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案 (2).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两小儿辩日教学目标1 .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会有不同的结论。2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辩”的味道。3 .学会文中人物阐明自己观点时用“观点+理由”的表达方法,懂得这种表达方法的作用,并能迁移这种方法的能力。4 .体会孔子谦虚及两小儿善于观察的品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会有不同的结论。2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辩”的味道。教学难点学会文中“观点+依据”的表达方法,懂得这样表达的妙处,并迁移这种方法。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日初出日中大(近)小(远)凉(远)热(近)观点+依据有理有据教
2、学过程一、辩论激趣,引入课题。1、课前辩论,抛出辩题:“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板书“辩”)2、师:你们说的似乎都有道理,很难说清谁对谁错,老师在这节课结束后会告诉你们答案。可是在我国两千多年前,两个小孩儿辩论的一个问题,连圣人孔子都无法回答,他们究竟在辩论什么呢?(板书:日)3、温故知新,揭示课题,齐读课题。背诵积累含“日”的诗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诗人的眼里,红日是景,是画,诗,可是在两个小儿的眼中,却是一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一)了解学情,指导学习文言文。(-)朗读课文,形成语感。1、指名朗读,相机正音。2、老师范读。(学
3、生边听,边根据课件提示在书上划出停顿Q3、提高难度,全班齐读课件竖行呈现的古文。4、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H)弄懂大意,出示选择题检查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情况。1、指名说出课文大意。2、出示选择题: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三、检查学情,品析课文。(一)学习两小儿辩论的理由。1、听写词语。(要求:一次念两个词语,每次只念一遍。指名上台板书。)(1)第一组:车盖盘盂a.出示图片,观察大小。b.朗读词语,读出“大”与“小二(2)第二组:沧沧凉凉探汤a.用这两个词分别形容秋天和夏天。b.指名上台用肢体语言表演这两个词。C.理解“汤”的意思,学习含“汤”的成语并运用。D.齐读词语。2、
4、在“车盖”与“盘盂”,“沧沧凉凉”与“探汤”之间连线,学生仔细观察,谈谈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明白这两对词语分别是形容太阳的形状与温度,或者视觉与触觉。(板书:形状,温度。)3、找出四个词语所在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读一读,思考两小儿是怎么观察太阳的。4、根据老师的问题朗读两小儿辩论的句子。指名朗读。a.一小儿从形状的角度观察太阳,他发现一b而另一小儿从温度的角度观察太阳,他发现一5、全班根据老师的问题回答。(反过来问:先温度后形状)6、在“车盖”与“沧沧凉凉”,“盘盂”与“探汤”之间划上大括号,学生默读课文,谈谈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明白第一组是“日始出”,第二组是“日中时”。(板书:日始出,
5、日中时。)指导朗读:一儿曰:日初出,一儿日:及日中一儿日:日初出,一儿曰:及其日中7、师: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太阳,为什么两小儿观察的现象不一样?引导学生说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学生自由读,仔细体会。8、老师继续从形状和温度两个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读课文。(能背的则背9、近大远小,近热远凉的道理,你认同吗?四、变身两小儿,演绎辩斗赛。1.因为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学生在书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老师引导朗读。a.从形状的角度观察太阳的小儿得出的结论是:-b从温度的角度观察太阳的小儿得出的结论是:-2、两小儿有各自不同的观点,也有实实在在的依据。争的可谓是难分难解。指名演“辩a.先用
6、白话文,师生辩。b.再用文言文,男女辩。C.指名三个学生上台演“辩二五、明白道理,悟子品质。1、师:刚才这一辩辩出了什么?两小儿:善于观察、有理有据;(板书:善于观察有理有据)2、师:作为裁判者,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你看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从这场辩斗中,你还明白了什么?孔子:实事求是学无止境(板书:实事求是学无止境)3、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a.请两个学生示范太阳与地球的运转关系;b.老师在黑板上画图示意。C.教师适当补充。4、语用训练。(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两小儿辩论的逻辑:显摆观点,再说理由。(2)温习夸父逐日。用所学方法练笔:在你眼里,夸父是英勇顽强还是自不量力?六、课堂总结。1、师:孔子作为裁判者,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用他自己的话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孔夫子们,可畏的后生哪!两小儿辩日不但辩出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善于观察、有理有据,让我们看到一位虚怀若谷、实事求是、学而不厌的孔子,也辩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孩子们,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加一个太阳,是什么呢?(“智”)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有智慧的小儿,记住这个智慧的孔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