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社会学的研究历程与“天人合一”哲学.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823803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灾害社会学的研究历程与“天人合一”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灾害社会学的研究历程与“天人合一”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灾害社会学的研究历程与“天人合一”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灾害社会学的研究历程与“天人合一”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灾害社会学的研究历程与“天人合一”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灾害社会学的研究历程与“天人合一”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灾害社会学的研究历程与“天人合一”哲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灾害社会学的研究历程与“天人合一”哲学摘要:广义灾害论认为就灾害的形成而言,自然、人及社会都是导致灾害发生的根源;大资源观的提出,意味着当今社会面对的资源,是由自然、社会与人文三类形态所构成。两者都受到我国传统哲学概念天人合一内涵的影响,都是对天人关系的阐释。确立自然生态伦理,尊重自然的利益,全面构建自然一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最为紧要的课题。人类爱护自然,犹如爱护自己。实现天人和谐,是人类的出路,是人类生存的最高境界。关键词:灾害社会学;广义灾害论;大资源观;天;社会;人;一.我研究灾害问题的前因与后果作为经济学教授,我在大学不仅承担着经济学的教学任务,而且学术

2、活动目标大多也集中在现实经济学研究上。我之所以会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投入灾害问题的研究,这由两个缘由所决定。首先,个人平生可能遭际的灾害祸患,诸如战争、社会动乱、饥荒等我都经历了。我曾亲历1976年7.28致24万多人于非命的唐山大地震。正是这些灾祸经历洛合我造成的刻骨铭心记忆与心灵磨难,为我后来从事灾害社会学研究埋下了种子,积淀了肥沃的土壤。其次,我曾经为唐山市撰写抗震救灾史,这成为我从事灾害研究的直接导因。1982年1986年间,我接受唐山市委有关部门的委托,组织力量,先后为唐山大地震十周年及二十周年两届纪念活动才巽写了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及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新唐山崛起给人们的启示两书。1

3、2书中记载了唐山这座城市从毁灭到重新崛起的全过程,也总结了唐山抗震救灾以及恢复建设的历史经验。由此开启我长达30多年、虽年届迟暮、至今仍未完全停步的研究之旅。二、灾害社会学的研究历程(一)地震社会学初探引上世纪80年末,我在为唐山撰写抗震救灾史的过程中才妾触并掌握了唐山大地震所引发的大量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上世纪70年代末,地震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名称由西方传入,而其研究对象仅仅是地震预报的社会经济影响。我想到何不自己动手写出中国版的地震社会学呢。我邀请两位合作者共同来做这件事。我设定出全书理论框架及基本概念,后三人分头写作,共同写成地震社会学初探书稿,1989年由地震出版社出版。(二

4、)启动并参与主持两项地震灾害大型社会调查地震社会学初探出版之后,我前后启动并参与主持两项地震灾害大型社会调查。地震社会学初探及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两书中都提出若干新概念、新理论,都需要经过大规模社会调查,取得数据给予证实,如此才能获得学界的接受与重视。1988年1989年,我先后分别向国家地震局研究员邹其嘉及河北省地震局陶如谦处长建议,申请国家课题经费获准,组织力量分头进行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对策及河北省地震灾害两项课题调查活动。两个课题先后于1996年、1997年结题,各自获得调查数据上百万,证实了书中提出的那些概念与理论,课题成果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三)灾害社会学4灾害

5、社会学作为个人学术专着,是我个人经历最为艰难的一次开创性研究活动。1995年8月,我接到武汉大学郑功成教授来函。函称:他和马宗晋院士正在策划编辑出版中国灾害研究丛书,并称:中国灾害研究丛书是我国出版界与整个灾害学界的一次规模宏大的重大工程,已被列为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工程。信中提出邀请我承担灾害社会学的撰写任务。对这个项目的研究与书稿的撰写,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撰写一部体系完备的原创性的学术着作,要经得住时间或历史的考验;要用一种宽阔眼界或胸怀,在环境灾害一需要三者大背景上,考察、思考灾害问题;整部书要能容纳下人类面临的全部灾害;以人的生存为主线,揭示出灾害的社会学本质与规律,做一次事实上的灾

6、害哲学探求。书出版后获得学界与媒体的积极评价。三、对传统哲学概念天人合一的解读与运用在哲学意义上,灾害问题所反映或所涵容的,是我国传统哲学概念天人合一的内涵,及其因应大自然变迁、社会历史发展所发生的演变。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传统的哲学概念,它的内涵、价值在我的灾害社会学研究中,一直被我所运用,所吸纳,并成为我学术研究的灵魂。这一目标的实现,历经20-30年时间,才得以逐步达成。2018年,我在我的学术思想的核心概念天人合一一文中全面阐释这一概念及其在我的灾害研究中的运用。5在这篇文章中我表明,这一概念也将成为我对灾害研究一以贯之的主导观念,而且已经成为我灾害研究成果的灵魂。我对天人关系的解读,在实

7、践及学术意义上,其内涵表现为四个面。(一)对“天人既相对立而又同一关系的刻骨铭心观察与体验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我看到、感受到,大自然肆虐时的酷烈与无情。大地震用鲜血、死亡告诫人类:对大自然不可、不要、不能心存轻慢。人们首先和必须要做的是,对大自然要确立一种敬畏心情,要恭敬,要畏惧,要收敛。但,这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的另一方面,震后唐山人所进行气壮山河的抗震减灾斗争,让我刻骨铭心地看到、感受到人在抗震救灾活动中奋起,迸发出的无畏精神、豪迈气势与惊天动地的力量。地震灾害的惨烈与唐山人民在震后恢复建设过程中体现出的坚韧力量、豪迈精神,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才是天灾与人的关系的完整表现。无论唐

8、山人还是汶川人,在遭受巨大天灾之后,正是凭着这种精神,重新构建起天一人之间的和谐。地震后的亲见、亲历所带给我的这一感受,直接为我后来所进行的灾害社会学研究,奠定了一个坚实而宽厚的观念性基础。(二)天与人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容纳与结合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面临的灾害已经突破自然的界限进入到由自然灾害、社会灾害及人文灾害并列、共存的时期;同样是依据天与人之间渗透、容纳与结合的理念,使我突破自然资源这一瓶颈提出并论证了资源三形态理论,即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与人文资源,三者共存、并列的新资源观,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并论证了大资源观。6在我的观念中,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

9、题,直接引导出灾害与资源的内涵与形态的扩大。资源问题愈来愈为人们、为社会所重视。这不仅是资源所具有的短缺性所造成,更是由于资源问题愈来愈与灾害的发生与扩展相联系。广义灾害观及大资源观的提出,也就使得天人合一这一哲学概念在我的头脑中,进而在我的学术思想中,愈益深化而明确地确立起来。由此引发出已经广为学界与媒体所接受,已经造成巨大影响的大防御战略、精神救灾、地震灾害观以及灾害与人双向双效作用等学术思想与概念。灾害社会学、资源论两书,对上述概念所做的阐释,也就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对天一人关系的全新理解。也正是源于这一理解,从而确立起天一人两者关系的多维解读,展示出两者相互制约与影响的生动状态。这如,广义

10、灾害论和大资源观的提出与论述,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变化。就灾害的形成而言启然之外,人及社会也都成为导致灾害发生的根源油此也就决定了减灾防灾的范围必然由大自然,扩大到社会及人。从灾害防御角度看,人类所要面对的自然之外,还有人及社会自身原因造成或引发的多种灾害,这也就加重了减灾防灾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大资源观的提出,意味着当今社会面对的资源,已经由自然、社会与人文三类形态所构成,由此也就构成了当今社会完整的,全面反映资源生成、性质、禀赋等多种要素构成的资源系列结构。这一资源系列或结构的形成,反映着资源这一客观存在的生成、运动与发展规律,这也就在人类思想及理论上实现三方面的突破:首先,在资源来

11、源与构成上,突破了天(自然)与人(社会)之间的界限。由于历史的演变及社会的进步,客观上形成了三种资源形态相对独立、并存、相互结合的资源状态,使资源本身获得了无限广阔的领域。其次,人的因素介入资源,也就突破了历来存在的人生存环境与资源观念,不仅自然资源是人消费的对象物,而人自身(心智与体力)同样也成为被人自身所消费的资源。再次,在资源的开采、使用、管理等运行过程中,人的地位拥有了双重性。人既是开采资源的主体,也是被开采的客体。人文因素成为资源来源与形态之一,也就直接地涉及到资源本身的数量、质量、成本、效率等资源禀赋的质与量的状况,且会引发资源品位高低之分。(三)天人合一的新架构与阐述随着社会的进

12、步和科技及文化的发展天人关系的内涵或结构本身,出现了全新因素,这就是社会因素对天人关系的渗透(或介入),从而形成天人关系的全新建构,即天(自然)一社会人三者统一进行建构的形成。我在我学术思想的核心概念一天人合一一文中指出:在天一人关系中,社会因素处于中介状态,一端连着天,一端连着人,而它本身作为一种实体性存在,又是由自然与人文两大因素相融合而构成,既非纯自然,亦非纯人文,而是由两者相结合、相渗透而形成的,获得相对独立意义的第三种存在。社会的这种双重性质及其在天一人关系中的地位,不仅决定着灾害后果的大小与轻重,而且也直接地决定了救灾的着眼点、思路、眼界与目标。这是因为就地震灾害与人的关系而言,其

13、所造成的人体伤害及财产损失,首先或主要在经由社会即人工建筑物的倒塌,及对人生存环境的破坏而发生;还应注意的是,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地震救灾早已超越了个人行为阶段,而经由社会对人”进行组织、发动,形成社会的群体力量,从而开展起对地震灾害的全面抗御及对人生命财产的救护。在天一ft会一人三者当中,最具活力、居于主导地位的是社会。在当代地震救灾活动中,所面对的既非仅仅是大自然,而且更少由个人独自面对。地震社会学、灾害社会学等新兴学科的立论基础、视角、论述的标的物,都是天人合一三要素中社会这一要素。其实,在其他灾害中,社会同样处于这种中介地位,影响着灾害后果及救灾的进行与后果。我为5.21汶川大地震抗震救

14、灾纪实一书所写序言设定的题目是重建天人和谐的历史长卷。就在这篇序言中,我第一次将天一人关系的内涵,用文字表述为天一社会一人三大要素的统一体,从而形成天人关系的新建构。这意味着在整体、抽象意义上,一场强烈地震造成的灾害,就是对天一社会一人三者和谐的破坏,而地震救灾的内涵或任务,则是对为地震所损毁的天一tt会一人三者和谐关系的重建。(四)时代发展要求对“天人关系做出全新阐释广义灾害论将自然、社会及人并列为形成灾害的来源。由此构成一个能够容纳所有灾害的体系即:自然灾害、社会灾害及人为灾害。这必然导致灾害观的突破。第一,社会灾害与人为灾害皆源于非自然的社会及人文因素。如此一来启然之外,人及社会也都成为

15、灾害的根源之一,在灾害面前,人及社会既是受体,也是主体,由此也就决定了减灾防灾的范围扩大到自然、社会与人。对于人类灾害防御活动而言,所要面对的自然之外,还有人及社会自身,也就加重了减灾防灾的复杂性与艰巨性。第二,灾害种类或范围的泛化,必然造成对传统灾害观的冲击。传统灾害观的根本性特征,就是将灾害的发生与灾后救助,完全归之于自然,归之于客观,归之于物质。而大灾害观的形成与确立,使得这一观念被突破。无论在灾害形成,还是在灾后救援问题上,人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界限泯灭或消失了。人们发现,既然灾害的根源包括了人和社会,那么,灾害的形成也就必然有人文社会因素的参与。由此也就必然的引导出大防御观,即灾害预防、灾后救助及灾后重建三者统一于一个过程。多年来以自然科学为主导的地震科学研究,面临着放开眼界,将人文社会科学纳入灾害研究渠道的要求。自然科学界与人文社会科学界两大科学领域的联合,是战胜灾害的必经之路。这也必然地要求:就地震灾害的研究而言,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放开眼界,确立起人类要防御、减轻灾害的发生与后果,首先应当将面对的对象或目标指向人类自己:约束自己的欲望、完善自己的生存观念与生活方式,而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