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导学目标: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2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3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4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伟大理想。5 .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导学重点: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2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导学难点1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
2、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3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伟大理想。4 .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课时划分:2课时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与之前的叙事文有什么不同?2 .谁能总结一下,归纳多件事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课件:说清每件事的主要内容。弄清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用恰当的连接词串联。3 .明确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并借助课下收集的相关资料,来探寻周恩来总理立下这样志向的原因,同时也思考一下我们读书的目的。(二)结合课文内容,探寻立志原因1
3、提问:文章中有一个词语连续出现了三次,它告诉了我们周恩来立志的最关键因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1116自然段,把它找出来。(板书:中华不振)4 .学生默读第1116自然段,思考: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5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梳理关键信息。6 .总结学法:面对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在全文寻找相关句子、再前后联系起来理解。7 .教师引导:听了同学们的交流,再看到“中华不振”一词,有什么问题不问不痛快?预设: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却不能随便去,有事还要绕着走?为什么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可以说理,而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却没处说理?(3)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为中国人撑腰,还要
4、训斥中国人?(4)为什么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同胞受欺,却敢怒不敢言?(5)为什么那么热闹的地方,对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幸?8 .小结:看似不该发生的事情,在中国人的地盘里却都发生了,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状况。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中华不振”。(三)结合课外查阅的资料,深刻领会周恩来的读书志向1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并说说自己的感受。9 .学生阅读教师准备的相关资料,谈谈感受。10 总结学法: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和老师准备的资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明白了“中华不振”背后的原因。11 揣摩周恩来的内心感受。(1)引导学生带着“周恩来看到当时中国的状况,心情是怎样的?他萌生了怎样的想法?
5、”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2)引导学生用一个词形容周恩来的心情,说说他的想法。12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四)结合大江歌罢掉头东,体会“振兴中华”之志1教师引导:十二岁的周恩来立下伟大志向,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1917年,十九岁的周恩来要到日本留学。在出发前,他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2 .学生朗读诗歌,听教师讲解诗歌的大致意思。3 .学生思考、交流:周恩来求学日本,是为了什么?4 .小结: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所以与其他同学的志向不同,不仅仅是周恩来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因为周恩来认识到只有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拯救濒临绝境的旧中国的道路。“振兴中华”这个伟大志向,伴随了周恩来的整个求学生涯。(五)写一写读书目的,树立远大志向1引导学生思考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自己读书的目的及理由,并写一写。5 .学生交流读书的目的和理由。(六)总结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周恩来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给了祖国,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6 .出示周恩来总理生平中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提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周恩来传,了解我们的好总理奋斗的、光辉的一生。(七)、作业布置完成基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