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0课《形形色色的动物》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0课《形形色色的动物》案例分析.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案例形形色色的动物内容标准: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12年级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学习目标:1 .通过猜猜猜游戏,知道动物是形形色色的,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名称,学会用多种方式描述动物的主要特征。2 .通过比较,初步认识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了一组“猜猜猜”的游戏。“听,它们来了。你能听出这是谁的叫声吗?”教师播放鸭子、小猫、青蛙和牛等动物的叫声,让学生来猜。从听觉上感受不同动物的不同叫声。直观感受到不同动物的第一个典型特征一一叫声。“看,是谁来了。大
2、家仔细观察图片,看看这是谁的身体部位?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依次出现鸭子的脚,长颈鹿的脖子、巨嘴鸟的喙,以及两条狗的尾巴。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猜动物名称,说出理由,教师适当点拨。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能从生活经验中知道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外形特征。这个环节中还设置了两条狗的尾巴,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明白相同的动物也有不同的差异。在接下来的猜谜语环节中,孩子们通过阅读发现了谜底中动物的典型特征。比如“小小一头牛,样子像纽扣,别看力气小,背着房子走”谜语中,孩子们根据这个动物的外形特征,猜出来是“蜗牛而在“小河水,轻轻流,黑衣娃娃排队游,细细尾,大大头,长大捉虫是能手”这一条谜语中,孩子们还经历了“判
3、断一一辩论一一否定一一肯定”的过程。起初,他们认为这是青蛙,因为青蛙是捉虫能手,但是在辩论以后,他们发现黑衣娃娃是还没有长大的青蛙幼年时期,只有长大了以后才会捉虫呢,所以最后才认定谜底的正确答案应该是“蝌蚪二这个环节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动物的外形特征,还懂得了动物是需要生长,生长过程是变化着的。这也为后面的环节进行了铺垫。之后学生就可以充分运用猜声音、描述动物的外形特征或猜谜语的方法,进行小组内的猜猜猜游戏了。教师设计的第二个主要环节是比较机器狗(仿生动物)与狗(动物)的区别。先播放了一段机器狗视频。孩子们很直接的就知道机器狗不是动物,但是为什么它不是动物呢?孩子们在争辩中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4、它是人造的”,“它身体上没有毛”,“它不是有血有肉的”,“它不穿衣服”,“它不吃骨头”,“它的身体里有电池”.教师又给学生提供了一张哺乳中的狗狗图片。这个时候,孩子们通过对比更加明确了机器狗与真正的狗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小狗吃奶,它还会慢慢长大,小狗狗是狗妈妈生的,不是人造的,等等。由此,孩子们就认识到动物具有与仿真玩具之间不同的共同特征。案例评析:低年级的科学教学,还体现在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和技巧上。教师在选择素材的时候下了一番功夫。鸭子、小猫、青蛙和牛等动物的叫声,孩子比较熟悉,易于达成任务,激发学习兴趣。动物身体部位的选择也具有典型性。比如:鸭子的脚、长颈鹿的脖子、巨嘴鸟的嘴巴等。教师选用两条狗的尾巴,突出了相同的动物也有个体差异这一目标。在用教材教的同时,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不局限于教教材。在比较机器狗与狗的区别的环节中,学生很难一次性切中要点,区分出机器狗与狗的真正区别。教师用“哺乳中的狗妈妈”的图片引导学生,也让学生直观了解到:机器狗不能像小狗一样吃奶、长大,也不会像狗妈妈一样生宝宝。教师设计的游戏由声音、图片再到谜语,从直观到抽象,层层递进,既调动了学生得学习积极性,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小组合作学习时,巩固了游戏中学到的方法,也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