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生平个人简历.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86734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之涣生平个人简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王之涣生平个人简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王之涣生平个人简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王之涣生平个人简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王之涣生平个人简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之涣生平个人简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之涣生平个人简历.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王之涣生平个人简历王之涣(公元688年一公元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人物简介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登鹳雀楼脍炙人口而称著。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

2、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4。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今仅存六首,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5。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J人物生平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王之涣墓志铭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

3、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他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于是,王之涣拂衣去官

4、,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中。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 15年闲散自

5、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官风以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阳。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诸多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经历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岁,正是妙龄女子。县令的千金,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

6、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15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旗亭宴饮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卷二(见说郛一百卷卷二十五)载:“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是,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赏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

7、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乃曰寒雨连江夜入吴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开箧泪沾衣,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俚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论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直.上白云间之涣即揶揄二

8、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身日: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日: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参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及唐才子传、唐诗纪事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靳能所作王之涣墓志铭跋这中均有关于诗人的描写。诗名因史料关系,后世对王之涣身世所知甚少,但他作为一个名诗人,却几乎尽人皆知。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历代被人们广为传诵,被章太炎先生称为“绝句之最”。登鹤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为千古名句。王之涣的诗流传下来的甚少,今可见者只有

9、六首,而此六首,足使王之涣诗名与宇宙共存。王之涣诗名,不但后世万分景仰,即他在世时,便已声震海内。他常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畅当等名诗人交游,所作之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便可说明当时人们对王之涣诗名的崇拜。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来旗亭小饮,正好有10多个梨园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来此会宴,他们三人便在旁边一面烤火一面观看。王昌龄提议说,我们各擅诗名,究竟谁胜于谁,今天我们可看她们所唱谁的诗多,谁便为优者。第一个歌妓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

10、汨沾臆,高适也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得一道。王之涣说,这几位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应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谁的诗。若唱的不是我诗,刚终身不敢与你们二位争衡了。待那名妓唱时,果然为王之涣之诗,三人不觉开心笑起来。诸伶因他们大笑而见问,知是王之涣等,非常高兴,即拜请他们人席。旗亭画壁,遂成典故。元人还编成杂剧上演。从此可见当时王之涣诗名之盛。作品一览王之涣,并州人,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时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髯

11、,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凉州词(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羌笛何须怨杨柳,凉州词(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汉家天子今神武,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莫听声声催去棹,九日送别蓟庭萧瑟故人稀,今日暂同芳菊酒,一片孤城万仞山春风不度玉门关杀马登坛祭几何不肯和亲归去来吠入漳河一道流桃溪浅处不胜舟何处登高且送归明朝应作断蓬飞历史评价沈括日:“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

12、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J现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我国唐代著名的“四大边塞诗人”。墓地从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获悉,近日,该馆先后征集到王之涣的堂弟王之咸及王之咸第五子王维的墓志,据该馆有关负责人称,截至目前,洛阳曾经出土过王德表及其夫人、王洛客、王之咸、王维、王之涣等王氏家族的九方墓志,足以说明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家族的墓地就在洛阳。王之咸的墓志记载,他的祖父名叫王德表,曾做过瀛州文安县令;父亲名叫王景,曾做过登州和莱州刺史等官职;王之咸曾做过长安县尉等职,后因故被贬为淄川郡司土。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四月十二日,五十七岁的王之咸因病死于淄川官舍。天宝十二年十月十

13、七日,他和夫人李氏被合葬于洛阳北邙山。王绡墓志记载,王维一生曾做过十个官职,最后被授予左赞善大夫之职。公元七九三年,王维死于京城长安。王维的二哥当时在江南任御史中丞,听到消息后,让儿子赶到长安,护送王维灵柩回洛阳,并于第二年四月七日葬于北邙山祖萤。据千唐志斋博物馆研究员赵跟喜介绍,志文记载,王之涣家族原籍山西太原,死后最早葬在洛阳的为王之涣的祖父王德表。王德表晚年住在洛阳,共有五个儿子,其中一子名字不详,另外四子分别叫王昱、王洛客、王景和王昌,死后也都葬在洛阳。王之涣为王昱的儿子。目前,干唐志斋博物馆共收藏有王氏家族七方墓志,王洛客的墓志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王之涣的墓志出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14、,现藏南京博物院。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相传当年时常有鹳鹊(颔,鹤一类水鸟)栖于其上,所以得名。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年一公元580年),废毁于元初。可惜鹳鹊楼到宋以后被水淹没,后水退却。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区位优势,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J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沈括梦溪笔谈给了鹳鹊楼八个字:前瞻中条,下瞰大河J千余年间,它对于

15、激励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产生了深远影响。21世纪初,中国人重建鹳鹊楼。有关方面报道,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1997年12月,鹳鹊楼复建工程破土动工,重新修建的鹳鹊楼为钢筋混凝土减力墙框架结构,设计高度为73.9米,总投资为5500万元,截至2001年,主体工程已完成封顶,预计2002年底,这座九层高楼将在永济市黄河岸边落成。鹳雀楼与同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的人文风景胜地的普救寺相隔不远,这两大著名人文景观成为当地的旅游支柱。楼在古代作为一种名胜,诗人多有登临赋诗的雅兴。鹳雀楼在唐代别具风格,诗人多来访胜,留下不少名作。除王之涣外,畅当、耿漳、马戴、司马札、李益、张乔、吴融等七位唐朝诗人也曾登楼赋诗。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畅当这首诗前两句用鹳雀楼的高来寄托诗人清高俊逸的情怀,后两句写四周景象抒发奔放的激情。宋朝人对这首五言绝句评价很高,认为可以和王之涣同题名作相提并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