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84461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感受起伏跌宕的情节;2 .透过细节及人物语言,品味左传善用简洁的语言来叙事写人的特点;3 .学习感受烛之武大义、大勇、大智、大志的精神闪光点。?教学重点:1 .通过细节及人物语言描写来具体分析人物形象;2 .体会作者善用伏笔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人物精神教学设想:1 .本文篇幅精短,可采用课前译注、课后练习及归纳的方式强化文言文基础知识;2 .可画出简略的三国形势图,帮助学生理解烛之武的说辞;3 .将课堂重点置于品“文”之上,诱导学生爱读文言文;4 .进入文言文单元前应讲授文言文知识入门专题;5 .对言辞一段的朗读须强调

2、技巧。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课我们由诗歌单元步入古代记叙散文单元。卷秩浩荡的文言文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例如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八十万水军的赤壁之战,东晋谢玄谢安用计使得符坚(北前秦)率领的百万大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仓惶逃亡的观水之战,以及春秋时期弱小的鲁国“一鼓作气”击溃强齐的长勺之战(初中已学左传中的曹刿论战);而今天我们将读到的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却不费一兵一卒,仅凭着一张利嘴、两片薄唇、三寸之舌,说得强大的两国联盟在兵临城下时竟至土崩瓦解,不战自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最早最完备的

3、编年体史书中,走进这以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言行而成为历代散文典范的左传之中,来读读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一一朱彝尊经文考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文献不足,说法不一。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言行历代散文的典范二.朗读:正音字,注意断句。(板书文题)晋/军/函陵,秦/军/?南三.赏析:1、从文题来看,主角应为烛之武,烛之武究竟是何许人也史料中介绍他是三朝老臣,但始终不得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一职。何谓“圉正”呢其实就是养马的长官,相当于西游记中所说的“弼马温”,官职卑微。但文中开篇并未向我们介绍其人,而是写道

4、: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而是写秦晋郑,兵临城下,敌我力量悬殊,郑国危如累卵,形势严峻。2、古人师出必有名,我们看看秦晋为何要攻打郑国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补充背景知识:练习册上拓展阅读部分重耳之亡介绍,晋献公卒,晋国内乱。晋大夫里克杀献公庶子奚齐、卓子,于蒲城迎公子重耳,不就。公子夷吾厚赂秦国,答应割地予秦,即位为晋惠公。派人追杀重耳,重耳落难。“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过卫及齐及曹及宋及郑及楚送诸秦。”在郑国时,“郑文公亦不礼焉。“郑国大夫叔詹劝谏他礼遇重耳,说重耳是上天庇佑之人,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这就是郑“无礼

5、于晋”的史实。后来,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即位为晋文公,成为春秋霸主之一。郑国担心重耳攻郑,赴楚怂恿楚成王出兵攻晋。后楚败,郑文公恐惧,又遣士大夫前去晋国请罪求和,订立盟约,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3、开篇介绍这个一秦晋出师的原因对文章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呢此二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却无甚关系,为下文的游说提供了可趁之隙,这就是选择退秦师而非晋师的原因。4、那么秦国为何要与晋联手来攻打郑国呢趁机分一杯羹而已,“越国以鄙远”。实际上,晋已与郑结盟.,早应可以舍弃前嫌,为何还要重提过去的恩怨呢巩固霸业,“春秋无义战”,借口、幌子而已“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正如美借“人权”之名发动战争)5、

6、晋军函陵,秦军泛南。这里写的是两军驻军的位置。思考:有没有必要介绍驻军位置一方面写出两军夹击之危势。另一方面,现在的我们并不知道函陵和泛南所在何处,但我们可以从这两句话中得出一点信息:两军是分兵驻扎的,那就意味着这两支队伍之间的结盟关系并不紧密,彼此还抱有戒心,貌合而神离。也许正是看破了这一点,烛之武才决定使用离间计。再者,两军的分开驻扎也给了烛之武单独去接触秦伯的机会,为后文埋下伏笔。6、就这一段寥寥的25个字,却字字有文章,句句含玄机,我们不能不慨叹作者行文的缜密,难怪后人评价左传的文字“高深若云海”。待我们细细品来。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文章到了此处

7、主角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了,还是借他人之口道出的。佚之狐对郑伯所说的这段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1)“国危矣”,再次强调郑国所处的危险境地,后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可见其胆色。(2)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师必退”三字说的是何其笃定,我们可知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信任程度,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2、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前去请烛之武出山,事情似乎已有转机,却不料身为养马长官的烛之武并没有欣然从命,而是推辞了。这为本已紧急的事态又添上了一层曲折,令读者为之心悬。3、烛之武为何拒绝烛之武所言鲜明地流

8、露出他对年轻时未受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东周列国志中记载说他此时已年过七十,“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到了朝堂上,“左右莫不含笑”。壮士不遇,英雄末年,怎么可能没有一丝怨言如果没有这段话,烛之武这一形象反而会失去他的真实性。4、烛之武最终有没有答应这个任务体现了他什么特点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郑伯什么去说服烛之武的郑伯的屈尊自责(情)、晓之以理,感动了烛之武,说明了烛之武。烛之武深明大义,临危受命。5、提问: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郑国君臣面对危难的表现。甲:郑国君臣沉着镇定决定通过外交途径解除危机。乙:佚之狐出谋划策,慧眼荐英雄。

9、丙: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说服了烛之武。T:烛之武深明大义,临危受命。(二)1、终于到了重头戏,烛之武的言辞中究竟有何魔力,能使虎视眈眈,势在必得的强秦在一夜之间退回本土呢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我们看看是否如此。2、夜缱而出。(请学生翻译此句)为何夜缱而出铁桶一般,形势严峻。让我们想一想当时的情景:一位年逾古稀、须发尽白的老者,在茫茫黑夜中被用绳子拴着送下高高的城墙;柱着拐杖,颤巍巍地独自走进刀枪林立的秦营,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形而他背上驮者的,是一个国家的期待。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勇士的形象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缱而出,勇入秦营,

10、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多年的等待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成败在此一言!(请学生朗读烛之武的说辞)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3、烛之武此行的目的是让千里行军至此的秦伯退兵,秦伯此行是势在必得,烛之武的游说有何高超之处,能使秦伯逆转心意(请同学们结合文章中

11、的句子思考,同桌讨论,然后请学生回答。)1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秦王已知来者游说,必存反感,此举易出其不意,避其锐气,解除戒心。2 .交换立场。设身处地,处处为对方的利益着想。“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样有利于缩短双方的距离。3 .屡示敬意。“敢以烦执事”“唯君图之”“君知其难也” “君之所知也”都给了秦王足够的思维空间和面子,易赢得好感。4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不直言退兵目的,大谈秦国利害得失,间接达成目的。(画出三国形势简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如邹忌在进谏前谈的是闺房私语而非直接要求,“良药苦口利于病”,但“忠言顺耳更易听”。5 .鲜明对比。本段按亡郑无益

12、、亡郑有害、舍郑无害、舍郑有益、晋言无信、晋贪无厌的顺序来一一陈述说明,将“阙秦以利晋”的利害得失直观而鲜明地对照来看,秦自知当如何取舍。6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针对两者曾经分地不均的纠纷。7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利用两大强国的矛盾来分化瓦解同盟,让秦王对不断扩张的晋国生出防范之心。“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一句大有深意,秦决不会为贪图这么一点蝇头小利而放弃到手的肥肉。此句可以理解为两国联合,从东西两面共同牵制晋国发展之意。8 .不卑不亢。轻重适宜,不失尊严,也不直捋虎须。本段说辞仅百余字,却将秦、晋、郑三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剖析得面面俱到,入木三分,可见其智。从他挥洒自如的言辞中,可见他熟知天下

13、形势,对历史以及国君的为人都一清二楚。一个小小的“弼马温”,如果不是始终抱着安济天下、一逞抱负的雄心壮志,怎么可能一鸣惊人由此又可见其志。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一段说辞,注意语气。教师指导读法。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使命。思考,为何秦要派兵帮忙戍守一则对晋国表明自己的态度,二则是为了克制督察郑国。就像美军入驻日本一样。提问:秦军己退,晋君何去何从明确:子犯请击之。提问:“子犯请击之”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子犯”晋国大夫,“子犯请击之”的“之”则指秦军。秦君被烛之武说服,答应退军,则是子犯请求进攻的原因。板书:秦军乃还提问: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

14、三条理由退兵,对此,同学们是如何理解的明确:“不仁”仅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不知”才是他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秦国退兵,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文公的决定,说到底,是一个“利”字在起作用。而晋文公在风云突变中,头脑清醒,毅然决定撤军,也正是烛之武6想达到的目的,郑国因此转危为安。板书:晋亦去之转危为安(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板书:秦晋围郑秦军乃还晋亦去之郑 危在旦夕临危受命烛王武夜缱而出智说秦君转危为安 (结合板书,对本文中心人物烛之武加以评价,可采用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明确: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

15、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四、作业:1 .背诵第三自然段。2 .完成练习并对比修正文言文译注作业。结束语内容说明:该文档为word版本,可重复编辑,希望能够帮助您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提示:您的所见即为文档全部内容,整理的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发言、党团资料、合同协议、规章制度、说课教案、其他范文等等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Download tips: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practical problems. T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