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9 屈原列传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9 屈原列传 学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三单元9屈原列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重点:把握课文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生死存亡相联系,表现其人格风采的独特方法。难点: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O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
2、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二)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
3、湖北种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屈原也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汩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
4、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屈原的诗作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后代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照。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三、总体感知全文
5、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1):简介屈原的姓名、家世、所任官职、为政才能,以及楚王对他的信任。第二部分(23):叙述屈原在与上官大夫的政治斗争中遭谗被疏,以致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第三部分(49)历叙屈原被黜之后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表现楚国的日益衰败,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第四部分(10-71):叙述屈的放逐和自杀,交代屈原死后楚国被秦所灭。第五部分(12):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四、学习课文1 .屈原什么出身?才干如何?明确:出身: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出身高贵。才干:才华出众。“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
6、于辞令二2 .楚怀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而最隐晦的原因却是屈原的功高震主,怀王的嫉妒和昏微。3 .屈原列传主要写屈原,却用了很多笔墨写楚怀王、顷襄王,这是为什么?明确:楚怀王的贪婪、易怒、轻信、昏庸,恰恰说明了他太需要屈原这样的忠臣来辅佐了,可屈原却被他疏远了。正因为这样,楚国才江河日下,一步一步滑向深渊。这恰恰说明了屈原是栋梁之材,一旦被疏远,国家就有天塌地陷之祸。这是从侧面写屈原的才干。4 .第3段包括哪几层内容?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明确: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
7、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学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5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6 .第4一9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明确:屈原被纳,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屈原被放,心系怀王子兰使奸,屈原被迁7 .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明确: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处”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
8、。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8 .课文第9段在表达方式与前几段有什么不同?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明确:第9段以议论为主。作者通过议论,以结语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此时到的屈原“既嫉之,虽放流”,但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9 .第10段中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明确: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常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10 .朗读课文第12段,思考这一
9、部分内容对表现屈原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段的内容为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11 .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屈原的?明确:作者认为屈原“正道直行”,忠贞为国,却遭到诽谤和打击,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屈原自始至终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的精神可鉴日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
10、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芽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日:“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日:“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丽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使出胯下萩了。市人皆笑信,以为怯。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日:“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
11、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器食:在睡觉时用的草垫子上吃饭。漂:漂洗衣服。蒲伏:通“匍匐”,在地上爬行。齐王:破楚之前,韩信灭齐,被封齐王。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众辱之日/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傥出/胯下蒲伏B.众辱之日/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傥出胯下/蒲优C.众辱之日/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使出/胯下蒲伏D.众辱之日/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傥出跨下/蒲伏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侯,爵位名,是古代
12、帝王对贵戚或功臣的封赐名号之一,传统五等爵位的第二等。B.布衣,借指平民。富贵人家穿绸缎,平民穿麻、葛织物;后也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C.高祖,刘邦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自汉高祖。D.国,本义指疆域,引申指地区、区域,又指分封的诸侯国或国都,后泛指国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信家境贫寒,当初为平民时,一连数月在南昌亭长家寄食,被亭长妻子赶了出来。B.韩信知恩图报。他尽管穷困潦倒,但对多日赐饭的漂母,仍表示将来要重重地报答。C.韩信能屈能伸。面对“屠中少年”的挑衅、侮辱,能够审时度势,隐忍不发,委曲求全。D.韩信恩怨分明。发达后,召见
13、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千金;而只给了南昌亭长百钱。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2)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5 .韩信为什么没有惩治那个曾经侮辱过自己的“屠中少年”;反倒给他封了官?请简要说明。答案与解析答案:1.B;2.C:3.A:4 .(1)你虽然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2)(韩信)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楚国的中尉。5 .韩信认为这个人是个壮士,有爱惜之意;当初虽一时受辱,却并无刻骨怨恨;如今功成名就,给少年封官,反而突显了自己气量恢弘,胸怀宽广;在某种程度上,少年的行为促
14、成了自己的功业。解析:1 .“不能死”是与前句“能死”相同的句式,后面跟着两种结果,“不能死”之后要断开,排除A、D两项。“于是”是下句的状语,应与前句断开,排除C项。2 .”高祖,刘邦的年号”解说错误,高祖是庙号。3 .“被亭长妻子赶了出来”与原文不符。原文的表述是“(亭长妻)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4 .(1)若:你。虽:虽然。长大:高大。好:喜欢。中情:内心。中情怯耳: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2)“召辱己之少年”省略了主语“韩信”,要补出主语。“少年令出胯下者”这是定语后置句。以为:以(之)为,任用他,让他担任。5 .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
15、中词语概括作答。韩信年轻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品行也较差,后来功成名就,被封王。当初那个曾经侮辱过他的人,反而激起他的斗志,促成他后来的功成名就,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他要感谢这个人。同时,韩信此时已经功成名就,回到家乡,给这位曾经的“屠中少年”封官,反而突显了自己气量恢弘,胸怀宽广。【文言文大意】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家里贫穷,又没有好的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他又不会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完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给韩信饭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的J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J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真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