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得像不一定就画得好.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890941 上传时间:2024-07-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画得像不一定就画得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画得像不一定就画得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画得像不一定就画得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画得像不一定就画得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画得像不一定就画得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画得像不一定就画得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得像不一定就画得好.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画得像不一定就画得好明人十二肖像李日华像南京博物院藏明人十二肖像徐渭像南京博物院藏【学术争鸣】什么是艺术呢?一位老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候画了一个苹果给老师看,老师赞扬他:“画得真像,很艺术。”他想:“原来画得像就是艺术。”老师又接着说:“比真的还真。”他恍然大悟,艺术就是比真的还真。如果我们把“画得像”看作是形似,把“比真的还真”看作是神似,那么,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历来是重神似而轻形似的。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评论绘画不能跟儿童一样认为画得像就是最好的。在苏东坡这里,神似显然是高于形似的。当然,中国传统绘画中并非没有写实性非常强的画家、作品和流派

2、。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明人十二肖像就非常接近素描头像的感觉。但这类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中并不是主流,更多发挥的是绘画的实用性,它们或是逝者的遗容,或是对重要场景的记录,起到的是留影和纪念的作用。近代以来,徐悲鸿、蒋兆和等老一辈艺术家,顺应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倡导对传统绘画进行改革。以徐悲鸿和蒋兆和为代表所建立的国画体系,被称为“徐蒋体系”。尽管当今从学理上对素描的定义要更加宽泛一些,但徐蒋体系所倡导的素描是写实的,其范围比所谓的单色画的定义要窄得多,他们所建立的以素描为基本训练方法的教学体系也是指向这一类型的素描。这一体系长期以来在高等院校美术相关专业中占据主流,甚至把这类素描作为招生考试的必考科目

3、之一,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学校的招生、考前的培训,以及社会对绘画的认知等方方面面。今天谈起素描,除了少数专家学者之外,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是明暗、透视、比例等符合解剖学要求的素描,而绝不会把带有写意、抽象和漫画倾向的单色画看作是素描。但随着摄影、摄像技术的发展,在外形上为人或物写照,照片和视频影像显然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声、光、电的综合运用使它们比一张画更有带入感,让人们感受更直观,也更加易于广泛传播。今天,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VR(虚拟现实)技术能带来更加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A1(人工智能)技术能根据文本自动生成一件画作,未来或许还会发展出更加新奇和逼真的“象形拟物”技术。那么,绘画在

4、我们这个时代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继续发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绘画重视写意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因为无论在什么时代,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体验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依然有表达自我的需求,依然需要用到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些正是中国传统绘画之所长。从学习绘画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绘画的教学模式是教给学习者一种范式。比如清代以来被广泛使用的芥子园画谱,它教给初学者点怎么点、皴怎么皴、石头有三面、树有几种形式、画中的位置怎样经营。学会了这些基本范式,学画之人就可以像垒积木一样发挥自主性去取舍和创造,直到生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既能画出石涛的风格,也能画出龚贤的风格,

5、至于最终究竟能形成什么样的个人风格,考验的则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比如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持续深入的思考,对事物的独特认知,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等。从某种层面来说,这种学习模式是开放的,指向是多元的。从画的内容来看,中国传统绘画中重视写意一路的绘画,所画的看似是一草一木,其实表达的是一个精神的世界。郑板桥笔下的竹子,既是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不拔,又是他“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之心。倪瓒笔下的六棵树,代表的是对君子风度的赞赏。唐寅笔下的秋风纨扇,表达了他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这样的画作,不是给你讲了一个故事、让你看见一个场面,而是带着你一步一步走入画家的精神世界,并与他产生共情。品味一幅画,就

6、是品味一个人。无论是欣赏还是临摹某位画家的作品,都是通过作品向这位画家本人靠近。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中国画的核心是书法,其实就是笔墨之美。唐代张怀耀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在他看来,写一个字就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而不需要多说什么。传统绘画的取材、位置、取势,能欣赏的地方很多,但最具中国文化内涵的是它的笔墨。简简单单一个点、一笔线,画在生宣纸上,自然晕染开来,就足以触动观者的内心,仿佛猛然一震,解开了深藏在观者心中的文化密码。站在一幅黄宾虹的画作前,他究竟画得是山是树,是哪里的山哪里的树,都已经不重要了,那层层累积的笔触和墨痕,就足以让你去感受、去猜想、去品味。此外,古人讲中庸,体现在传统绘画上,既没有艳丽的色彩,也没有夸张、变形和视觉冲击力,而是将力量内敛,让气息自然流动,使画面于动态中达到一个均衡。善学者,能从中感受到这种美感,于纷闹喧嚣的城市之中,于繁杂琐碎的生活之中,养成自己的平和之气。如果把素描遵照学理上的定义来看,它偏向写意、抽象的一类,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达到表达自我的作用,但它却不具备我国传统绘画独特美感和文化内涵。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素描所导向的写实路径,究竟适不适合现在和未来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否有利于中国画传达中国文化精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讨论。(作者:刘亚刚,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202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