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预防知识—保安勤务区域犯罪预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预防知识—保安勤务区域犯罪预防.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犯罪预防知识一保安勤务区域犯罪预防一、城市犯罪预防犯罪问题与城市化具有紧密的关系。犯罪问题大量、集中地发生在城市特别是城市化过程中,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较严重的后果,其原因与城市的功能和构成有关,与城市化的结果及城市的管理有关。1 .动员和组织社会公众参与犯罪预防有效动员和组织的前提是公民意识的提高和完善。公民意识如何提高和完善,是城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提高和完善公民意识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城市管理者要让公民参与城市管理,让公民切实地感受到城市的管理离不开他们,城市的管理与他们的利益休戚相关。公民意识是在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实现中得以提高和完善的。2 .确立政府有关部门犯罪预防的职能犯罪预防不仅是
2、公安一个部门的职责,城管、民政、卫生、文化等部门都有相应的职责。实践证明,一些地区治安问题突出、公众安全感不断下降,原因不在于这一地区违法犯罪人员作案手段高明,而在于这一地区“乱作为”和“不作为”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3 .改革犯罪预防专门组织防范的勤务模式不能指望城市的发展适应防范组织的勤务模式,当城市发展和城市治安问题出现新的情况,防范组织的勤务模式应当以变治变。下面这些情况是显而易见的城市发展状况或一定意义上的“城市病”:人口向邻近郊区或城乡接合部转移,市中心空心化;人户分离情况愈加突出;网络正在主导人们的生活;地铁成为市民乘坐的主流交通工具;城市马路更加宽阔;传统住宅不断消失,市民不断
3、搬入不相往来的高楼或别墅;管理不严或无专人看守的公共空间或建造中的建筑物随处可见;城市绿地猛增;各种夜店遍布城区。4 .构筑犯罪预防的物理环境与设施罪案发生于城市环境,防控人员和防控设施应在这些环境里发挥作用。如果将城市环境看作是犯罪和犯罪防控博弈的场所,那么可以看到,城市环境的防控设计迄今尚无标准,街区弯角过多、光线暗淡、视角狭窄等均属于防控不利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考虑利用现有的防控措施作用于现有环境:围墙、栅栏、门窗、道钉等障碍物均能阻隔出一定的空间,以规避犯罪危害;巡逻守护、监控设施等可在一定的空间内,威慑违法犯罪人员;标牌、广播等警示公民如何规避犯罪危害,等等。总之,城市环境在进
4、行舒适性和便利性设计的同时,也应考虑安全性。5 .重兵把守“城市软肋”区域与“城市病”呈现的防范薄弱环节相比,“城市软肋”可能更具有令人担忧之处。狭小的空间与巨量的人流、物流构成了城市独有的环境特点,是恐怖分子作案的理想目标,而影剧院、大型购物店、步行街、公共汽车、地铁、加油站等更是城市犯罪防范的“软肋”。这些构成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生活重要部分的环境和设施,其空间开放、人流拥挤且防范措施难以严格,成了城市软肋。二、农村犯罪预防与城市相比,农村犯罪预防之路更为漫长和艰难,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的基础设施过于薄弱,交通、通信、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建设均不如城市,大部分贫困人口也在农村。农村大量的人才和青
5、壮年人口不断地流入城市,使得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犯罪预防组织不健全,防范力量十分不足,传统的防范模式处于消解之中,新的防范模式尚未完善。1 .完善“邻里相望、家户联防”模式农村居住分散,独门独院居多,盗窃犯罪居高不下。千百年来,几经演变,农村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防范模式,这种基于乡规民约之上的“邻里守望、家户联防防范模式的本质,在于通过广泛而紧密的公共活动,形成对犯罪活动的牵制和压迫。既然农村的社会和地理环境特点未发生质的变化,“邻里相望、家户联防就是当前需要传承和完善的农村犯罪预防模式。至少在目前.,在农村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推行城市式的封闭小区管理模式和技术防范,条件
6、尚未成熟。2 .加强集镇文化消费场所的管理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农村青壮年纷纷离开家乡流入大城市打工谋生;另一方面,农村一些游手好闲的青年和留守少年长期脱离父母生活,与祖父辈老人难以沟通,加之农村文化生活较为贫乏,集镇的个体网吧、影视厅及草台班子低俗表演,腐蚀了这些青少年的灵魂,刺激了他们的犯罪欲望。因此,农村地方政府应该加强集镇文化消费场所的管理,净化犯罪滋生的场所。三、单位犯罪预防单位内部治安防范问题的产生主要与单位的管理相关,因此,犯罪预防应从加强单位内部犯罪预防管理制度和队伍组织建设着手。1 .完善犯罪预防管理体制和机制第一,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突出体现内部人员的人身安全,单位不得以经
7、济效益、财产安全或者其他任何借口忽视人身安全。第二,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内部犯罪预防工作负责,公安机关负责指导、监督以及罪案的侦破。第三,始终将重点单位和重点部位的安全保卫置于重要地位。第四,以保障单位安全为目的,避免和降低各类犯罪、事故灾害给单位带来的影响和损害。2 .明确犯罪预防工作要求首先是有适应单位具体情况的内部治安保卫制度、措施和必要的治安防范设施。内部治安保卫制度和措施不但要建立,而且要健全。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治安防范设施一类的“硬件”建设,特别是对重要部位应当按照标准设置必要的技防设施。其次是单位范围内的治安保卫情况有人检查,重要部位得到重点保护。治安保卫情况的检查和重点部位
8、的重点保护,都要有专人负责,并形成责任制。最后是单位范围内的治安隐患和问题及时得到处理,发生治安案件、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及时得到处置。治安隐患的排查和治安问题的发现或发生,都要得到及时处理;发生违法犯罪案件时,公安机关应及时进行查处,单位则有责任保护现场、协助控制现行违法犯罪嫌疑人、救助伤者等。3 .健全犯罪预防工作制度(1)门卫、值班、巡逻制度。这些制度是发现和查获违规出入的人员、物品和车辆,确保单位正常秩序的基本制度,其共同特点是需要配置专门人员进行值守和巡逻。(2)工作、生产、经营、教学、科研等场所的安全管理制度。这些场所是单位最主要的场所,保证了这些场所的安全,也就保证了单位的正常运转
9、。对于制度的具体内容,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加以制定。(3)现金、票据、印鉴、有价证券等重要物品使用、保管、储存、运输的安全管理制度。重要物品安全管理制度是单位内部财物管理的重要部分,也是单位内部犯罪预防工作的重点。单位除了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规定之外,还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4)单位内部的消防、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消防、交通安全特别是消防安全涉及单位的各个部门、各个部位、各个场所以及每个职工,因此,制度的制定必须做到全覆盖。(5)安全防范教育培训制度。培训对象应包括单位内部全体人员,对保安员等更要加大培训力度,将培训是否合格作为上岗值勤的重要条件。
10、(6)发生治安案件、涉嫌刑事犯罪案件的报告制度。所有员工在单位内部发现涉及治安案件、涉嫌刑事犯罪案件,都应当向单位保卫部门或公安机关报告;单位保卫部门向公安机关报告并配合公安机关进行处置。(7)治安保卫工作检查、考核及奖惩制度。制度的主要精神是,单位负责人负责对保卫部门的检查、考核及奖惩,保卫部门负责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检查、考核和奖惩。(8)存放有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传染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和传染性菌种、毒种以及武器弹药的单位,还应当有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这些单位基本上都属于重点单位,国家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制度,但这些单位自身也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9)其他有关的治安保卫制度
11、。除了上述制度之外,单位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其他有关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如单位外来人员管理制度、公共场所管理制度等。4 .强化治安保卫机构及其人员的职责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机构及其人员的职责主要包括:开展犯罪预防宣传教育,落实本单位的内部治安保卫制度和治安防范措施;根据需要,检查进入本单位人员的证件,登记出入的物品和车辆;在单位范围内进行治安防范巡逻和检查,建立巡逻、检查和治安隐患整改记录;维护单位内部的治安秩序,制止发生在本单位的违法行为,对难以制止的违法行为以及发生的治安案件、涉嫌刑事犯罪案件应当立即报警,并采取措施保护现场,配合公安机关的侦查、处置工作;督促落实单位内部治安防范设
12、施的建设和维护。5 .落实确保重点的管理原则摒弃简单地以企业规模大小、级别高低来作为确定和划分重点的标准,换之以对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影响程度来作为划分重点的唯一标准。由于影响程度不是静态的,因此,重点的划入和划出并非一成不变。四、公共场所犯罪预防公共场所是指社会公众共同使用或者享用的具有一定社会功能的场所。1公共场所的特点(1)高度的集散性。公共场所高度的集散性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人员和财物在有限的空间里的集中和发散,即高度的集中性和快速的流动性。这一特点使公共场所的秩序化难度加大,却使犯罪分子侵害侵占人们财物的得逞率较高。(2)人员的异质性。在公共场所活动的人员结构比较复杂。人们
13、在一个有限的活动空间和相近的活动内容中,良莠共存,彼此陌生。其间难免发生摩擦,甚至冲突,以致酿成犯罪案件;少数品质低下者脱离规整的团体约束,单独在公共场所活动,容易触景生恶而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相当部分的具有前科劣迹的人员因此特点而更是喜好在公共场所进行犯罪活动。(3)痕迹的易灭性。公共场所痕迹的易灭性是指在公共场所发生的犯罪行为的痕迹容易变动、失灭。公共场所的人员和财物流动速度较快,发散范围较广。一旦发生罪案,因为其间人员更替、物品移动、背景变化的频率较高,公安机关提取作案痕迹和寻访知情人员一般较为困难,所以破案难度高。2.公共场所犯罪预防的方法(1)发布警示性广播和标牌,提醒公众保管好财物,
14、防止盗窃、诈骗等侵财类犯罪。(2)组织守望、巡逻,观察、查问、识别可疑人,形成犯罪预防的震慑力。(3)建立快速反应力量与机制,及时阻遏聚众型暴力性犯罪行为。(4)安装安全检查、视频监控等技防设备设施,严查危险物品,摄录犯罪嫌疑人及其行为影像。五、居民住宅区的犯罪预防居民住宅区应重点围绕人防与物防结合的要求,从两个方面开展犯罪预防工作。一是强化居民的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强化居民住宅区的物业保安管理;二是设施保障,提高犯罪的作案难度和作案成本,以达到阻遏犯罪的目的。具体做法有:一是加强对居民的安全防范教育,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二是倡导邻里和睦、邻里互助和邻里守望的良好风尚;三是加强居民住宅区物业管理,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设置门岗,组织巡查;四是加固物防设施,住宅设计和建造必须符合国家关于城市居民住宅防范的要求,具备防撬、防踹、防攀缘、防跨越、防爬人等安全防范功能,改善照明,建造有专人看管的停车库(场),有条件的可安装楼宇对讲系统、区域报警系统等技防装置;五是加强实有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