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809026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谷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注释选

2、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元丰六年:公元1()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1、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2、欲:想要,准备。3、月色:月光。4、入:照入,映入。5、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6、起:起身。7、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8、行:出行。9、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1()、遂:于是,就。11、至:至112、寻:寻找。13、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14、亦:也。

3、15、寝:睡,卧。16、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17、于:在。中庭,庭院里。18、空明:清澈透明。19、藻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苻,茬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2()、交横(h6ng):交错纵横。21、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22、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23、为:动词。做。2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耳”同“尔”,语气词,罢了。25、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

4、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26、耳:语气词,“罢了”。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I1o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

5、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创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To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结构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第三部分(第五句)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

6、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思想感情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

7、与讽刺。文言文知识点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遂:遂至承天寺。(于是)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至:遂至承天寺。(到)寡助之至。(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寻找)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古今异义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户(月色入户):古义:

8、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臣卜。特殊句式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省略句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判断句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主旨句何夜

9、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1)旷达胸怀(2)贬谪悲原。(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记叙描写议论。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

10、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间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11、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苏轼才

12、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茬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开放性试题1、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中考试题(一)(2023山东聊城中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

13、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连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行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捅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日:“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日:“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南迁:贬谪到南方。梧、藤:梧州、藤州。鬻(yi):卖。确(CiI):同“粗。饮湿:指润湿嘴巴。5 .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欣

14、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共买食之饮酒但饮湿6 .翻译句子.4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花交横。黄门置箸面叹.东坡已尽之矣。7 .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8 .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9 .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2分)答案及解析:【译文】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

15、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得难以吃下去。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面条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么?”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不管它的味道的道理。”10 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吃只,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辩析推断。揣摩其意思。句意,于是高兴地起身出行。欣然:高兴的样子。句意,考虑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念:想到,考虑。句意,于是兄弟二人买了汤饼吃。食:吃。句意,喝酒只是湿润嘴巴。但:只,仅。11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存交错其中。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能力。本题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1)庭:庭院。空明:清明澄澈。交横:交错纵横。(2)置:放下。箸:筷子。尽:吃完。12 B【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分析与理解。B.结合“物恶不可食,黄门置著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调英门日: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