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820181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为做好XXXX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实施工作,根据省、市Gxxx年新型职业农 民培训实施方案和市民生办有关要求,特制订本方案。一、目标任务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造就 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 农民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XXXX年全市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60人,其中经营管理型650人(新型农业经营和 服务主体带头人500名、产业发展带头人150名)、技能服务型210人(乡村治理及社会 事业发展带头人110名、农产品电商人才100名),培训

2、合格率达到90%以上。二、实施范围XXXX年,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由市农业农村局和财政局共同组织实施,经农财 两局会商按照定向委托方式确定的培训机构承担具体培训任务。三、实施内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分类分层分模块按周期实施,主要开展经营管理型和技能服务型人 员培训。(-)确定培训对象培训对象遴选条件:年满16周岁,有参训意愿,正在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 营、服务的务农农民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注重遴选脱贫户和少数民族农业从业者、女农 民参训。经营管理型主要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主体,下同)带头人、产业发展带头人。 技能服务型主要培训农业专业技术服务人员。遴选程序:各类培训对象遴选须按

3、照个人申请,村、镇(街)逐级推荐,市农业农村 局择优确定的程序进行。上述各类培训对象当年不重复参加。2020年度参训农民可以参加xxx年同一层级不 同类型(专业)培训,或参加同一类型(专业)更高层级培训。xx年同一层级同一专业 的培训对象与2020年重复率不超过8%(二)遴选培训机构XXXX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遴选由市农业农村局与市财政局会商,在公开征求意见 的基础上,经农业农村局党组会研究决定,以定向委托的方式确定。经确定的机构为:XXXX 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XXXX市种植业管理局(中心)、XXXX市畜牧兽医管理中心、XXXX市 水产局(服务中心)、XXXX市农机化技术学校、安徽青桐众创

4、品牌管理有限公司。项目实施前 由市农业农村局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明确培训内容参照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试行)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紧扣需求,建立模块 化课程体系,科学组合教学模块、设计培训课程。课程体系分为综合素养课、专业能力课、 能力拓展课三类。综合素养课包括但不限于思想政治、农业通识、农业农村政策法规、文化 素养等课程;专业能力课包括但不限于乡村治理、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管理、数字农业、 农产品加工储藏营销、绿色发展等课程;能力拓展课根据本地主导产业发展和培训对象需求 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经营管理型人员培训,要强化品牌创建、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职业素养、团队合作、 科学发展等内容;

5、技能服务型人员培训I,要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的推广应 用,着力提升技术技能、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水平。(四)优化培训方式实行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小班制、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训方式。经营管理型人 员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28学时(其中,线上培训16学时);技能服务型人员培训时间累 计不少于48学时(其中,线上培训8学时)。原则上每期培训班不超过50人;结合农业 生产周期,分时段培训I。积极采用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线上线下培训相结 合、本地培训与异地培训相结合等方法开展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机构对学员进行考核, 并对考核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五)强化跟踪

6、服务以培训为纽带,促进参训农民交流合作,依托协会、联盟等组织协作发展。持续跟踪 农民训后产业发展,开展政策宣讲、项目推介、技术指导等延伸服务,对接金融信贷和农村 电商,加大产业支持力度。支持农民参加多种形式的展览展示、发展论坛、技术技能比赛、 创新创业创意大赛、涉农公益活动等,搭建交流平台,展示新时代高素质农民风采。四、资金保障省以上补助资金按经营管理型培训每人3500元,技能服务型培训每人1500元的标准 测算,补助到承担项目的培训机构。五、实施程序(-)精心制定方案(5月初)。一是制定实施方案。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市财政局按 照省、市有关部署和民生工程实施有关要求,结合实际,遴选培训机构,分解

7、落实培训任务, 制定实施方案,并及时报安庆市农业农村局、安庆市财政局备案。二是制定教学计划。培训 机构在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依据实施方案及培训规范,自主组合教学模块、自行设计培 训课程,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制定每期培训班教学计划。每期培训班教学计划,报经市农 业农村局审核批复后实施。(二)扎实开展培训(5月至11月)。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开展培训,落实 培训环节,创新培训方法,严把培训时间和质量关。对象遴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力求对象 精准;授课教师从各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遴选,每期培训班至少聘请1名省级以上 师资库成员;优先选用部省统编教材,保证参训学员人手一套省级以上统编教材;每

8、期培训 班建立5项制度(班主任制度、第一堂课制度、学员培训考勤制度、满意度调查制度、培 训台账制度)。同时,抓好培训班日常管理和服务、考核和颁发结业证书等。( )抓好管理服务(11月底前)。培训结束后,及时建立健全培训档案,按要求将 相关信息录入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落实跟踪联系服务,进行项目验收和项目资金审 计。(四)做好总结评价(12月)。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年度总结于11月底前报安庆市 农业农村局和安庆市财政局。同时按照省、市农业农村和财政部门关于年度绩效评价的部署 要求,做好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自查自评工作。六、监督管理(-)实行备案制。市农业农村局在规范遴选培训机构,并与其签订培训合同

9、的基础 上,按要求落实项目任务、资金到培训机构。市实施方案报安庆市农业农村局、安庆市财政(二)强化资金管理。一是资金拨付。项目资金按照钱随事走,谁用钱谁负责原 则。也立严密的审核制度和透明的资金拨付制度,继续实行资金预拨制,根据省下达的培 训任务,依规将70%的培训资金预拨到培训机构;培训结束后,根据市农业农村和财政部 门的验收合格意见等情况,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再拨付30%的余款。二是 资金监管。要按照农业农村部有关项目资金管理规定和安徽省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奖补 资金管理细则、关于印发Gxxx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奖补资金管理细则的 通知要求,制定和完善项目资金管理细则,建

10、立项目资金专账,确保专款专用、规范使用。 同时建立项目资金审计制度。( )加强监督和绩效评价。采取切实措施,强化指导服务和过程监管。市农业农村 局对培训机构要加强指导和监管。建立随机抽查机制,发现问题督促限期整改,对违反规定 的培训机构,严肃处理,收回补助资金直至取消培训资格。建立月报告制度,每月28日前 将培训进度情况报送市农业农村局。充分利用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信息管理系统,及时进行 监管。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将按照民生工程实施要求和规定,加强过程管控,组织开展 年度绩效评价考核等。七、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 手,统筹谋划、制定实

11、施方案、落实责任要求。市农业农村局和财政局要分工负责,密切配 合。市农业农村局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统筹协调,管控培训过程和质量,共同做好培训工 作。(二)完善基础条件。统筹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快构建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培训基地建设,将培训基地建设成为高素质农民培育主阵地。鼓励培训机构与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合作建设培训基地。加强农民田间学校、实践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确保 培训的每个专业建立一个实训基地。加强师资培育,开展推介名师和精品课程活动,筛选水 平高、能力强的技术人员和优秀实体管理人员进入市(县)级师资库。运用好全国农业科教 云平台等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创新培育机制。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机遇,积极探索建立合作开展培训 机制。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产业发展结合机制,每人结对帮扶1个以上的同产业从业 者。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农业职业教育、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结合机制,支持参训农 民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参加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联合妇联探索开展妇女培训等。(四)强化总结宣传。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策。各培训机构 年度内向省、市农业农村部门至少报送2篇以上的典型案例、培育模式等宣传材料,在省、 市党报党刊及网站上发表不少于5篇以上的动态、成功做法和经验成效等宣传报道,积极 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良好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