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作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作业设计.docx(2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单元课题名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学段:初中学科:历史参赛人姓名:刘开银徐建单位:宿州市第十一中学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部编人教版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组织形式因自然单元口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夏商周的更替第二单元第4课2青铜器与甲骨文第二单元第5课3动荡的春秋时期第二单元第6课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二单元第7课5百家争鸣第二单元第8课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本单元内容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标题是“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
2、变革”,新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教学要求如下:1知道夏朝建立,以及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学习分封制内容与作用;2 .简述青铜工艺成就与甲骨文的部分知识;3 .掌握有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4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到改革促进了秦国的逐渐强大;5 .了解老子和孔子,并初步认识“百家争鸣”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本单元围绕夏商周的更替、百家争鸣等事件的介绍,讲述了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学生需要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学习、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培养其比较思维,结合对百家争鸣各派学说的归纳,强化学生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二)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青铜器与甲骨文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夏商周的更替立朝
3、建立:约公元前2()7()年,禹建立瓦王朔,灭亡:场因暴政而亡国建立:约公元前16()()年,汤建立商朝而朝迁都:盘庚迁都至在西周灭亡:A元前i()46年,武王在牧对打败商军.商朝区右这立:公元前1046隼,冏丸王建立西后制度:实行分封制衰落:公元前而匕“国人暴动”灭亡:公元前771年.西JS树被大我族所灭春第器: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坡垂外铜器发现:1899年,王站荣首次发现甲舛文f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两朝开始造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假借等经济发展:铁农具和牛耕出现、手业发展商业活动活跃春秋时期IQ泾而:万封制瓦解二E室或微、诸展串而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1秦著名战役
4、: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等战国时期I一社会变革: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一水利!遐: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道家:老子和庄子儒家:孔子、右1荀子法家:韩非2 .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与主要历史发展线索是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旧制度瓦解,新社会制度的确立,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学说,并希望以此解决社会问题,进而推动了学术与思想的繁荣。为古代文化发展推波助澜,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本单元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以及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初步接触历史,这一阶段的学生通常对于历史事件的学习停留在了比较浅显的层次上,无法深入理解与全面认知,而本单元知识内容比较
5、复杂、抽象,给学生的学习、理解带来了一定困难。对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与情景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化抽象为具体,同时结合作业设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概念,加深学生印象,强化其学习效果。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1.学习夏朝建立的历史,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过程;3 .明白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掌握商周在青铜工艺方面的成就有哪些;4 .知道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的历史;5 .结合商鞅变法等史实分析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明白商朝甲骨文的特点、影响,了解孔子,学习“百家争鸣”的史实;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本单元的作业设计紧密围绕“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在深入分析课标、教材、学情
6、的前提下,巧妙制定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并将目标落实到各个课时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立足各个课时教学的重难点、学习目标,以基础题为主设计课时作业,合理把控每节课时作业时间。与此同时,基于课时学习与课时作业,紧扣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落实核心素养,从整体上设计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五、课时作业第4课时:夏商周的更替一、必做题作业时间:10分钟-)、单项选择题1.历史课本对中国古代某一制度的描述如下:“选贤与能”、“民心所向”,“其间蕴含着民主、平等的精髓。”下列制度中符合该描述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据“选
7、贤与能”、“民心所向”,“其间蕴含着民主、平等的精髓。”可知,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相传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他们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此为“禅让”,故选A项;世袭制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实行的一种统权继承的措施,排除B项;分封制是西周统治者管理全国疆域采取的一种管理措施,排除C项;郡县制是秦朝开始采取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排除D项。【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原始社会时期的民主制度,以“选贤与能”,蕴含民主、平等的精髓等关键词为切入点,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历史结论,综合考查学生的
8、必备能力、必备知识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2.维护图一中社会等级的政治制度是()庶人图一A.皇帝世袭制B.分封制C.三省六部制D.郡县制【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层层分封,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一庶人”,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史料实证学科素养,突出基础性。3.“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其所述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种姓制度【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据“昔
9、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可知,其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故选C项;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B项;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排除D项。【设计意图】本题通过史料分析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4.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数次点燃烽火,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而回,各诸侯懊恼不已。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
10、()A.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B.诸侯需要加强地方控制C.诸侯需要扩大统治范围D.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根据题干“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侯国,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是诸侯需要向周王进贡,并服从周王调兵。因此D符合题意,故选D项;A属于诸侯的义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B、C不属于分封制内容,排除B、C项。【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内容,以“烽火戏诸侯”为切入点,意在考查学生通过史料阅读与解释,获取历史信息同时结合
11、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5.从周文王开始,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等几代统治者不断分封姬姓亲族、同盟亲戚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这是为了()A.加强王权,君主专制B.“以藩屏周”,巩固疆土C.打击贵族,增强国力D.结束割据,中央集权【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故B正确。周朝实行分封制,还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A.D错误。材料反
12、映的是周王对贵族的拉拢,而不是打击,故C错误。【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明确分封制的特点,命题形式落实了历史解释能力。(二)、简答题6、商汤、周武王作为胜利者,他们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对你有着怎样的启示?【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商汤与周武能做到顺应民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同时,商汤、周武王采用的方式很恰当,他们注重与周边小国、部落联络,进而使自己的力量不断壮大。【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联系整个课时知识,内容灵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展开分析,锻炼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实质上考查了学生对“夏商周的更替”的理解程度二、选做题学生结合自己的基础自行选择要
13、做的题:(1)结合有关历史知识,说一说牧野之战发生的时间和交战的双方都有谁?最后哪一方取得了胜利?用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会取胜?(2)简单制作一个夏商西周的大事年表,内容包括重要事件发生的年代、事件中的主要人物等。【评价实施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完成【评价标准】略【作业分析】该题照顾了学生的基础差异,让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历史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主要让学生对牧野之战、夏商西周的大事进行梳理。牧野之战是古代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参与战役的双方分别是周部落和商,在这次战役中,周部落最后获得了胜利,而人员众多的商最终以失败告终。西周之所以取得胜利,一方面与其倡导的仁德治国之
14、策有关,还与其懂得任人唯贤有关。从而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设计意图】通过此题重点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灵活的作业设计,多个角度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渗透了历史学科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展开积极的历史探索。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第5课时:青铜器与甲骨文一、必做题作业时间:1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2023年3月,沉唾三千年的三星堆文明遗址有了重大发现。考古学家在6座“祭祀坑”里共发现青铜神树、象牙、青铜面具等500余件文物。“祭祀区”考古发掘专家王巍说:“古蜀文明是中国商代青铜文明当中非常有特色的一支
15、,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这就像一个花园中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共同构成了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王巍的话意在说明()A.中华文明的多样性B.中华文明的开放性C.中华文明的连续性D.中华文明的外延性【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据“古蜀文明是中国商代青铜文明当中非常有特色的一支,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这就像一个花园中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共同构成了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可知,材料反映了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A项;开放性主要针对的是与外来文化的接纳与包容,题干中的多样化主要是国内的,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青铜时代,并未提及后来的情况,排除C项;外延在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题干只限于“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无法体现其外延,排除D项。【设计意图】本题以三星堆文明遗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理解信息的能力,命题体现了对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考查。2.2023年流行祝福语:2023“实鼠不易”,2023“牛转乾坤”。牛自古以来是勤劳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