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冀人版科学(2017)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循环》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冀人版科学(2017)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循环》教案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新冀人版科学(2017)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循环教案教学设计2.4露和霜【教学目标】1、认识露和霜及其形成的原因。2、能树立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推测出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3、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露”和“霜”。【教学重难点】 认识到人类与环境会相互影响。利用气温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服务于生活。第_1_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在秋季的早晨,我们经常会看到植物的叶子上有一些小水珠,人们称它为露。等天气再寒冷一些,我们就会在地面上、瓦砾间看到一些白白的小冰晶,人们称它为霜。同学们,你们猜测一下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呢?A:我认为秋天的时候看到露是下小雨了。B:我认为深秋或冬天有霜
2、是因为下小雪了。C:我认为是因为温度降度,空气中的水变成的。我们来探究一下吧!二、活动探究活动一:探究露的形成假设:对于露的形成原因,我认为.请同学们猜想一下:A:我认为露是天上掉下来的或是从叶子里渗出来的?B:会不会和水蒸气凝结有关呢?C:露出现的时候天气就比较冷,空气也比较潮湿。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假设吧!实验方法:往外壁干燥的烧杯里加入冰块和水,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空气的温度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观察烧杯外壁出现的现象,并记录下来。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结论。小组成员汇报。其他小组成员提问、补充。观察到: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思考:空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3、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周围的空气不断降低,降低到0时,水开始逐渐结冰,形成冰水混合物。根据实验结果推向自然界中的露是怎样形成的?小结: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近地面的物体表面发生凝结,就形成了露。当堂训练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当堂检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诗句中我们得知,人们在()时间可以看到露。A、春天B、秋夜C、冬季【板书设计】露和霜/-f-/-4 二/路 霜温度降低露和霜第_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露和霜及其形成的原因。2、能树立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推测出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3、能通过模拟
4、实验,制造“露”和“霜”。【教学重点】认识到人类与环境会相互影响。【教学难点】利用气温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服务于生活。【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到了露的形成,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知识点吧!1、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2、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的物体表面发生凝结,形成了露。3、露是水的液态。二、探究活动二:探究霜的形成我们已经知道,当秋天天气较冷时,水蒸气会在植物表面凝结形成露。露是液态的水。那么,当气温低于0时会怎样?A:结成冰B:凝固成冰接下来,我们先来猜想一下!假设:我认为,霜是()形成的。先来看一下如何进行实验。实验方法:
5、往一个黑色外壁的金属杯内装一些冰块,往冰块里撒些盐,用温度计测出杯中冰块的温度,观察杯壁有什么现象,并记录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要求: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小组总结。小组成员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提问、补充。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低于0摄氏度。这是为什么呢?食盐放在冰上,使温度上升,会让冰更快融化。氯化钠溶于水后可以使其凝固点降低,所以加氯化钠后使碎冰的凝固点降低至气温以下,加速冰的溶化。(1)在冰中撒一些食盐,冰的凝固点降低,碎冰块刚从冰箱里拿出,冰本身的温度低于0;(2)食盐溶解变成盐水的过程中是需要吸收能量以克服溶质分子间的引力,所以是吸收热量的,导致温度降低
6、;(3)温度计的示数不准等。思考:实验结果能否验证我们的假设?自然界中的霜是怎样形成的?小结:当温度低于0C以下时,近地面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结成小冰晶,这就是霜。三、应用与拓展如何预防霜冻霜的出现,会给农作物带来或多或少的伤害,在发生霜灾次数较多的地区,人们是如何应对霜灾的呢?提示:同学们可以通过搜集资料或请教农民伯伯,把你得到的信息做成宣传册,展示给同学。【当堂训练】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小冰晶,这就是()寒冷的冬日早晨,我们会在室内的窗户上看到一层冰花,这是()A、霜 B、雾C、露【板书设计】露和霜温度0 凝华成冰凝华成霜2. 5雾和云教案教学设
7、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露和霜的成因之后,进一步认识雾和云的形成过程。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 “探究雾的形成”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雾形成的原因。活动2 “认识云的形成”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云是怎样形成的。应用与拓展“设计除雾方法”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设计多种除雾方法,体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技术设计和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探究雾和云的成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证据、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主动与他
8、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本课的重点是认识雾和云的成因。【学情分析】在北方,雾多出现在深秋、冬季和初春时节的后半夜至早晨。这个时节的夜晚时间较长,并且夜间气温下降速度较快,空气温度较低,在相同的大气压下,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更容易达到饱和程度,气态水更容易凝结为液态水滴,这些水滴悬浮在近地面,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雾。云和雾的形成过程相同,两者均是气态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但云处于离地面较远的高空,而雾在离地面较近的低空。五年级的学生对云和雾很熟悉,但是他们不清楚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这些都为学习本课提供了认知基础。【教学
9、目标】科学知识能归纳出雾和云的形成原因。科学探究1 .能从雾、云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对雾和云的形成原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3 .能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4 .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5 .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活动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6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 .能对雾和云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 .能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3.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说出科学技术可以降低大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师准备】烧杯、广
10、口瓶、酒精灯、冰、塑料袋、记录表、课件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教学过程】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导入:(出示大雾天气人们出行的图片及课件)在春、秋季节的早晨,我们常会看到眼前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清,这就是雾。关于雾你都知道什么呢?2 .提问:雾是怎样形成的?(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探究雾的形成。(1)作出假设。引导:置身于雾中,我们会感觉到又冷又湿,在雾中穿行之后,会在发丝、眉毛上出现小水珠。根据这种现象,你认为雾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呢?假设:我认为雾的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可能是水蒸气和冷空气。(2)设计实验。讲解:出示教材思维导图及案例图片,
11、讲解设计思路。A.确定实验要素。根据假设确定该实验的要素为:水蒸气和冷空气。B.构思抽象的实验模型。先想出更多的获得水蒸气、冷空气的方法;再采用组合法构建抽象模型,并用文字和图记录下来。C.设计具体的实验模型。根据具体的实验冬件,从抽免模刑中选择科学、可行、简便、有效、安全的作为实际操作模刑,并设计出且体的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设计: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并将设计方案记录在科兴兴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汇报:指定一个小组代表汇报设计方案,其他学生倾听并作补充和建议。修改:根据大家建议,修改自己组的实验方案,使其更科学、合理。(3)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
12、。(4)得出结论。汇报:请小组代表说一说自己组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小结: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雾。推想: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的雾是怎样形成的。认识云的形成。(1)引导:我们常看到天空中有时白云朵朵,有时乌云密布。你知道云是怎样形成的吗?(2)思考:云和雾出现的高度有什么不同?水蒸气升到高空会怎样?(提示: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会降低6摄氏度。)(3)假设:水蒸气升到高空遇到冷空气凝结成小水滴就形成了云。(4)引导:我们可以参考活动1的方法,设计探究云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观察实验现象。(5)实验:学生分组活动,将活动给术比小丁册)页中。(6)推想:根
13、据实验结果,推想云是怎样形成的。3.综合得出活动结论。总结:地球上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地面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在低空遇冷就会形成雾;小冰晶当达到一定数量时便形成云。(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 .引导:大雾天气,能见度比较低,会影响车船行驶、飞机升降,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阻碍和安全隐患,那么我们怎样进行除雾呢?2 .提示:根据雾的形成原因,大胆想象,设计一种除雾方法,可以是给大气除雾的方法,也可以是给汽车玻璃除雾的方法等。3 .设计:学生分组设计除雾方法。4 .交流:交流自己组设计的除雾方法,其他人倾听,并给予补充和建议。根据建议修改自己的除雾方法,使其更方便、实用。5 .小结:这些除雾
14、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减小甚至消除大雾天气给人们出行带来的影响。课下,我们可以在雾天试一试自己设计的方法,看看效果怎样。2.6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按照认知过程设计了 “探究雨的形成” 一个活动,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讨论、推理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应用与拓展“认识人工降雨”目的是通过阅读资料、分析资料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工降雨的形成过程,体验人工降雨可以降低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探究雨的形成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证据,作出判断,能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尊重他人、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本课重点是认识雨和雪的成因。【学情分析】雨是由云里的云滴(小水滴及小冰晶)形成的。一般云滴都很小,半径多在0.0020.015毫米。云滴变成雨滴降落下来主要有两个过程:一个是云里的水蒸气不断在小水滴及小冰晶上凝结、凝华,使云滴增大;另一个是云滴在上升、下降的运动过程中会不断相互碰撞、并合,使云滴越来越大。当云滴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会降落下来。这时,如果低空气温在0以上,降落下来的就是小水滴,这就是雨。雪花生长在既有冰晶又有过冷水滴的混合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