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登泰山记》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登泰山记》有感.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读登泰山记有感姚鼐的登泰山记历来被称之为写景名篇,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此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与情怀,属于任务群五文学阅读与写作。郑桂华教授指出单元学习应“理解作者的感情基调与描写对象特质之间的作用机制,感受作者隐藏在景物描写背后的人生态度与情怀”。口初读登泰山记往往被作者笔下风雪、夕照、日出等精妙的景物描写吸引,体验到作者的兴奋、喜悦、洒脱之情,而全文几乎无表明人生态度与情怀的词语,如何实现此学习目标呢?张心科教授认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而不是讲解一篇篇课文。我尝试运用许道军教授的创意阅读的方法,对姚鼐先生登泰山前后的作品进行文本互读,发现文字的言外之意。一
2、、感情基调:喜还是忧?姚鼐的登泰山记以雅洁之文笔,为我们写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那么,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是喜还是忧呢?我们可以运用批评式阅读,进行质疑与假设,做出自己的总结与判断,摆脱阅读的被动状态。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登山的喜悦之情,在登上山顶之后,“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特别是一个“负”字,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动态感,写出了一个古代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泰山日出的绚烂描写历来为人称赞“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J“上”“下”“动摇”空间感动态感呈现出来。“五采”“正赤如丹”“红光”等,描写出了泰山日出的自然美,在绚烂的色彩中写出姚鼐观
3、看日出时内心充满光明和希望,与内心的情感融为一体,在景物描写中蕴含强烈的情感。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历经艰辛看到日出的喜悦之情,在喜悦之余,还有没有其他情感呢?先生以自己有疾为由壮年辞官,乘风雪而来,”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在等待日出时“大风扬积雪击面”,山上“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日观亭方圆几里没有树,“而雪与人膝齐”。风雪的描写伴随登山全程。先生乘风雪而来,踏雪而归,可见有疾乃为托词。风雪是自然界的风雪,亦是作者经历的人生风雪。在风雪之下是先生火热的心。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在晴雪楼记中坦言:“余弩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姚鼐“三十而登第,跻身于翰林之署”,
4、又被破格提拔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为何借登泰山消除沉忧呢?姚鼐在辞官前夕,在赠钱献之序中进行详细的阐述:“明末至今日,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于是专求古人名物制度训诂书数,以博为量,以窥隙攻难为功。”这正是姚鼐忧之所在,面对汉学之盛,姚鼐认为这是猎取了枝节而舍弃了根本,探寻了细微而漏掉了重大,并且举了明朝的事例,欲以表明“明守节义”的重大意义。先生以程朱理学为宗,自己经世济民的志向无法实现,所以在复张君书中坦言:“则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大咎尔J登山的过程中,作者的主要情感是忧情。在阅读登泰山记一文时应体验姚鼐的忧情。在观照作者人生历程中实现文本细读,读懂这一时期的作品的情感
5、基调O姚鼐秉承程朱理学,成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先后在梅花书院(1776-1778),安庆敬敷书院(1780-1787),徽州紫阳书院(1788-1789),江宁钟山书院(1790-1800),安庆敬敷书院(1801-1804),江宁钟山书院(1805-1815)等讲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程朱理学。对于时代而言,姚鼐只能算是一束微光,在郁郁不得志之时,他没有过多的言语与挣扎,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家乡一一桐城。但是他游走于各个书院之间,著书立说绽放出思想的光芒。读登泰山记,在批评式阅读中质疑与假设,对作者的情感做出自己的判断,体验那束唤醒时代的微光。二、描写对象:平淡还是绚烂?姚鼐先生是如何“放志形
6、骸之外,冥合于万物”呢?在泰山的景物描写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描写对象呈现出平淡还是绚烂的美呢?读美学特质时可以运用全感官阅读,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时间觉、空间觉等方面进行阅读。为了读出景物蕴含的美学特质,必须了解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施建业教授认为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以内向、深沉为主要特征,它与伦理观念、政治观念紧密联系,口正如姚鼐为文讲究“道与艺合”,在荷塘诗集序中提出好的作品有“忠义之气,高亮之节,道德之美,经济天下之才”。从视觉来读,在幽忧之情下,姚鼐选择了阴柔之景,前文所述风雪之外,在经历艰难的历程之后,姚鼐看到了云雾缭绕下的城郭美如画。姚鼐在写下此文时还赋诗一首岁除日与
7、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其中有诗句“男儿自负乔岳身,胸有大海光明瞰”,乔岳身是说立身正直如高俊的山岳。“负”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体现他作为一个文人背负着程朱理学所宣扬的精神。作者眼中看到的是平淡之境苍山负雪,而内心想表达的是他高贵的志向经世济民。结尾处在朴素美中写出了泰山的平淡之境三多三少,多石、多平方、多松,少土、少圜、少杂树。从听觉来读,用语简淡,而“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则写出了“一个冰冷无声、沉默压抑的,让人感受不到热情的冷清寂寞世界”。口作者与友人立于苍茫的天地之间,大雪弥漫,在泰山平淡的景物描写中他找到了精神养料,生命放出光芒。这些景物的描写正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特征内向、深沉,体现
8、了含蓄美。在情景交融中实现幽忧情感的升华,既体现姚鼐面对汉宋之争,仕途不畅时的苦闷,也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姚鼐“自觉地选择了这种澄清无滓的文章当与其审美追求相关,其追求的是一种绚烂至极的平淡。审美心理是审美过程中人的心理状态,“儒家在追求仁善的过程中践行审美,并由此达至乐境;道、禅欣赏天地大美,超越物我,脱离世俗,在对自然山水的审美中,体验人生的至乐。”口民族审美心理是解决作用机制的难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可分析作品中姚鼐的个人心理,进而分析民族审美心理。此时开展姚鼐作品专题阅读,从时间觉和空间觉来读,姚鼐在游历泰山时写下了晴雪楼记游灵岩记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所作等作品。晴雪楼记交代了
9、此时姚鼐的忧情与归隐之情,而游灵岩记写出了佛教名寺灵岩寺的幽静秀雅,“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日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与登泰山记形成不同的风格。我们在文本分析中考据姚鼐的个人心理,运用全感官阅读鉴赏登泰山记中忧情下景物描写的美学特质平淡还是绚烂,进而探究登泰山记中的民族审美心理。三、人生态度:入世还是归隐?姚鼐在赴泰山的途中创作了阜城作,想施展自己经世济民的抱负,却看到人们流离失所。在他看来十年在京为官一事无成,“侧闻太山谷,往往仙人行。云霄昼下鹿,东海远骑鲸”,在人生的理想与现实出现了矛盾冲突时,他向往游仙的生活。运用代入式阅读,假设自己就是作者,会有怎样的选择。在初为京官时,他
10、是积极入世的。在翰林论中提出“是故君子求乎道,细人求乎技”,“技之中固有道焉,不若极忠谏争为道之大也”。在先生看来作为臣子,应该竭尽忠诚谏争。而在李斯论中,进一步指出“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可见先生认为为官应正道直行。但是当时汉学为盛,在京为官几成困局。仅以孔广森为例,作为孔子六十七代孙,姚鼐作为孔广森的乡试和会试考官,对他寄予期望。但是,在京城时他又拜汉学领袖戴震为师。孔广森求姚鼐为仪郑堂赐文,姚鼐作仪郑堂记:“世之说经者,不薪明圣学诏天下,而欲为己名,其必王肃之徒者与”,表达对孔广森“传孔子之学”的期望。他的人生理想无法实现,政治斗争中迷途而知返。结束了矛盾而焦虑的为官生活。即使面对张君
11、的盛情邀请,姚鼐不为所动,但是并不代表姚鼐无入世之心。在代入式阅读中体验作者入世与归隐的纠结,感悟姚鼐的人生态度与情怀。姚鼐在复张君书中说:“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诚可矣,虽皇皇以求得之而不为慕利,虽因人骤进而不为贪荣。何则?所济者大也。”他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当官不是为了名利和荣华,而是为了经世济民。可以查阅姚鼐在京为官时所作翰林论李斯论,赴泰山途中所作新城道中书所见等以及复张君书等作品,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大雪封山,苦寒天气,姚鼐冒风雪到泰山游览。姚鼐选择了归乡,归乡前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到泰山看日出。自孔子到泰山考察封禅之制,泰山已经
12、成为文人心中的精神坐标和文化圣地,“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看似闲笔,实则是姚鼐心中义理的寄托。泰山作为历代帝王的封禅之地,皇帝行宫所在地,但在先生看来也是“明节守义”之地。此时的姚鼐常怀忧国忧民之情,面对现实的困境,心中悲愤之情无法言说。“是月丁未”十二月二十八登山,二十九日除夕之晨在日观峰看日出。尽管天寒地冻,登上去奇特的景象恰好契合此刻的心境,“姚鼐内心的红日也升起来了”口,”在姚鼐笔下,雪中泰山竟然如此纯净而清朗,如此淡定而从容,如此圆融而充盈,这是何等澄明的人生境界!”口在代入式阅读中,我们发现他找到了心灵的安放之地。登泰山记体现中国文人“所济者大也”的人生志向。无论顺境逆境一切皆以国家人民为本,是家国情怀的一脉相承。姚鼐在辞官后,在书院讲学中生命放出光芒。在读登泰山记中,运用创意阅读的方法,认识姚鼐作为一束微光的人生价值和历史意义,充分感受他的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