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855676 上传时间:2024-06-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文献综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文献综述摘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必须要 解决的难题,该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村 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农村社会养老俣险越来越受到理论界 和广大学术界的关注,笔者梳理后发现,目前已没有学者完 全反对社会养老保险,但由于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设立养 老保险制度的价值取向和对中国经济现实状况的不同的判 断,以致养老保险模式、筹资模式和基金管理方式等方面目 前学术界尚未给出定论。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 保险模式 筹资模式;基金管 理*、引言邓小平早就明确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 农村。中国稳

2、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 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2006年我国乡村人口为7. 3742亿,占城乡总人口数的 56. 1%。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是政府放在重中 之重的问题,农民问题应是其核心,而老年农民问题可以说 是农民问题的“硬核”,其能否解决及解决程度、速度如何, 涉及到几代人福利。探讨农村养老问题,对农村可持续发展 和社会稳定具有很强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理论工 作者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了探索:二、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关于农村养老保障模式今后的发展方向,学术界存在着 两种看法:第一种观点家庭养老作为中国

3、的优秀传统,应该继续保 持下去,但应该综合各种养老保障措施,使其共同发挥作用。姚远(1997 )认为我国“未富先老”的形势提出了继 续农村家庭养老的客观要求,但农村家庭养老能否继续维 持,关键在于能否保持或建立农村家庭养老所需的运行环 境。其中,老年人作为家庭养老的对象,子女作为家庭养老 的实行者,社会作为家庭养老的基础和保证是运行环境中最 重要的三个因素。张仕平( 1999 )在肯定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和主渠道 作用将长期存在的同时,指出家庭养老的传统内容会更新, 新型的家庭养老才是养老社会化之前农村最主要的养老方 式。内容更新表现在:经济支持会更多地甚至全部来源于家 庭之外;生活照料虽主要来

4、源于家庭,但可获社区家政服务 的支持;情感慰藉由单一的由子女提供转向在老年人与子 女、社区及同龄老年人的互动中实现。关于维持家庭养老的具体措施,陈彩霞(2000 )从经 济交换的角度,认为农村老年人应尽可能保证自己的经济独 立,以此作为换取子女生活照料和经济支持的手段,运用利 益机制诱导人们自觉养老。为此应明确老人对其所承包土地 的权利和利益主体地位,使子女在养老的前提下,才能得到 土地使用权的拥有和继承;政府也应采取减免老年人农业税 和各种提留的手段支持农村的家庭养老事业。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养老终究会取代家庭养老,这是社 会发展的方向。徐勤(1997 )从农村家庭养老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出发,

5、指出从长远的观点看,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她认为 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是养老制度的两个方面,一方的削弱应 以另一方的增强为前提,在家庭供养资源减少,供养力下降, 传统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挑战的形势下,只有发展社会养 老才是解决家庭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樊海林( 1997 )认为中国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终究要 被适应中国国情的农村社会养老模式所取代。他从农村社会 养老现实需求及供给条件出发指出,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进 步,养老方式必然将由家庭向社会过渡,其中农村工业化和 农业产业化是养老模式变迁的内生动力,政府则为强有力的 外生动力。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农民自身对保险的需求角度进行 分析:王国军(20

6、02 )认为在当前的中国农村,个人和家庭 的风险管理能力非常薄弱,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工业发展对农 业剩余的长期抽取,低下的收入、高昂的成本和过重的负担 使农民单个家庭对付风险的能力极低,家庭的储备非常有 限,在这样的条件下农民面临着十分严重的养老风险,出于 风险的规避,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与依赖在增大。乐 章(2004 )以全国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对保险参加意愿 与保险水平选择两个层面的考察发现,尽管家庭保障、土地 保障仍然是农民规避老年风险的主要方式,但他们对农村社 会养老保险的制度需求非常迫切,且其养老保险参与意向受 到个人、家庭、社区等多层面因素的影响。民政部的一项研 究成果则显示经济

7、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导致了农民对养老 保险制度需求的差异性;同时,由于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需 要农民一定量的个人缴费,这种制度需求又与个人的消费偏 好息息相关,消费观念的不同也导致了农民对养老制度需求 的个体差异。安增龙,罗剑朝(2004 )认为由于收入水平 的约束和家庭养老模式的广泛存在,很多农民对社会养老保 险的潜在需求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购买行为,因而农民对养 老保险的需求是存在,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烈。不论社会养老保险今后是否能完全取代家庭养老,养老 保险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三、社会养老保险的可行性政府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承担财政责任,学者达成一 致。陆解芬(2004 )认为

8、一项社会政策的执行,需要人力、 物力、财力等的支持,其中,财力支持是最重要的,政府不 可推卸其财政责任。李迎生(2005 )认为国家应兑现其对 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责任并推动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 资金,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殖;汪柱旺(2006 ) 从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根本需要来看,财政责任是政府在社 会保障中的第一责任,并指出国家的投入主要包括养老保险 的一部分运行成本和承担给付养老金的不足部分。但面对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负担起农村社会养老保 险现有水平甚至更高水平的责任的问题,则产生了不同的观 点。观点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件已具备。据尚长风(2001 )的推算,如果按照分批、分

9、期、逐 步推进的做法,只要以财政收入总额的1%左右就基本上能 够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对资金的需求。卢海元认为只要对现行 农村发展政策进行微调,政府就能既承担起建立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制度的财政责任,又收到增加农民收入、启动农村市 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等多重政策效果。基于改变目前占中 国人口 70%的农民基本没有老年社会保障的现状,申策和 John Williamson根据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提出了建立 一个覆盖全国农村的最低社会养老金制度的构想。该构想不 要求受益人付费,开始时养老金额要低,并考虑到地区之间 收入水平的差别。这一构想的实施将加快农村脱贫的进程, 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

10、距,有利于新农村 建设,并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观点二: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件尚不具备。马利敏(1999 )从世界经验着手,认为目前我国政府 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在实际操作上都不可能为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制度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以吸引绝大多数农民参加 该计划。梁鸿(1999 )在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约束因素进行 分析后指出,由于中国政府财力有限,而城市又处于经济改 革的中心,根据“发展优先和效率优先”的发展战略,必定 在资金的竞争性使用中具有优势,因此现阶段中国尚无能力 建立真正的全国范围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只能以局部地 区的社区保障作为替代。杨翠迎(1997 )、张晖(1997 )等人分析了我

11、国农 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可行性,认为目前建立全国范围的农 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不可行的,只有东部和中部一些省份才具 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条件,并认为如果经济确如所预测的以年 平均9%的速度增长,全国性的、真正的农民年金保险制度 要到1520年以后才能顺利地建立起来。不难发现,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支持我国 己具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四、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第一个观点:分类分层。郑功成认为,一个较为合理的 政策取向是对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问题进行分类处置,优先 考虑已经非农化、城市化的农村户口劳动者,优先考虑响应 国家号召的农村计划生育夫妇,优先在发达地区推进农村社 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和

12、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及其他经济条 件好的地区可以先行一步)。还有人认为中国应该改变目前 农村既定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 区,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实施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接近的制度形式;在农村中等收入地区,农民的个人账户养 老金可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养老金产品来实现。总而言之,在 一种渐进的动态整合中,逐步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 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统一(陈志国,2005 ) o第二个观点:“三结合保障”。杨翠迎(2005 )认为, 面对庞大的农村人口群,单纯地靠哪一种养老方式都难以担 此重任。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需要发挥家庭养 老、社会养老保险、社区养

13、老三种主流保障方式的合力作用, 方能解决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需要。中国农村养老保障 的出路在于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建立不同的养老保障 模式,而且重点在于解决养老资金来源的问题。从长远来看,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袁春瑛(2002 ) 认为,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下,多管齐下,提高土地的 保障能力,使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得以发挥,并在此基 础上立足各地实际,分类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三者结合起来,是今后相 当长的时间内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一种理性选择。第三个观点:创新制度。卢海元指出,

14、“实物换保障” 是根据不同的对象,以特定方式将其拥有的农产品、土地和 股权等实物转换为保险费,分别设计现实可行的社会养老保 险制度方案。年轻农民实行“产品换保障”;老年农民和被 征地农民实行“土地换保障”;进城农民工实行“产品换保 障” + “土地换保障”的“双轨制”;乡镇企业职工实行 “股权换保障” + “产品换保障” + “土地换保障”(卢 海元2003b ) O闫艾茹(2003 )和孙洁(2004 )认为, 根据中国国情,政府目前不可能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提供巨 额的财政补贴。建立个人账户储备积累、缴费确定型的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 国情和农村实际做出的

15、现实选择,也符合国际养老保险的发 展方向。五、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比较养老保险有两种基本的筹资模式,即现收现付制和基金 制(funding scheme ) o现收现付制是通过征收收入税的 方式为养老金进行融资,并以在职工人的缴费支付当前退休 工人的养老金,因而具有较强的代内与代际间的收入再分配 功能。基金制是职工在工作期间缴费,建立一个专门的延期 支付的养老基金,从退休时开始支付,直至其生命周期终结, 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较强的储蓄与经济增长功能(何樟 勇、袁志刚,2004a ) o(一)、两种模式的运行机制。关于两种筹资模式的运 行机制的研究,经济学界大都借助于萨缪尔逊引进的迭代模 型

16、来分析和论证。Samuelson ( 1958 )在一定的假定前 提下,指出在一个纯储蓄即不存在生产和投资并通过现收现 付的代际转移维持养老保险的社会里,养老储蓄的利率等于 人口增长率;此后Aaron ( 1996 )在迭代模型中引进生 产和投资,得出养老金的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人口的增长 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袁志刚利用两期迭代模型支持了 艾伦的结论,另外指出在完全积累制下,养老金的增长取决 于金融市场的资本报酬率即市场利率,而索洛增长模型推导 出的经济增长的黄金定律表明,当一个经济的资本增长率等 于人口增长率加上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时,经济处于最优增 长的路径,与此相应的利率即为长期动态的最优利率,因而 完全积累制下的养老金增长也取决于人口的增长率和劳动 生产率的增长率。(二)、两种筹资模式的比较。学术界对这两种筹资模 式的优劣各执一词,本文将从应对人口变化冲击的能力,对 储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 综述: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