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苏武传》第二课时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苏武传》第二课时 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苏武传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 .了解班固及汉书。2 .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内容。3 .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4 .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5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教学重点1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2 .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教学难点评价传主的人格、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分析探究。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旧知回顾二、课文研习(一)研习第一部分本段主要介绍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1 .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
2、什么?(用原文回答)明确:“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厚赂单于,答其善意。”2 .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明确: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二)研习28段这一部分重点记述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1 .匈奴派卫律和李陵招降苏武,招降情形和说辞有何不同?可
3、见他们是怎样的人?明确:卫律威逼利诱,软硬兼施(逼降、诱降),如:“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而李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降),先告知家人的不幸遭遇,再以切身体会诉说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安危不可知”。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区别,是因为卫律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而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2 .对于卫律和李陵的招降,苏武的回答在措
4、辞上为什么有不同?有何不同?(1)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更重要的是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主动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他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虽然也已投降,但是对汉朝还有感情,还有羞耻之心,苏武和他是亦敌亦友的关系。(2)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先自陈心志,晓以大义,后称李陵为“王
5、”,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小结: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3 .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明确:(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2)精神折磨。“轼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总之,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情况下企图以贫贱移其志(迫降)。4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1)匈
6、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所以要自杀避祸、避辱。在被卫律审讯时,他大义凛然,“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刀自刺,以死明志、为国雪耻。(2)匈奴在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的情况下,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求死而变成了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为尊严而生,为荣誉而生,为使命而生。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
7、与利益,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研习910段这一部分重点记述汉匈和亲,苏武白发归汉。1 .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靠的是什么?明确:靠的是忠诚、信念与意志,靠的是崇富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2 .课文最后一句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1)叹惋、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2)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荣归故里。三、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1 .文章如何从语言、行动、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8、?明确:出场人物的语言基本上做到了毕肖其人,而且随着环境、情势的不同,人物的口气也在发生变化,这特别表现在两次劝降的描写上。面对自己所憎恨的卫律的无耻劝降,苏武的回答义正词严,语气极为激昂,骂得可谓是酣畅淋漓!而面对老友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却变得诚恳委婉,柔中有刚,简短的言辞包含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致使李陵因自愧而泣下沾襟。这两段截然不同的回答,完全符合苏武和卫律、李陵二人的关系。同是劝降,卫律的语言粗俗而直露,李陵的劝降却是推心置腹,设身处地,娓娓动听。李陵劝降时层层进逼,从声名存没、家庭安危、人生苦乐到皇帝恩宠,一一加以否定,极具说服力,恰与卫律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
9、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2 .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1)张胜糊涂地帮助
10、了维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3 .文章如何从环境烘托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
11、并咽之,数日不死。”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盛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武既至海上,度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这些典型环境中,社会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而自然环境,充满着悲剧色彩,把苏武推到了极其恶劣的境地,在困苦中更显其坚强的性格和气节。四、总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班固的史笔,虽被范晔称之为“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得体,使读之者亶直(形容勤勉不倦)而不厌(后汉书班固传),但其大部分篇章,与司马迁充满激情的叙写比较起来,总显得有点“质木无文”,苏武传则较好地克服了文学性不强的弱点,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位忠君爱国之士的高大形象,而且也影响了其他文学形式,如戏剧、诗歌。苏武传的苏李诀别、鸿雁传书等情节,早已成为典故,被后来的文学作品反复引用,其影响之大、之广,在汉书中首屈一指。五、布置作业完成类文拓展阅读霍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