360亿元。前瞻布局类脑智能、生命健康、量子信息、未来网络、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到2035年,力争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2 .发展高端制造。立足产业发展前沿,强化“高精尖”产业,深度谋划布局,大力发展精密数控机床、精密仪器仪表、智能检测装备等高端产品,围绕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8、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构建优质“四类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分级培育,引领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实现专业化优势更显著,精细化管理更高效,特色化产品更突出,创新型模式更独特目标。到2035年,力争高端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占制造业比重提升到30%以上。3 .引育高素质人才。完善高端人才引育机制,按照重点产业链图谱清单,精准引育高端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积极参与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中原英才”计划等人才引育工程,精准引育一批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和团队,为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成果的人才提供个性化政策支持的“绿色通道”。与知名高校和其他社会机构开展合作,对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
9、行培训,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紧紧围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现代食品产业集群、先进装备产业集群重点领域急需紧缺技能人才情况,加强大工匠、高技能人才培育,每年完成新增技师、高级技师150人。突破学历、资历、年龄、比例等限制,对技能高超、业绩突出的一线职工,可直接认定为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政府补贴类培训向高技能人才聚焦,大力开展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探索实施项目制、订单式、套餐式、政府招标等方式,开创高技能人才培训新模式。支持企业设立首席技师岗位,鼓励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加快培养一批专注工艺提升、精准生产的西华大工匠。到2035年,基本形成重点产业
10、链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全覆盖。(二)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1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计划,按照企业、园区、产业链、集群分类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大力实施制造业“头雁”企业培育计划,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大力培育“链主”企业、“头雁”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重点产业链优质企业发展雁阵。力争到2035年,累计培育“头雁”企业2家,河南省单项冠军企业5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3家。2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支持企业构建“5G+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5G+智能制
11、造”示范应用场景,全面推进制造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速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延伸拓展。探索开展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推进企业应用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对现有生产、服务和管理方式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升级改造,全面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支持企业聚焦精益运营、质量管控、敏捷协同、设备管理、产量提升、能耗管控等关键环节打造“5G+”“数字李生+”“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应用场景,累计建成30个智能工厂(车间),创建一批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围绕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遴选培育5个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新模
12、式示范项目。持续实施企业上云、上平台提升行动,到2035年,累计推动300家左右企业上云、上平台。3 .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和智能计算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35年,力争建成5G基站2000个。加强新型数据中心和边缘数据中心建设,经开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深入实施“1+N”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行动,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二级节点应用推广。(三)加快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坚持以“双碳”目标为导向,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1发展绿色低碳制造。按照西华县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三年行动
13、方案,加快产业“绿色、减量、提质、增效”转型,加强低碳工艺革新,全面推进工业节能和污染物深度治理。支持绿色微电网、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储能、区域综合能源等新兴技术和模式应用,鼓励提高再生资源使用比例。大力开展清洁生产,探索开展园区、行业清洁生产整体审核,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园、精密制造产业园、特色休闲食品产业园、红酒产业园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化改造。加快发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设计产品等,全面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大力推动绿色产品开发及应用。推进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建设能源管控中心,构建能源管理体系,推进绿色技术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到2035年,力争培育市
14、级及以上绿色工厂1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建成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1家。2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加强重点行业煤炭消费监测预警管控,着力压减高耗能、高排放和过剩产能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进工业余热余压、清洁能源等替代煤炭消费,推动新改扩建加热炉、热处理炉、干燥炉、熔化炉采用清洁低碳能源。强化能效标杆管理,在循环经济产业和智能终端零部件、线束线缆组件、面粉精深加工、胡辣汤生产、红酒及饮品、肉制品加工等重点行业推动碳达峰。鼓励在重点产业链建设碳排放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产业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服务支撑。积极争创省级碳达峰试点县建设,带动引领全县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3 .提高资源综合
15、利用水平。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推进传统循环产业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为“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闭环经济模式,重点打造循环经济园区两大片区。一是工业废弃物及城市固废资源利用产业区,主要布局建筑垃圾和炉渣资源化利用、工业废弃物利用与处置等项目。二是废旧汽车拆解、废旧金属回收利用产业区。布局废旧汽车拆解、废旧金属回收利用等项目。从而实现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实施制造业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争创全省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示范县。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再制造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以首创集团、华璨铝业、中爽铝业、中经再生等企业为依托,着力构建绿色
16、、低碳、可持续的现代循环产业体系,到2035年,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总产值达到IOO亿元,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四)加快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坚持以服务型制造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赋能新制造。1培育服务型制造新业态。坚持“制造+服务”“产品+服务”发展方向,支持制造业企业大力发展总集成总承包、综合解决方案、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C2M(用户到制造)、D2M(设计到制造)、远程运维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到2035年力争培育10个左右市级及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积极争创河南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县。2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创新研发、数据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检验检测、工业软件、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搭建面向服务型制造的专业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专业化、定制化服务。支持依托西华经发区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