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起动系统.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82873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动机起动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发动机起动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发动机起动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发动机起动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发动机起动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发动机起动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动机起动系统.docx(2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起动系统实线代表起动电路,虚线表示起动机控制电路1-电磁开关2起动机3控制电路4一起动机继电器5一点火开关6一蓄电池7起动机电路作用:供给发动机曲轴足够的起动转矩,以便使发动机的曲轴达到必需的起动转速,使发动机进入自行运转的状态,当发动机进入自行运转的状态后,便结束任务立即停止工作组成:由起动机、电磁开关、控制电路、起动机继电器、点火开关(起动开关)、蓄电池、起动机电路组成。起动机作用:是由直流电动机产生动力,经传动机构带动发动机曲轴转动,从而实现发动机的起动。也就是利用起动机小齿轮与发动机啮合,以摇转发动机使其能发动:发动机发动后,小齿轮与飞轮必须立刻分离,以免起动机受损。组成:起动机在起动

2、系统主要由直流串励式电动机、离合机构和控制装置三个部分组成电磁开关组件详细如下:直流串励电动机:作用是将蓄电池输入的电能转换为机械能,产生电磁转矩。直流电动机主要由电枢、磁极、换向器等主要部件构成1.电枢:电枢是直流电动机的旋转部分,包括换向器、电枢铁芯、电枢绕阻、电枢轴2 .磁极:磁极一般个4个,两对磁极相对交错安装在电动机定子内壳上,低碳钢板制成的机壳也是磁路的一部分。也有用6个磁极的起动机3 .电刷与电刷架:电刷架一般为框式结构,其中正极电刷架与端盖绝缘地固装,负极电刷架直搭铁。电刷置于电刷架中,电刷架上装有弹性较好的盘形弹簧。(2)离合机构:作用是将电动机的电磁转矩传递给发动机使其起动

3、,同时又能在发动机起动后自动打滑,保护起动机不致飞散损坏。目前起动机常用的离合机构有滚柱式、摩擦片式和弹簧式.1摩擦片式离合器:可以传递较大转矩,并能在超载时自动打滑,但由于摩擦片易磨损,需经常检查调整,其结构也较复杂,所以多用于柴油发动机使用的功率较大的起动机上。控制装置:乂称起动开关,其作是用来接通和断开电动机与蓄电池之间的电路,同时还能接人和切断点火线圈的附加电阻。不同类型的汽车上使用的起动机尽管型式不同,但其直流电动机部分基本相似,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传动机构和控制装置各有差异。起动方式:人力起动:起动最为简单,只须将起动手摇柄端头的横销嵌入发动机曲轴前端的起动爪内,以人力转动曲轴。电动机

4、起动:电动机起动是用电动机作为机械动力,当将电动机轴上的齿轮与发动机飞轮周缘的齿圈啮合时,动力就传到飞轮和曲轴,使之旋转。电动机本身又用蓄电池作为电源。分类:按控制装置分类L机械控制式起动机:由脚踏或手拉杠杆联动机构直接控制起动机的主电路开关来接通或切断主电路,也称机械式起动机。虽然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但由于要求起动机、蓄电池靠近驾驶室,而受安装布局的限制,而且操作不便,已很少采用;2.电磁控制式起动机:由按钮或点火开关控制继电器,再由继电器控制起动机的主开关来接通或切断主电路,也称电磁控制式起动机。可实现远距离控制,工作方便,在现代汽车上广泛采用。(2)按传动机构的啮合方式分类:1 .惯性啮

5、合式起动机:起动机旋转时,其啮合小齿轮靠惯性力自动啮入飞轮齿环。起动后,小齿轮又借惯性力自动与飞轮齿环脱离。啮合机构结构简单,但不能传递较大的转矩,而且可靠性较差,已很少采用;2 .强制啮合式起动机:靠人力或电磁力拉动杠杆强制小齿轮啮入飞轮齿环。啮合机构结构简单、动作可靠、操作方便,仍被现代汽车所采用;3 .电枢移动式起动机:靠起动机磁极磁通的吸力,使电枢沿轴向移动而使小齿轮啮人飞轮啮环的,起动后由回位弹簧使电枢回位,让驱动齿轮退出飞轮齿环。多用于大功率的柴油汽车上4 .齿轮移动式起动机:是电磁开关推动安装在电枢轴孔内的啮合 杆,而使小齿轮啮入飞轮啮环的;5 .减速式起动机:靠电磁吸力推动单向

6、离合器,使小齿轮啮人飞轮齿环的。起动系统电磁开关作用:电磁开关安装在启动机的上部,用来控制启动机驱动齿轮与飞轮的啮合与分离,以及电动机电路的接通和关断。对于汽油发动机用启动机、电磁开关内还有点火线圈附加电阻短路触点,通过电磁开关外壳上的接线柱与点火线圈初级绕组相连。吸弓I线圈保持线圈活动软芯组成:电磁开关主要由吸引线圈、保持线圈、活动铁芯、接触盘、触点等组成。附录资料:不需要的可以自行删除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1 .目的和分类1.1 合适的布线(包括线缆选择与布敷、屏蔽连接与工艺)可以有效地减少外部环境对信号的干扰以及各种线缆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同时,也便于查找故障原因和维护工

7、作,提高产品的可用性。1.2 线缆大致分成以下几种类型:A类:敏感信号线缆B类:低压信号线缆D类:辅助电路配电电缆E类:主电路配电电缆L3A类指各种串行通信(如以太网、RS485等)电缆、数据传输总线、ATC天线和通信电缆,无线电、以及各类毫伏级(如热电偶、应变信号等)信号线。L4B类 指5V、15V、24V、。10mA、420mA等低压信号线(如各种传感器信号、同步电压等)以及广播音频、对讲音频电缆。L5D类指220/400V、连接各种辅助电机、辅助逆变器的电缆。1.6 E类 指额定电压3kV (最大3600V)以下,500V以上的电力电缆。1.7 这4类信号中,就易被干扰而言,按A-E的顺

8、序排列,A类线最易被干扰;就发射的电磁骚扰而言,按E-A的顺序排列,E类发射的骚扰最强。2 .线缆选择的基本原则2.1 应选择阻燃、无卤(或低卤)、无毒的绝缘线缆,线缆应具备良好的拉伸强度、耐磨损性和柔软性,以适应振动冲击的环境。2.2 根据信号的电压等级、额定电流、预期短路电流、频率、环境条件、电磁兼容性要求及预期寿命来选择电缆的型号和规格。线缆应符合TB/T 1484的要求。2.3 配电电缆截面积按发热条件选择,负载电流必须小于允许载流量(安全载流量)。2.4 电缆以线芯长期允许工作温度分成:A组(不超过100)和B组(不超过125)o2.5 交流系统中,电缆的额定电压至少应等于系统的标称

9、电压;直流系统中,该系统的标称电压应不大于该电缆额定电压的1.5倍。2.6 T同轴电缆的抗干扰性能较好,传输距离长,可用作视频、射频信号的电缆。2.7 铜母线一般应根据GB 5584.2及GB5585.2,选择采用TBY、TBR型扁铜线及TMY、TMR型铜母线。2.8 对于A类和B类应采用双绞屏蔽电缆,A类中的通信线必要时可采用光纤。2.9 T配电电缆宜用屏蔽电缆,以防止对外部的辐射干扰。3 .布线的基本要求3.1 电气设备的布线应符合设计规定的电路图及装置布线图要求。4 .电子装置的布线4.1 布线原则4.1.1 机车电子装置内两接线端子间电线不允许剪接。4.1.2 导线穿过金属板(管)孔时

10、,应在板(管)孔上装有绝缘护套(出线环或出线套)。4.1.3 导线弯曲时,过渡半径应为导线直径的3倍以上,导线束弯曲时也应符合该要求,并圆滑过渡。4.1.4 电线和各接线端子、电气设备及插头插座连接时,要留一定的弧度,以利于解连和重新连接。4.1.5 导线连接原则上应通过接头,视具体情况采用压接、焊接、插接、绕接等方式。4.1.6 除绕接线外,每根导线两端必须有清晰牢固的线号,线号套管在导线上不易移动,视看方便,至少要保持一个大修期。4.1.7 电线槽安装应牢固,导线要用扎线带、线卡等以适当间隔可靠固定,防止振动造成损伤。4.1.8 电线电缆出入线槽、线管时必须加以保护,管口应加绝缘套(有油处

11、应耐油)或用绝缘物包扎。4.1.9 对外有一定干扰或自身需防止干扰的信号,在对外布线及装置内部布线时需采用屏蔽线,屏蔽层应接至机箱外部的专用接地母排或通过连接器外壳接至机箱箱体上。4.1.10 T插体箱内部各电路板间的连接宜采用绕接或插接布线。在布线密度过高时宜采用背板工艺方式。4.1.11 所有绕接布线起码应符合IEC 60352-1规定的改进型。同一位置不能既有焊接又有绕接。绕接线应适合于选定的绕接工序,且至少应紧绕3匝以上。4.1.12设计绕接布线时应考虑同一针上最多绕接3根导线。4.1.13 在插件箱布线时,对A、B、C三类信号要分区走线,尽量减少C类对A、B类的干扰。C类中的电源线宜

12、用双绞线插接布线,脉冲信号线应用双绞线绕接。A类应用双绞线最后绕接并避开C类导线。4.1.14 多芯电缆应留有10%或至少2根备用绝缘线芯。连接器中应留有相应数量的备用接点。4.1.15 m蓄电池供电电缆的分支应尽可能地靠近蓄电池。4.2 电子装置中使用的接头应符合TB/T 1507-93中第7章的要求。插头及插座应符合TB/T1508-2005中5.6条的规定。4.3 线槽的出口边缘必须光滑,不得有尖角和毛刺。4.4电线绑扎及固定4.4.1 在金属扎线杆、板的所有长度上,应用绝缘带半叠绕一层后再扎线。叠绕方向由下至上(水平方向叠绕除外)。4.4.2 电子装置中的电线和线束,在扎线杆、板端部、

13、分岔线束根部及线束拐弯处均应有束带紧固。其它区段视情况可以连续包扎,也可以分段绑扎,但分段间隔不超过200mm。4.4.3 线卡或绑扎带应有足够的电气强度和机械强度。4.4.4 T电源滤波器的进线宜单独走线,不宜与出线绑扎在一束中。4.5线号4.5.1 线号标记可采用下列形式之一:-线号的数字;连接处的电气设备项目代号与端子代号的组合。4.5.2 线号的标注为机械制图标注法,具体见TB/T 15082005第548款。453线号应固定在线适当位置,不得因振动而丢失。5. E类、D类的布线5.1 安全措施5.1.1 电气设备外壳必须有良好的接地。5.1.2 电气设备应具有GB 4208规定的IP

14、 32级以上的防护等级。5.1.3 带有插座输出的电路应有防止相关人员接近的安全保护措施。5.1.4 对有大电容器的设备必须有在电容放完电后才允许接近的措施。5.2铜母线及其连接1.1.1 母线落料、钻孔和冲孔后,应去毛刺。1.1.2 铜母线、扁铜线平弯时,弯曲内半径不小于窄边宽度;扁弯时弯曲内半径不小于母线宽边宽度。523母线焊接处的焊缝必须牢固、均匀、无虚焊、裂纹、气泡和夹渣等现象。1.1.4 母线应平整、调直,表面不得有高于1mm的折皱。母线弯制后不应有裂纹或裂口。525母线和母线连接处,母线与电器端子连接处的连接长度不小于铜排的宽度,并应采用镀(搪)锡、镀银等防电化腐蚀措施。对铜母线的

15、其余部分可以采用镀(搪)锡、刷油漆、包扎绝缘等防护措施。1.1.6 母线和母线、母线和电器端子连接处应平整、密贴。必要时可采用接合电阻等方法检查。1.1.7 母线和母线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TB/T 1508的规定。1.1.8 连接应做到安全和接触可靠,在容易接触到雾滴的连接处,要有可靠的防水措施。5.3 电线电缆的弯曲半径应满足以下要求且应圆滑过渡:当电缆直径小于或等于10mm时,不小于电缆外径的2倍;当电缆直径大于10mm而小于20mm时,不小于电缆外径的4倍;当电缆直径大于20mm时,不小于电缆外径的6倍。5.4 电缆接头应按照TB/T 1507中7.17.4条的规定,根据电缆的截面选用。5.5 布线原则551 E类电缆应远离A、B类电缆至少0.5m,离C类电缆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