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报告-张青峰.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822346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报告-张青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校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报告-张青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校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报告-张青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校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报告-张青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校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报告-张青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校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报告-张青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报告-张青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报告“党建为弓I、学术为基、育人为要“一一农业院校成果名称地理信息创新人才培养的西农方案张青峰王铮刘梦云田长河张楚天成果完成人晋禧薛曾辉杨香云付金霞刘京成果完成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申报等级特等推荐单位(盖章)资源环境学院申请时间2023.9.10“党建为引、学术为基、育人为要”一一农业院校地理信息创新人才培养的西农方案张青峰王玲刘梦云田长河张楚天晋蒋薛曾辉杨香云付金霞刘京一、研究成果的背景和意义21世纪以来,我国地理信息领域进入了蓬勃发展、转型升级的新局面。在地理信息产业方面,产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在地理信息教育方面,目前

2、国内开设地理信息类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有280多所,成为全世界开展地理信息类高等教育高校数最多的国家,培养的地理信息类本硕博人数最多,从事地理信息类高等教育的教师数最多,已经成为地理信息高等教育大国,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中国地理产业发展报告(2023),截至2023年末,地理信息产业从业单位数量持续增长(年均增长29.2%),从业人数年增长18.5%,且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培养能够解决复杂农业问题、创新能力强的地理信息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工程应用人才)逐渐成为我国地理信息强国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二、研究成果简介及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2.1

3、成果简介为培养能解决复杂农业空间信息问题,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GeographicInformationScience,GIS)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成果着眼农林行业特色需求,对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时代新人育人要求,以党建和课程思政建设、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和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育部“卓越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等传递的教学理念为引领,在学院党委“党支部联学联建和双带头人(党建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机制支持下,对农林院校地理信息专业教育水平提升、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培养“知农、爱农、友农、兴农”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等专业培养模式关键环节开展了系统

4、研究并取得了相应成果。特别针对2002年以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与农林院校专业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这一突出教学矛盾问题,本成果经过多年教学改革和实践检验,培养了一批能够解决负责农业信息问题的专业人才,极大提升了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提出了一套农业院校地理信息创新人才培养的西农方案;实现了地理信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提升与实践创新;显著缩小了与专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差距并在农林院校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专业综合水平排名从全国第85位(B+)跃升至61位(B+),在全国农林院校中由全国第6位跃升至第3位(艾瑞深校友会2023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2.2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1)农业院校

5、地理信息高等教育和地理信息科研具有区域不平衡性,与专业院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开设地理信息类本科专业的农业院校仅20多所,但这些农业院校服务国家学科使命和发展战略各不相同,导致农业院校地理信息高等教育和地理信息科研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2)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能力不足,思政教育资源和素材挖掘程度不够,精力投入选择性缺位。受到学科评估、职称晋升、岗位考核等影响,一些农业院校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对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未完全适应“教师应该具有课程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双重身份”,容易忽视教学质量与树德育人,造成思想政治工作职责不清、立德树人成效不明显、思政教育落实不到位的现象。(3

6、)农业院校地理信息教育和科研技术更新速度无法跟上市场需求变化,难以培养出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受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影响,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科信息交叉需求增长明显,但由于农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缺乏实践经验,不仅难以培养出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更难以真正实现农业院校培养“知农、爱农、友农、兴农”人才的育人目标。三、成果解决上述教学问题的具体方法(1)党建为引:以党建和课程思政为抓手,有效发挥农业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2007年开始,学院党委尝试并逐步建立了

7、“党支部联学联建”和“双带头人(党建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机制,实现了地理信息科学教工党支部和博士生党支部、硕士生党支部、本科生党支部的联学联建,党支部书记分别由专业负责人和曾就读于地信相关专业的学生政工干部辅导员担任。在这样的机制下,政治方向明确,教师和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了师生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将个人前途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图1)O知识技能训练过程方法养成情感认同价值观塑造1对学生的评价形成慢评价2.时效怖的评价地学综合实段GIS开发媒合实践遥盛综合实法理论2学1.地图学2.地理信旦系统原理3.GIS

8、设计与实现4.遛感原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三个维度情体整,案例剖析,社会实M,除性法透图1资源环境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课程思政架构从大一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生离校感言,实现了党组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引导,通过各类组织活动使地信专业学生深刻认识农业土地,明辨其中的道理和原理,笃信地理信息和数据的力量,增强专业情感认同,塑造良好专业价值观,立志为祖国的农业地理事业贡献青春和力量。(2)学术为基:以本科生学术导师制为契机,实现农林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专业教育综合素质的全面拓展。学术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学术研究不仅可以拓宽知识边界,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推动教学与科研的

9、相互促进,实现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通过实施地信专业“本科生学术导师制,以提高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为每名同学配备导师,在学业规划、学习过程、科研探索以及品德素养等方面全方位“培养志趣、塑造性格”(图2)。图2资源环境学院地理信息专业本科生学术导师制组织架构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基础,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通过导师的个别指导和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遵循个性化培养原则,结合研究性教学的特点,组织实施教学,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责任感的行业精英。这种培养模式突破了班级授课制以单向传授为主的育人模式,实现了教书育人理念与教师教学实践的

10、深入融合。(3)育人为要: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求为参考,实现农林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教育“知地、明理、笃信、聚息”。对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育部“卓越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教学理念,着眼农业院校的行业特色,围绕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求,在教学团队与教学资源、专业理论、实践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关键环节开展系统研究,实现农林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教育“知地、明理、笃信、聚息工在专业教师队伍层面,通过重视并大力发展农业地理信息教育,促进教师人才队伍良性有序发展,强化地理信息国际化教学科研和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产出自主高水平原创性成果,优质服务国家重

11、大战略需求,建设农业院校地理信息高等教育强校。在学生层面,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但不限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等,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解决问题等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和质疑,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注重培养市场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鼓励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升创新能力(图3)。图3资源环境学院地理信息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课程育人理念框架四、研究成果的创新点(1)专业课程思政渗

12、透成效显著,创新性提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具体对应措施。本成果结合农林行业需求和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轨迹,从自然科学的理念出发,引导学生尊重和继承我国优秀传统自然文化。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入当代GIS名家、大家及优秀典型事迹,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先进文化感知思维、提升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同时,通过专业课程建设教育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看待国内外复杂的GIS文化思想潮流,指导学生辨识并抵制各种伪GIS文化思想,确保我国文化传承的一致性与始终先进性。(2)实现了地理信息创新

13、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提升与实践创新。从2007年关注GIS专业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到2012年完成GIS课程双语教学研究,再到2019年创建“2343”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3S技术与农林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2023年完成了“新农科”G1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速设、课程教学改革、学科交叉融合、新农科实践,实现了了地理信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提升与实践创新。(3)为农业院校地理信息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西农方案。通过近20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检验,找到破解农业院校地理信息专业人才培养与农业生产结构与社会需求变化脱节问题的办法。在农林院校中开设GIS专业,明

14、确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构建了“基础课程宽口径重基础、专业课程分模块重交叉、行业创新课程有特色重前沿”的创新能力培养三层理论课程体系,实现了G1S专业学生解决复杂农业信息问题所需知识结构和技术方法的全覆盖:在农林学科优势下,创建了面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新型理论、实践教学新体系,培养并训练了GIS专业学生解决复杂农业信息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师生教学和学生培养过程中,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法体系,充分激发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动力,形成了“教.学研”三者良性互动,实现了全过程、全方位贯穿学生培养,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五、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5.1 教师层面团队教师教学动力与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15、,近5年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累计经费超过5000万元,教学研究成果丰硕,教材、案例库、讲课比赛和大赛、教学成果奖、教学团队等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各类宣传报道极大地提升了GIS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也极大丰富了我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实践检验期内“地理信息科学教学团队”获得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获评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全国高校G1S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次、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省级教学案例库案例1项,省级一流课程2门;陕西省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此外,累计获得全国高校GIS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1人次;陕西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讲课比赛一等奖1

16、人次;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1人次。5.2 学生层面近年来,随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开展,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成绩优异,科研素质和潜力明显提升,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及继续深造人数占比逐年上升。实践检验期内本科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1197.7%之间,考取专业方向研究生及出国深造人数占比连年攀升,由2011年的21.74%上升到当前的50%左右。毕业生在工作中求知学技,精进增益,将科研所学与三农实践相结合,落地显效,业涌现了一批优秀校友代表,有效推动了我国GIS研究和服务(图4、图5、表1、表2)。地信科专理息学业图4实践检验期内培养本科毕业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