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认知中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区域认知中国.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从区域认知中国2023-07-1303:03张新民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订阅2023年4期收臧关键词:社会变迁张新民摘要:清水江区域学的研究需要注意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互动互塑的地缘性恃征,其中最要者即清水江-沅江所发挥的促进物流、人流及文化信息传播的更要交通连结作用。因而在关注区域内部各种分散聚落人群的复杂性空间联系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不断变边裔为内地的历史性时间变迁过程。结合空间时间各种复杂因素分析研究当地区域体系,则不妨以“成长的社会”来概括其文化结构的整体性特征J成长的社会本质上也是开放与发动者的社会,而开放的社会是最容易受惠于外来的知识的,当然也是最有益于社会或文明的变动与成长的;所以在立足
2、于方法论的一般性立场,也有必须强调与之相应的动态而非静态的比较性分析研究。而大量包括契约文书在内的乡土文献的整理公布与出版,恰好为清水江区域学的研究与建构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文献来源基础。关键词:清水江学;契约文书;社会变迁中图分类号:C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23)04-78-09清水江学就论是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发挥各位学者的专长,凭借集体科研长期积累学术资源并合理分工合作的共同优势,针对历史学系专业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扩大知识阅读量及拓宽社会观察视野的实际需要,配合省级一流学科建设自编地方特色教材”的时代性需求,力图形成具有活泼生机和创造力量的学术传统,经过长
3、时间酝酿研究和多次交流讨论撰成的一部重要现代学术性教材。我通读之后感到受益匪浅,以为当值得向学界及相关专业师生推荐。一、清水江流域的区位特征与学术研究价值清水江发源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斗餐山与都匀市云雾山麓之间,乃是跨越黔湘两省注入洞庭湖并与长江相连的沅江正源。以清水江-沅江河运水道所提供的交通便利条件为观察视野.即不难发现,一方面,当地山川地形地貌曳杂多样,大小河溪汇成支流穿山越岭错落分布,自然景观极为广袤推奇,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缘区位生态特征;另一方面,沿江两岸历来族裔称谓繁多,人口聚落千村万寨依山傍水星罗分布,文化积淀颇为悠久深厚,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文生憩景观。因此,以清水江-
4、沅江流域为时象展开区域学的分层性综合研究,便不能不同时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与之相应的各种复杂互动实践活动,尤其是人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自己的历史行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生活、生计方式,以及区域发展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叠加在一起的结构性变化过程。教材除开篇述及清水江学的界定、范畴与意义外,接者便以突出的章节介绍当地的自然地理、民族人文地理、历史政治地理等区位地缘特征,然后才用大量缁幅逐章逐节详述当地政治、文化、礼俗、宗教等社会结构变化状况,显然已注意到了人文因亲与自然因素的不可分割性,二者都是区域学体系构成不可忽视的必具条件。清水江-沅江流域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性形成的长江支系文明,显然也因为国家对地区进行
5、有效管控或治理的政治目的,被切割成了不同的行政区划或管治单元,而使其在原有的自然地缘和人文地缘的属性之外,又多了一重政治地缘的特殊色彩。然而清水江-沅江作为一种天然交通水道,其中尽管有不少急流险滩,但毕竟上下游相互贯通,为充满生存智慧经魁的人们长期利用,发挥了促进物流、人流及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交通网络作用,从而或明或暗地整合了流域范围内的各种大小人口聚落,将其连结为一个完整的自然-人文地缘区域,构成了区域学体系研究与建构必具的重要历史条件。与河流的上下游贯通及两岸广袤人群聚落的形成相应的是,人们凭借各种长期性的生产、生活及交往行为实践方式,也加强了区域内部各种分散人群的空间联系,形成了以人的各
6、种分层活动为中心的区域结构体系。正如法国年鉴学派打破国与国之间的区分界划,将地中海及其周围广袤环境作为完整的分析研究对象,运用“长时段”的眼光展开各种学术探讨工作,从而取得了大量极富创见性的学术成果一样,我们也有必要打破不同行政区划的人为性切割,符清水江沅江及其周围广袤的区域视为可供全面观察和珠合分析的完整地域框架,凭借上下千年的眼光展开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尽可能地获取质量一流的丰硕学术成果。海洋航运与河流交通所带来的区域性整体结构固然不可类比,但在研究方法上未必就不可以多方面地参照取罂。只是立足于自己生命扎根的文化土壤,从事有助于经验积累与理性认知的学术研究工作,我们当然更应发挥已有久远传
7、承的学术传统优势,形成自己更有经验可靠性与理论解群力的研究范式。教材的编写有意识地朝着这一发展方向努力,我以为未来的学术创造远景当是可观的。二、“黔边”楚边与内部边疆区域学的研究首先应注意空间性定位,缺少了空间定位的区域学是不可想象的。然而或由于行政区划的切割,或由于人的主观认知差异,同一的区域空间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政治文化面相。比如清水江-沅江流域乃是湘黔两省的边缘交汇地带,无论立足于河流交通的任何一端,都可透过各种水陆连结的交通网珞,广涉各种更加广阔的相应区域或接触地带,说明区域从来都是开放而非封闭的体系,因而只要符合客观经验与事实,能够从经验与事实中窟见价值或意义,尽管观察的地域角度或
8、分析的目的诉求不同,与之相关的认知结果也有差异,然而作为区域展构的重要内容,都是可以兼容或并纳,同时通过一定的归纳堞合的研究功夫,将其整合为必要的知识体系的。以广涉黔湘两省的清水江-沅江流域为例,如果立足于黔省(尤其是作为地方行政中心的省会贵阳)的观察立场,明清两代均视其为“黔边”;而从湘地(特别是作为地方行政中心的省会长沙)的视野角度出发,又可称其为楚边倘若以两省互观比照的分析方法来加以定位,当地似又有了“黔边与“楚边”的双重地缘政治特征。譬如清人严如煜便在平苗要策中提到:楚黔边民,有瑶生各种,即苗亦有红、黑、青、花各名。”1虽其指涉的楚黔两省边地,主要为清水江-沅江的支流即锦江上游的周遭地
9、区,以及清水江-沅江干流下够的湘西广袤地区,但仍可纳入泛清水江-沅江流域一即广义的清水江学范畴来加以分析和讨论,足以说明当地为“贵与楚邻封,当两疆之界”2;倘若“立一军之保障”,便可“控三省之边幅”3。其地缘军事战略地位自然十分重要,然无论于黔于楚乃至于蜀,当地实际都处于国家政治文化体系的边缘或边裔,乃是国家“王化”力量长期难以深入的区域。因此,如果从国家政治控制或行政治理的视域出发,清水江沅江流域的全国性战略经营与开发,包括经济文化聚落重心由外向内的延伸和拓展,乃是随若王朝国家力量的强弱大小,不断从下游向上游地区缓慢推进的。区域内部各地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及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其进入王朝行政体
10、系的历史过程也大有区别,最后要到清代雍正年间凭借武力开辟“苗腿”后,上游地区才彻底完成了国家行政体系郡县化的历史过程,地方社会的王朝秩序从此全面建立。所以无论楚边或黔边,尤其是上游以雷公山为中心的“苗疆”地区,“以一隅言之,其类似在王化之外;合四方观之,其类实在省治之中4,时间或长或短都程度不同地处在王朝府州县体制管辖不到的缝隙地带,历来皆被视为与华夏有别的“边地或“边奇二乃是“王化”不到的.烟障异域,普遍王权从未涉足的“特殊”真空,然又完全不同于可以主权国界区分判识的“外部边疆”,不妨迳称其为国家政令全然不到的“内部边地。与其他“内部边疆”地区类似,当地不仅民族性特征极为突出,同时也兼具内亚
11、性地缘特点,二者在本质上高度统一。正如教材第二章所示,其行政化建置的不同背景经验与国家化转型的差异化处理方式,或许也应置于长时段的历史变迁过程来加以考察,乃是值得高度关注或重视的一大历史研究题域。当然,更重要的分析与研究工作,则是尽可能地摆脱自己原来固有的“前见”,从普通乡民的情感天地与认知立场出发,看到清水江沅江不仅是具有灵性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母亲河,甚至山麓田野也是具有神圣魂魄生命的存在性生活家园,从而重新寻绎出民间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的深层理据根源。易言之,在乡民万物有灵论的认知与想象的世界中,非特人是有灵性生命的价值存在,甚至天地万物也是有灵性生命的价值存在。这正是过去常用“尚鬼”或“重巫”
12、来形容其民风习俗的部分原因,与西方机械的物化的无生命的宇宙观完全不同,但也反映了他们生存与生活的秩序是有灵性生命意义的,更贴近人与世界多方面感通对活式的生命交流的宇宙观,不需要符合主观的逻辑的推理,只需要符合客观的实际的生存与生活的需要,暗中预设了生命泛化后一切存有应有的尊严及意义,即使一草一木也有其终极的枳极的存在价值,人所要打交道的对象乃是有情有义而非工具理性任意宰制切割的完整世界,决非“迷信皿落后”一类后见词语所能简单武断地概括,反而能提醒我们反思羽代社会过度物质化、平庸化和异化了的生活。何况理念的神灵世界并未代替其经验的现世务实行为,尽管二者是可以相互依存和感通的。无论与人的行为方式有
13、关的内在主观的精神或道德意识,都自有其外在客观的宗教性的实在之原。自然现象隐秘意义的领略与破解,仍然需要为科学之外的人文主义立场留足空间。至于生活在早已脱魅”的世界中的现代人,反而能从中找到早期性的历史原理慰藉。回到我们讨论的主题,即一段普通民众虽未必都有黔边或楚边”的祝念,也难以了解“外部边腹”与“内部边里”的区分,却透过自己世世代代生存与生活的各种劳作方式,开辟出了一个又一个繁衍生息的人口聚落(村寨)家园,不但形成了人文与自然相互点陵的一体化地缘景观,同时也传承保留了大量活生生的生活经脸和族类文化传统,形成了边裔地区与民校地区互缘共生的地域特点,乃是“黔边”“楚边或内部边界”等概念得以成立
14、的一大重要历史根据。正是在这一意义脉络下,国家政治观察视野与地方政区观察视野的研究固然重要,普通百姓情感想象与理解观察视野的探讨也不可轻易忽视。只有同时兼采各种分层化的比观互照研究方法,务使社会结构中上、中、下的人群阶层都无缺无漏,我们才能更好地从事区域学整体而全程的历史研究与书写叙事工作,还原或建构区域本来固有的时空一体的结构性体系。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作为社会底层的一般普通百姓,无论其为个体或群体,不管其命运形态如何,显然都是区域学研究及书写叙事最重要的人格主体。三、成长中的社会与文化的整合作用区域学社会结构的历时性研究及史学叙事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空间和时间本质上是不可分的。任何空间、时间及
15、历史史实的昆清错乱,都有可能导致实证客观认知的严重偏差,有违社会变迁过程本来的真实,为严谨的学术研究所不允许。每一地缘性的区域当然都有自己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宗教等复杂社会因素构成的整体结构,也有自身社会结构不断延续与变迁的历史性演化过程,从而形成不断绵是递传而又内涵各种诱变因素的文化传统,即使作为王朝国家内部边里”的清水江-沅江流域,也决然不能有任何特殊性的例外。因此,我们在注意分析与地域空间有关的立体分层的社会复杂结构的同时,也有必要深入探讨其与时间周期有关的复杂社会结构的历史变化进程。而无论就地权的分配形态、习惯法的规约运作、宗族的建构发展、乡村教育的规模化扩大、儒家价值的传播嵌入等
16、方面而言,举凡选择任何一个角度进行全面观察和分析,如教材各章地缘叙事内容所示,一旦涉及区域体系的整体性结构,都可说当地社会乃是一个“成长中的社会”1。如同一般有机生命体有着生长、发育、成熟的过程一样,“成长中的社会”在其长久绵延传承的过程中,无论社会文化结构或具体的社会生活方式形态如何,都一方面始终保持着自己本来固有的礼俗风规传统,另方面又不断融入新的文化诱变因子,透过长时段的渐进性变迁行程,缓慢而有秩序地成长、发育和成熟,并根据人们生存与生活的真实需要随时损益调整或改造完善。社会变迁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不断改造或完善秩序结构的过程,其中不仅有区域经济地位的提升,也有社会文化风气的转移,作为长期与“华夏”有别的异域”族类地区,在汉人文化区早已是成熟定型的习俗风规或文化模式,在当地则有可能是新的文明或文化的创造,当然也可说是不同族类或聚落长期交流融变后必然产生的结果。这样的交流融变从更宽广的视野范围看,显然也离不开区域与区域、区域与国家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