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财政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襄阳市财政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一、“十四五”时期襄阳市财政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一)发展基础(二)发展环境(三)收支预测二、“十四五”时期襄阳市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编制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三、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 (一)致力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二)致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升预算管理一体化水平(三)致力理顺市区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财税关系(四)致力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培育优化地方税源体系(五)致力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完善财政运行风险防控机制(六)致力夯实财政管理基础,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四、精准施策、提质增效,为推动襄阳构建新发展
2、格局提供坚强的财力支撑(一)围绕强化创新引领,支持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二)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三)围绕引领区域协作,支持打造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四)围绕打造农业强市,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围绕推进绿色发展,支持“美丽襄阳”建设(六)围绕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支持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七)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实施安民惠民工程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规划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二)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三)打造专业化高素质干部队伍(四)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本规划根据中共襄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二O三
3、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 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上级财政部门要求和襄阳市财政工作实际 编制,主要分析财政经济发展形势,阐明“十四五”时期全市财政改革与发展的 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助力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一、“十四五”时期襄阳市财政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异常艰巨的财政工作任务, 特别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财政部 门克难奋进、担当作为,各项财政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17年和2019年,两 次获得国务院通报表彰和资金奖励,2019年被人社部
4、、财政部授予“全国财政 系统先进集体”称号。1 .坚持以“政”领“财”,财政工作政治属性得到彰显。坚持和加强党对 财政工作的全面领导,扎实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 使命”主题教育,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把准财政方向,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折不扣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 坚持系统谋划提出预算安排建议,优化财政政策供给,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切实 扛牢财政服务和财力保隙的政治责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积极投身作 风建设年、落实年、担当年、攻坚年活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建设忠诚 干净担当财政干部队伍。在伟大的抗疫斗争中,财政部
5、门闻令而动、听令而行, 千方百计做好财力保障,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作出了积极 贡献。2 .财政收入质量显著提升,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三五”时期, 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2202. 2亿元,较“十二五”增长39. 6%;全市地方一 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391. 4亿元,较“十二五”增长36. 8%。财政收入规 模居全省第二、汉江流域同类城市第一。财政收入质量提升明显,全市地方税收 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从“十二五”期末的62%上升至“十三五”期末的 78%,提升16个百分点。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十 三五”时期,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
6、成3337亿元,较“十二五”增 长71. 2%。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5%以 o实现了财政“提质效、保位次、作贡献”的目标。3 .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聚焦精准扶贫、精 准脱贫,全市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60. 87亿元、统筹整合使用各级财政涉农资 金492. 9亿元、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亿元以上。加强扶贫资金监管, 强化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促进了减贫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二是聚焦防范化解 债务风险,开好“前门”、严堵“后门”,堵疏结合,不断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 度体系,截至“十三五”末,全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731. 59亿元,占政府债
7、 务总限额758亿元的96. 52%,风险总体可控。三是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支持打 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市统筹安排财政资金95. 9亿元,其中,市 本级投入44. 5亿元,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率先在全省实现市内流域横 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覆盖,中心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污水处理、“厕所革 命”、垃圾分类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均完成省考核指标。4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提质增效。落实减税 降费和惠企纾困政策,全市新增减税降费167. 8亿元,市本级累计安排各类惠企 奖补资金61亿元,有力支持了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在稳定市场信心和稳就业等 方面取得了
8、明显成效。积极争取扩大政府有效投资,“十三五”时期,争取新增 政府债券404. 42亿元,落地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37个、总投 资471亿元,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的落地提速,有力拉动了投资,促 进了生产和消费。积极争取中央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对冲疫情影 响,争取抗疫特别国债29亿元,集中用于89个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补 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全市财政科技支出121. 5亿元,较 “十二五”增长1.27倍,培育了发展新动能。围绕“万亿工业强市”建设,创 新财政支持方式,着力支持十大重点工程和十大产业链建设工程,促进了经济结 构不断优化、发
9、展质量显著提高。用好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加 大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支持,支持缓解小微企业、“三农”主体的融资难融 资贵问题。5 .坚持稳步提高基本民生保隙水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 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重要民生领域和社会治理薄弱环节,持 续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隙、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老旧小 区改造等民生保障的财政倾斜力度,着力支持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机关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轨、“五险扩面”、城乡居民医保市级统筹、公立 医院改革、药品和医用耗材“零加成”、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养老、低保、救 助救济、优抚安置政策标准不断提
10、高。强化库款调度,防范支付风险,基层“三 保”得到较好保障。支持社区综合治理改革,保障社区工作者薪酬、社区办公经 费和业务经费,推进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事业岗位管理试点工作。支持扫黑除恶、 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食品药品安全监督体系建设等,有力地保障了公 共安全。6 .着力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现代财政制度加快建立。积极推进市区财政事 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财政体制。预算 管理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坚持全口径预算制度,建立了“四本预算”组成的政府 预算体系,实现了政府财政收支、政府投融资预算全覆盖。进一步规范预决算公 开,除政务公开负面清单外,部门预决算公开覆盖率
11、达100%。全面实施预算绩 效管理,加快建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硬约束机制。深化财政国库集 中支付电子化改革,构建资金运行高效、控制体系完整、单位权责清晰的资金拨 付体系。落实国有资产报告制度改革,加强市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 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财政“放管服”改革、电子票据、内部控制制度、政府购买 服务、存量资金盘活、直达资金、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积极推进财政管理创新,在全国首创“财智服务联盟”,打造信用贷款”数据增 信”平台,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财政部为此专程来襄进行专题 调研并在全国推广。开发建设了 “襄阳市大数据综合治税和财源建设信息管
12、理系 统”,财政信息化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二)发展环境1 .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 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不稳定性不确定 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韧性强劲,社会 大局稳定,发展形势总体向好。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社 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显提高。在当前和今后一 个时期,我国将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时期,我国 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2 .财政经济形势。“十四五”时期,我市财政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机遇和挑 战。一是财政收
13、入增长放缓,支出继续刚性增长,财政收支矛盾加剧,整体收支 平衡压力巨大。二是财政风险凸显,社会保险支付风险增加,债务规模持续扩大。 三是基层财政运转困难,“三保”压力加剧。虽然我市财政面临较大困难,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 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全省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一是我市 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较好的产业基础、广阔的发展空间,资源优势、市场优势、 劳动力优势、投资优势明显,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极强的发展韧性,特别是高 铁时代的到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的提升,将显著增强襄阳吸纳集聚要素 和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功能。二是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汉江
14、 生态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纵深推进,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 发展战略加快布局,要求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引领“襄十随 神”城市群协同发展,打造支撑湖北高质量发展北部列阵,进一步提升了襄阳在 区域发展布局和产业布局中的功能性支撑地位和战略引擎作用。三是全面推进区 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物流枢纽 承载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五城共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先进制造 业13条产业链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必将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 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财政收入具有较好的基础支撑。四是后疫情时代,国 家实施跨周期调节,保
15、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突出财税、货币、 区域、产业、就业政策协同,推动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为襄阳带来新的发展 机遇。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 发展格局,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 避害,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找准财政定位、展现财政作为。(三)收支预测按照稳中求进、底线思维,与GDP等经济社会指标相适应的原则,考虑到基 期年(2020年)财政收入基数较低,预计“十四五”时期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 算收入高于GDP增长,到2025年突破300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与 财力增长相适应。二、“十四五”
16、时期襄阳市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编制原则和主要 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 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和对中部 地区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提出的 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规模和质量,不断优化支 出结构,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守 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以思想破冰引领财政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美丽 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提供更加有力的财政保障。(二)基本原则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