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建设工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建设工程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年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建设工程方案为全面落实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省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积极营造具有特色的公平公正法治环境,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围绕市第八次党代会全面实施“三三九一”战略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公平公正法治营商环境,推动营商环境从全省一流向全国一流迈进。(二)基本原则。坚持制度先行。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引领作用,
2、注重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协同、配套,着力打造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提供坚实、有效的法制保障。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把脉市场主体关心关注以及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症结对症下药,着力整治营商环境中的“顽瘴痼疾”。坚持系统协调。强化各地区、各部门的主体责任,保持法治环境建设的连续性、整体性和精确性,防止出现“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现象。坚持改革创新。鼓励、支持各地区、各部门更新理念,探索研究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招硬招,及时推行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市场主体欢迎的改革措施,为优化法治环境贡献智慧、提供方案。(三)工作目标。力争通过两年的创新实践,公平
3、公正的制度体系日趋成熟,包容审慎的行政执法体系不断健全,权威高效的司法体系更加完善,共享共建的法律服务体系均衡发展,努力形成一批首创性、突破性的体制机制创新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注入法治动能。二、责任分工(-)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的制度保障体系。1 .建立立法前置审核机制。各行政机关制定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不断完善立法程序,健全市场主体参与立法的工作机制,将征求各类市场主体对于营商环境建设意见作为立法的重要环节。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严禁以备案、登记、注册、年检、年报、认定、认证、审定以及其他形式变相设定或者实施行政许可。(市司法局牵头,各县(市)区人民
4、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2 .实施营商环境立法后评估。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参与上级部门开展涉及营商环境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在评估过程中应当吸收各类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工商联等参与其中。(市司法局牵头,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3 .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市场准入和退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资质标准等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其他具体政策措施时,要按照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国市监反垄规(2023)2号)规定,进行公平竞争审查。经公平竞争审查认为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且不符合例外规定的,应当不予出台或者调整至符合相关要求后出台;未
5、经公平竞争审查的,不得出台。(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4 .开展规章、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强化合法性审查和备案审查,加大涉及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审查力度。针对涉及地方保护、指定交易、市场壁垒等限制竞争和有碍公平竞争、侵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等影响营商环境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开展专项清理。根据清理结果,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市司法局牵头,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5 .取消和调整一批不合理罚款事项。对照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决定(国发(2023)15号),重点取消和调整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违反法定权限设定、过罚不
6、当等不合理罚款事项。(市司法局牵头,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二)着力形成包容审慎的行政执法体系。6 .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制定赋予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部分行政处罚权相关政策,按照省综合行政执法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组织好人才培养,指导县级司法行政部门组织编制本地区乡镇(街道)行政执法目录清单,加强乡镇(街道)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完善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文书标准,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在“7+1”综合行政执法领域开展“执法创新实践案例”评选活动。(市司法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7 .推行包容审
7、慎监管。全面实施“首违不罚清单”制度,动态调整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免予行政强制等“四张清单”,健全完善“一案三书”工作机制,全面推行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建议、行政指导、行政约谈、行政告诫、行政回访、容缺执法等包容审慎监管方式,引导、规范、促进市场主体依法经营,让行政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8 .规范行政裁量权。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进一步明确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的职责权限、内容和程序,全面规范和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加强行政裁量权基准管理,有效规范行政裁量权行使。将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考评指标体系,督促各级行政
8、执法部门规范行使行政裁量权,更好地保护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市司法局牵头,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9 .开展行政执法“宜企行动”。聚焦食品药品、医疗保障、公共卫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等重点执法领域,通过联合监督、靶向监督、实地监督等方式,集中整治运动式执法、“一刀切”执法、机械执法、暴力执法、逐利执法、选择性执法等突出问题,切实提升全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市司法局牵头,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10 .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深入贯彻落实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加强市、县、乡三级全覆盖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全面落实行政
9、执法“三项制度”,依法编制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和行政执法“四张流程图”,健全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建立完善守信践诺机制,降低行政应诉败诉率,积极探索跨领域跨部门联合监督模式,逐步形成制度完善、机制健全、监督有力、运转顺畅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体系,实现执法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三)持续优化权威高效的公正司法体系。11 .实行公安机关“六项承诺”。即:对企业各类报警求助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处置,严禁推诿拖延,切实做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对破坏、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强力打击、依法严惩,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严密企业周边巡逻防控,及时排
10、查化解涉企纠纷,协同做好内部安全防范,切实维护企业良好治安秩序;对涉企公安政务服务事项开展上门办、网上办、预约办、延时办,做到全时段、无障碍,切实提供最优质政务服务;对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经营负责人,依法慎用查封、扣押、冻结等侦查措施和羁押性强制措施,切实防止过度执法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严禁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干部、民警或辅警插手、干扰影响市场主体经营,一经发现严肃查处、绝不姑息。(市公安局负责)12 .开展涉企行政检察监督专项行动。制定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通过市、县两级检察机关及时有效监督,纠正行政机关涉企行政违法行为,保障涉企行政行为依法合规。(市人民检察院负责)13 .推动涉
11、案企业合规改革提质增效。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健全完善合规改革制度,推进合规案件办理,强化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的适用,促进企业合规守法经营,减少和预防企业犯罪。(市人民检察院负责)14 .完善知识产权检察综合保护工作机制。强化知识产权综合司法保护,统筹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深度融合。深化知识产权恶意诉讼监督,严格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促进科技生产力发展13条检察政策,审慎办理涉高科技人才案件。对接长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推动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全面维护中国制造、吉商品牌、平商品牌合法权益。(市人民检察院负责)15 .实施商事案件审判质效提升工程。严格落实立案登记制,全面推行线上线下多
12、元立案模式,坚决杜绝不立案、拖延立案、增设门槛、搞变通限制立案等现象。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作用,大力推进民商事纠纷在线多元化解,为当事人提供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纠纷解决路径。建立完善审判监督管理常态化工作机制,强化审限监管,减少商事案件审判用时。(市中级法院负责)16 .完善破产审判工作机制。完善常态化破产审判府院联动机制,服务保障我市国有经济布局优化调整。强化破产重整识别工作机制、提升破产企业财产处置效率,提升破产清偿率,缩短破产办理周期。建立省级破产管理人名册,加强对破产管理人监督。(市中级法院负责)(四)积极打造共享共建的法律服务体系。17 .强化法治宣传活动。利用报纸、杂志、广
13、播、电视和“两微一端”等融媒体平台开展法治宣传,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以弘扬公平公正法治理念为重点,结合重要普法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推动相关单位在执法司法和管理服务过程中进行实时普法,加强涉企政策法律法规宣传解读,推广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成功范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讲好法治化营商环境故事。(市司法局牵头,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18 .拓展普惠式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依托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人民调解等行业资源,积极开发助企发展、法治惠民、纠纷调解、法律顾问、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着力提升专业化、精
14、细化、个性化水平,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市司法局牵头,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19 .开展民营企业法律服务活动。组建法律服务志愿者团队,积极深入企业一线,针对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开展“法治体检”,帮助企业梳理、查找、防范生产经营中的法律风险,健全规章制度,维护合法权益,切实提升民营企业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市司法局负责)20 .开辟“维权平台+法律服务”绿色通道。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法律维权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健全和完善“维权平台+法律服务”的体制机制,畅通市场主体对行业壁垒的反馈渠道,实施营商环境考核评估工程,切实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15、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市工商联牵头,市司法局配合,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21 .完善民商事纠纷调解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溯源治理,健全和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强化制度供给,积极探索第三方法律评估、联合调解、“调解+保险”等方式,大力建设一批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的矛盾纠纷调解机构,推动形成优势互补、有机聚合、协调联动的工作新格局。(市司法局牵头,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工作要求(-)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法治环境建设,切实承担本地区、本部门推进公平公正法治环
16、境建设工程主体责任,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对具体举措的研究部署,确保思想认识到位、组织实施到位、任务完成到位。(二)抓好工作落实,建立责任清单。各有关部门和责任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细化实施方案,形成工作有力度、成果可预期、市场有感受的任务清单,用“五化”闭环工作法对重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对照各项工作任务,逐条研究、细化举措、明确时限、挂图作战,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三)加强检查督导,督促责任落实。比照国家营商环境评价18项指标,将相关任务落实情况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考评指标体系,列入法治政府建设督察内容。对工作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对推进落实不力、进度滞后的进行约谈,对严重损害营商环境的,依纪依法向有关部门移交问题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