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尿常规、血电解质、血生化、甲胎蛋白、血小板减少等检验指标结果变化要点及处理措施.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868619 上传时间:2024-07-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常规、尿常规、血电解质、血生化、甲胎蛋白、血小板减少等检验指标结果变化要点及处理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血常规、尿常规、血电解质、血生化、甲胎蛋白、血小板减少等检验指标结果变化要点及处理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血常规、尿常规、血电解质、血生化、甲胎蛋白、血小板减少等检验指标结果变化要点及处理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血常规、尿常规、血电解质、血生化、甲胎蛋白、血小板减少等检验指标结果变化要点及处理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血常规、尿常规、血电解质、血生化、甲胎蛋白、血小板减少等检验指标结果变化要点及处理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常规、尿常规、血电解质、血生化、甲胎蛋白、血小板减少等检验指标结果变化要点及处理措施.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血常规、尿常规、血电解质、血生化、甲胎蛋白、血小板减少等检验指标结果变化要点及处理措施血常规白细胞新生儿白细胞正常值(1520)X109/1,以后逐渐下降,到6个月至2岁期间,白细胞正常值(1112)1091,以后再逐渐降至成人白细胞水平,即(3.59.5)1091o在此之前,白细胞箭头都是向上的,不能认为是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第1次交叉(生后46天)后的婴儿期,淋巴细胞在60%左右,中性粒细胞在30%左右,这时淋巴细胞箭头都是向上的,中性粒细胞箭头都是向下的,并不提示病毒感染。到46岁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第2次交叉,约各占50%,6岁以后中性粒细胞才逐渐升高达到成人水平,约65

2、%左右。血小板儿童血小板基本与成人一样(150-350)X1091o但是平时我们看化验单时,儿童的血小板常常是升高的,箭头向上,可达650109/1,运动后、饱餐后、发热感染、急性炎症等,都会使血小板升高,只要少于1000109/1,一般不必处理。如果大于1000X109/1,是血小板增多症,需要进一步查原因并做相应处理。尿常规尿潜血常常见到的是尿潜血(-)或尿蛋白(+-),而尿红细胞或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剧烈运动、久站时,尿中可出现暂时性微量红细胞3,尿中某些来自于食物的不耐热酶的过氧化物酶样作用、大量维生素C、剧烈运动产生肌红蛋白尿等,可出现尿潜血阳性而红细胞正常1o尿潜血(+-)可以随

3、访观察,必要时进一步检查。尿蛋白剧烈运动、发热、精神紧张、低温,都可以出现一过性功能性蛋白尿,一般尿蛋白定性不超过(+),定量不超过0.5g/24小时。尿酮体常常见到尿糖阴性而尿酮体阳性(+)至(+),在非糖尿病儿童,饥饿、发热消耗、严重腹泻、呕吐、剧烈运动,均可导致脂肪分解增加,发生酮症而出现尿酮体,并非就是酮症酸中毒2,可以随访观察。血电解质新生儿生后1周内,血钾、磷、氯偏高,血钠、钙、碳酸氢盐偏低。成年人血磷0.97161mmo11,儿童1.29194mmo1/1o血生化转氨酶新生儿转氨酶偏高,生后10天内,谷丙转氨酶67U/1,谷草转氨酶45U/1都是正常的。碱性磷酸酶小儿的碱性磷酸酶

4、(A1P)正常值高于成人,成人为2090金氏单位/1,新生儿为35100,1个月至1岁为70250,13岁为70210,310岁为70-180,10-16岁为100280金氏单位1,18岁后正常值与成人相同。应用磷酸对硝基苯酚法检测,A1P正常值上限在112岁500U/1,1215岁750U/1是正常的,而成人为40150U/1。在生长加速、婴幼儿时期高磷血症、急性疾病、应用某些药物等,均可导致A1P升高。因此不能单凭血清A1P升高就诊断佝偻病。诊断佝偻病可测定骨碱性磷酸酶(BA1P),250U/1为升高,比A1P更有特异性。蛋白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在新生儿和婴幼儿期偏低,新生儿期总蛋白为46

5、70g1,7个月至2岁为5175g1,3岁以后6276g1,成人6080g1o血清白蛋白,新生儿期为2844g1,114岁3854g1,成人4055g1,60岁以后又降低,为3448g/17。甲胎蛋白成人甲胎蛋白(AFP)正常值20g1o新生儿期AFP正常值是1000-3500g/1(放免法),如3500g1才为异常,常规实验室测定最高限为1000g/1,因此新生儿检查AFP并无意义。小儿3个月的AFP同成人AFP正常值。如2个月后AFP持续升高则有病理意义。白细胞和粒细胞减少临床上常见的白细胞和粒细胞减少多为暂时性的,常由病毒感染或药物引起。在上呼吸道等病毒感染引起者,常于起病24-48小时

6、内粒细胞减少,持续3-5天,多为自限性,一般不服用升白药物也能自行恢Mo由药物引起者,粒细胞减少可持续数天至数周,停药后可完全恢复正常。如果随访复查,粒细胞持续减少,应寻找原因并且做进一步检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感染等原因可使粒细胞易于附着在小血管壁上,使边缘池中的粒细胞增多,造成血液循环(循环池)中粒细胞减少,这称为假性粒细胞减少症。相反,运动或使用肾上腺素,也可使粒细胞自边缘池进入循环池,使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临床上常见的是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多为轻度至中度减少,常由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水痘、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或因接种疫苗,如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等引起;或因药物应用,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引起。怀疑感染所致者,原发病治愈后血小板可恢复;怀疑药物所致者,停药后2周血小板可恢复正常。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应先排除这些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另外,有一种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也应该引起注意,抽血检测血小板的试管,应用肝素或枸椽酸钠抗凝管,不能用EDTA抗凝管。EDTA可导致血小板聚集成团,造成血小板计数减少,为ETD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另外,在室内温度较低时,抽血后放置时间长,也可导致血小板聚集成团,造成血小板计数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