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方式变迁与乡村内生秩序建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水方式变迁与乡村内生秩序建构.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用水方3段迁与乡村内生秩序圜摘要:水是传统村落发展的命脉。用水方式与村民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它折射出乡村秩序建构的方式,反映了民众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与思考。眉山市仁寿县镇龙村经历了从“一湾一井到一户一井”再到“自来水入户”三种用水方式的变迁,当地社会结构变化是引发其用水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同阶段用水方式的形成反映了不同阶段村落传统文化的特征,同时也折射出村落内生秩序的变化趋势。现阶段,“自来水入户”的用水方式使得镇龙村传统文化对村落内生秩序构建所起的作用式微。重建乡村传统文化,激发村民“共体”观念,可以有效促进乡村内生秩序聚合,进而稳固乡村振兴的根基。关键词:用水方式;乡村社会结构;乡村内生
2、秩序水一直是农作物收成丰歉的主宰,水量充足,湿度合宜,农家自然就会丰收,就有足够的粮食,社会秩序也就越于安定。用水方式与水同时出现,用水方式的文化观念延伸到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许多方面,对村落建设、村民生活交往产生重要作用I1-民俗是民俗化的生活文化1,当下,高丙中2、刘铁梁网、户晓辉4、刘晓春5等民俗学者纷纷将目光转向日常生活研究,呼吁面向当下朝向日常的学术范式,纷纷转向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领域的研究。”因为当前学界对农村用水方式变迁的研究甚少,所以笔者运用田野调查法,参与观察镇龙村生活,采集大量村民口述材料,从多学科角度呈现该村社会结构变化下的用水方式交迂,阐奔其对乡村生活的影响,并针对
3、当前用水方式下的村落内生秩序离散问题,思考重构村落内生秩序的新方法,以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实践路径。一、村庄生活的重要折射一眉山市仁寿县镇龙村的用水方式镇龙村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钟祥镇南端,跑离钟祥场镇有3.5公里。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共有923户、3296人,幅员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51.95亩,人均耕地面积稀少。2010年整改土地685亩,修建U型槽(农村水利工程)7.8公里、观光旅游便民道2.8公里,修大水池12个、小水池34个、大小水窖115个,硬化道路全部到社,通户率达85%以上。村民多以进城务工为生。该村经济条件总体较好,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良好,但自古以来降水量较少。仁寿
4、县志记载:境内自然条件较差,十年九旱,生产以农业为主。清末及民国时期,沿袭旧制,自然经济处于支配地位,农民终岁劳作仍不免遭受饥寒之苦1973年3至6月,全县大旱,溪水断流,人畜饮水困难1980年5月,连续40多天未下透雨。7此后,该村降水缺乏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这也就使得该村村民对蓄水工程十分看重。用水方式决定了村落布局。改革开放之前,“一湾一井的用水方式在镇龙村存在了数百年。一个氏族一口水井,村民绕井而居,形成了以水井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团状聚居。之后,到了一户一井”时期,家家户户打了水井,用水方式更加便捷,便逐渐向家族外扩散,但总体呈以水井为中心的点状聚居。“自来水入户之后,由于自来水
5、的安装价格高昂,且需要靠近公路才能安装,所以镇龙村村落布局又呈现出向公路靠拢的线状聚居。用水方式反映了经济生活。在只有井这1种用水来源的时期,井同时兼有饮用及灌溉之用,稹龙村村民用井水饲养牲畜、灌溉作物,再用收获的作物和牲畜进行经济交换以获解收入。在这种用水方式下,村民长期囿于土地,务农是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新增自来水之后,村民经济收入逐渐转向多方粢道,外出务工成了主要的经济来源。用水方式加强了社会交往。一湾一井”时期,齐力凿井、洗衣话家常、天干借水和夜来乘凉等梆为村民提供了可以交往的公共空间和事件,水井成为各姓村民联络感情的媒介。一户一井”时期,用水方式逐渐家庭化,家庭内成员与外部村落成员交往
6、的亲密度与交往频率降低。但与此同时,这种群体分割式的用水方式使得部分村民可以跨越家庭单位,以个人身份进入更多不同性质群体单位,村民交往的社会人群更多,社会关系网络逐渐复杂。自来水的入户使得以水井为核心的一些社会交往方式受到根本性冲击,进一步强化了一户一井”时期的社会交往特征。用水方式折射了信仰生活。“一湾一井”的用水方式使得宗族观念深入人心,村民延续农耕文明时期的传统,祭祖、求神、崇尚万物有灵”,村民的信仰生活十分丰富。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用水方式时,宗族的约束力松解,同时因外耒科学观念的渗透,村民更加关注现实。新一代年轻人更是随着自来水的入户,彻底将自己从家族之中抽离出来,成为比家庭更小的个体
7、单位,传统信仰分期离析。以小鹿大,镇龙村用水方式折射出村庄生活的各个方面。用水方式由传坑转向现代化,镇龙村的村庄生活同样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二、村落社会结构变化与用水方式变迁镇龙村的用水方式经历了从“一湾一井0到一户一井再到自来水入户”的变迁过程。作为村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缜龙村不同时期的用水方式反映了该村在其不同发展阶段共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以为常的文化规范。8张红霞遹过对农村生活方式变迁的多维因素分析,提出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是引起乡村生活方式变化的重要因素9,生活方式就包括用水方式。经济的、观念的因素是社会结构的组成因素。口0)因此,可以说村落社畲结构的变化是影响用水方式变迁的关键性
8、因素。一以宗族为中心的乡村社会结构一一湾一井”镇龙村第一口井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村里老人说以前是没有井的,是经熟人介绍后请彝族同胞来打的井。与别的村落空间布局不同,镇龙村除了具有以大宗族为中心、小宗族为图层和以家族祠堂为本位的聚居特点外,还明显呈现出绕井而居的特征。井水供人饮用与灌溉,开掘位置一般处于宗族中心。每个宗族一口水井,水井以姓氏命名,如:杨家井、张家井等。以宗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一湾一井的用水方式。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传统的乡土文化与伦理规范在乡村文化中占据了上风。当遇到天灾人祸时,传统的、历史的方法就足以让他们应对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115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该村某年曾闹过
9、干旱,张氏一房便想出小孩抬黄狗求雨的仪式,让四个小孩头插狗尾巴草,抬着黄狗绕井求雨。还有更大范围的求雨仪式,那需要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主持人必须是德高望重的老人,祭拜当天需净身沐浴,不能进一米一栗,戴礼帽、穿长袍褂,与全村人一起来到镇龙庙烧香念经。午时三刻,一声起二四五个青壮年将庙内“天地神”(因时间太久远,当地老人也说不清楚到底是掌管什么的神,只依稀记得名字)的神像请-下来。请出庙门之前,需绕井三圈,进而游村,村民将庙边镇龙井里打出来的水浇到神像身上。游行完毕,最终回到馍龙庙,还需绕井三圈,种像才能归位。天阴降雨后,村民们还要再去祭祀菩萨、神井,表示谈意。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
10、结构是一种所谓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J12即使跨宗簇,当时的社会结构还是以宗族为中心,并且这种结构持续影响着“一湾一井1的用水方式。土地改革后,村民为解决耕畜、农具、人力不足的问题,开始组织临时性、季节性或常年性互助组。1958年开始,全村分成9个生产队,搞大兵团作战,第一次将绝大部分农民组织在跨宗族的集体组织中13。1964年,镇龙村开展“农业学大寨”,所有的集体生产劳动都按工分记。“天干,那时候集体做活路(干活),那些男同志都到周家坝去挑水、踩水、斗车,许家沟那边河边上斗车(踩水车),踩来翻到我们这儿还有啥子哦。周家坝去挑水,挑来浇红苕种,半天挑两挑。再不得行,就挑井里
11、的水,经常是这样访谈时间:2023年5月11日;访谈地点:李某家中;访谈对象:镇龙村村民李某,76岁;访谈人:杨嘉欣。)杨姓宗族的一口水井被征用,作为磨耕磨面的水源。沿井而生的一块晒坝也就成为了当时张贴劳动标语和开展宣传教育的场所,所在生产队的村民多聚于此。平日,妇女们会到井边洗衣服,洗衣服期间拉家常,自然形成了人际交往。别的房族没水喝,也会选择到生产队内其他房族的水井挑水喝,两姓村民借机攀谈,拉近感情。甚至村中有些青年男女因生产劳动自由恋爱结为夫妻。家庭联产承包制施行后,慎龙村由原来的生产队制转为小组制。尽管此时土地包产到户,看似具备了用水方式变革的制度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土地税、生育
12、自由等)导致当地人地矛盾异常突出,使得用水方式变革的经济条件得不到满足,此时的用水方式仍然是一湾一井工以镇龙村一组为例,当时全组100多亩的耕地,人均只有水田3分、土地4分的份额。杨氏家族的一支旁支,上至祖爷、下至曾孙辈,一共十几口人,一直未能分家,这是当时铁龙村的普遍现象。区别于集体劳动时期,这个时期的水井不再用于生产队集体生产劳动使用,只用于本房族使用。人们仍在井边洗衣服、休闲,但因为集体劳动已经转为个体劳动,所以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本家族内的人在使用井水。除非天干或本家族的人邀请,否则别的姓氏的村民是不会来的。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结构还未出现裂变,一户一井”的用水方式尚未萌芽。村民被网络在宗
13、族系统之中,人人之间相互熟知、彼此相知,依靠祖先和神灵崇拜的信仰和感情机制维系和整合村落秩序。即使后来镇龙村的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传统的乡土文化仍然发挥着作用,村民在“一湾一井”中传递情感体脸,强化村落记忆,同时也增强集体认同感,村落内生秩序十分稳定。(二)以家庭为中心的乡村社会结构一一户一井”随着新的制度基础和经济基础的出现,镇龙村转变为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结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政府废除土地税费,人地矛盾略有松缓,村民开始重视经济生产。为了占有更多的物质生产资料,全村纷纷分家立户:此时,一个家族使用一口水井显然不能满足村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产需要,于是村民将小家庭从大家庭中独立出来一港一
14、井”变成了一户一井追溯筑龙村为何会变成一户一井”的原因,村民们或是认为以前降雨比现在多,水质无污染,无需再打别的井;或是认为以前的人勤快,现在的人懒;或是认为大家都有钱了,都希望能够有一个属于自己小家庭的水井。镇龙村六组最先开始一户一井,稍后这种模式扩展到全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该村一度出现打工潮以家族为中心的传统宗族观念受到冲击,以家庭为单位的村民们不再局限于本家族甚至本村的交往,社会关系网络复杂化,地缘关系拓展出业缘关系,传统用水方式的地位有所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宗族内的人不尽相识。“打水的时候哇,洗衣裳的时候,肯定喊跟屋(自己的家挨得近的人哇,那隔得远的,大家都不怎么晓得,有些人看都没看到
15、过。-(访谈时间:2023年5月15日;访谈地点:蒋某家中;访谈对象:镇龙村村民蒋某,78岁;访谈人:杨嘉欣。)以前打水井帝要全宗族的人一起协作,现在只需要请别村或者本村的职业打井人,主人家帮忙提泥巴即可完成。打井人打井收取钱财,主人家包吃住。水井打好后,开井第一口水也不再有那么多的讲究,谁吃都一样,至于开井的仪式更是不讲究了。家庭内分工明确,女主内男主外,此种家庭模式下,女性大梆选择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并且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前大家族中互相关照的便利性的消失,照料小孩的重担压在女性身上。该村发生多起小孩疏于照料而落井的事件以后,村委会引起重视,开始提倡“封井留口二村民打井水的方式从人力转
16、向使用潜水泵抽水。三口之家在这时期的镇龙村十分常见。村里的年轻人也时兴跨村、踏镇、跨县甚至跨省的自由恋爱。以家庭为单位的乡村社会结构依然处于传统家族社会的“余辉”之下,尽管有所消退,但民众在生活实践中速构起来的、用以指导人际互动的文化法则仍然有效。村民外出打工,并不是长时间的,农忙时间,他们仍会回家耒帮忙生产,对村里的重大决策也十分关注。“根肯定还是在这儿的嘛(哪儿能不回来),出去打工,人家说我是哪哪哪儿的,喝的张家水哇,杨家水,一下就晓得了。访谈时间:2023年5月24日;访谈地点:杨某家中;访谈对象:镇龙村村民杨某.48岁;访谈人:杨嘉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尽管社会结构在这时期发生了变化,但根植于村民心中的宗族观念并未彻底从人们心里祛除。“一户一井”的用水方式只是将村民分成了拥有更多自由选择权力的群体,伦理本位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动摇,加之村民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