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新课标).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892549 上传时间:2024-07-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新课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新课标).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起点和终点【教材简析】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公平有了初步概念,知道了只有标准一样,通过相互对比才能确立结果。从比较中也渗透了起点与终点的意识,这对于学生进行比较是有帮助的,也是对标准的统一这个规则概念的初步建立。本节课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意识到为了公平比较和准确测量,必须给每一次的比较和测量设置起点和终点。通过问题引入,调动一年级学生体育课跳远比赛中比谁跳得远的原有体验,迁移到本节课需要探索的问题:比比谁的纸青蛙跳得远。因为是比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创设不同形式的青蛙跳远比赛活动,从而让学生学会确定起点和终点,并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对于青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还

2、可以用纸带的长度来确定青蛙跳远的距离,这无形中让学生感受到纸带的长度与青蛙跳跃的距离有关系的。【学情分析】现在的一年级学生在幼儿园中就已经开展过各项活动,而且在活动已经有了规则意识和确立比赛公平性的方法。通过第一单元对植物的观察,也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科学观察方法和能力,同时在第一节课的学习中也掌握了物体比较的方法,及根据物体的某一方面的特征进行比较等技能。但是这些方法和能力是支离破碎的,不成系统的。因此,本节课中教师应该通过有结构的活动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梳理出正确比较测量距离的步骤,习得正确测量的方法。【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认识到起点和终点的确定是测量

3、距离的基本要素,知道利用纸带测量可以精准地比较出青蛙跳远的距离。科学思维:青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可以通过标识确定。在两两比较、组间比较中分析青蛙跳远的远近。探究实践:通过标记起点和终点,掌握在纸带上画出跳远距离的方法,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态度责任:感受工具的作用,知道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运用。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工具可以帮忙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位置的变化,知道青蛙跳得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难点: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青蛙跳远的距离迁移到纸带上,初步感知位置的变

4、化是可以记录的。【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两只可吸在黑板上的纸蛙或塑料蛙。学生:每组两只纸蛙或塑料蛙、两把剪刀、两卷纸带、两根塑料棒。【教学过程】一、真实情境导入:谁跳得远(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视频1 .请教室中两位比赛立定跳远,看看谁跳得远?2 .课件播放视频,这三位同学立定跳远谁跳得远?(学生从不同起点跳远)3 .交流讨论,初步确立需要起点一致。【设计意图】先前测一下,学生对于比赛会不会有自己的想法,即是否需要从同一个起点出发。从而了解学生生活经脸感受的丰富程度和规则意识的建立情况。二、分析问题,解决起点(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蛙1玩青蛙5分钟,要求能让青蛙跳起来,还要

5、想办法让青蛙跳得远。4 .学生自主练习青蛙跳远。5 .交流怎么玩,并如何跳得远。6 .组内青蛙跳远比赛。(1)讲述:小组内青蛙跳远比赛,比比谁的青蛙跳得远。(2)学生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及时拍照,与学生交流:哪只青蛙跳得远?凭什么说这只青蛙跳得远?7 .组内评价谁的青蛙跳得远,并说说依据。(1)提问:你们小组哪只青蛙跳得远?是怎么比的?(2)学生交流汇报。8 .活动小结:让两只青蛙比赛,都是先确定了两只青蛙在同一条起点线,谁离起点线更远,就说明谁跳得更远,我看到有小朋友为了得第一名,跳好后趁别人不注意,把青蛙移了一下,你们觉得对吗?怎么解决?【设计意图】比赛前先让学生玩,就是为了解决技能问题,

6、因为不是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都强。练习也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为跳得远做准备。因为没有起点,学生会争执。所以当矛盾出现后,就为规则建立打开了门。同时每个小组准备2只青蛙,也是为了排除干扰因素。三、深入比赛,解决终点(预设18分钟)材料准备:两条纸带,剪刀,两根塑料棒1用塑料棒摆出起点和终点,纸带表示青蛙跳的距离。(1)提问:全班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呢?重新跳一次,确定小组中的冠军。(注意提醒孩子青蛙的落点别移动)(2)学生组内活动。(3)研讨:如何记录展示冠军蛙的距离(教师提示:想办法把青蛙跳的远近记录下来。)2 .学生交流汇报。小结:小青蛙起跳的位置,我们叫起点,小青蛙跳出去之后落下的位置,我

7、们也给它一个名字终点。演示:如何画终点课件展示青蛙不同方向的跳跃后停留的位置,明确如何标记起点和终点。【设计意图】明确可以用纸带的长度来表示青蛙跳远的距离;知道起点和终点的名称和作用,并通过分析不同青蛙落地后的图片,引导学生正确标记终点。3 .组间青蛙跳远比赛(1)提问:各组的冠亚军青蛙跳的距离如何在黑板展示?(2)学生讨论并介绍。(3)小结:在纸带上标出青蛙的起跳点和终点,然后用剪刀去除两头,中间就是跳的距离,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比较。(4)演示:剪纸带(5)小组活动:组内用纸带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更远。把你们组跳得最远的那只青蛙的纸带,贴到前面的黑板上,比一比,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4 .

8、利用各小组最远的纸带评选全班跳得最远的青蛙(1)教师提问:比一比,谁的青蛙是全班跳得最远的?(2)学生思考汇报。【设计意图】通过组内、组间、全班的青蛙跳远比赛,逐步从比较演变成测量,初步尝试用熟悉的材料来测量自己的小青蛙跳的距离,通过多次测量不断明晰公平的比较需要统一的起点。四、拓展活动(预设2分钟)1看做纸青蛙的视频,回家制作。2 .用纸带测出纸青蛙跳的距离。3 .思考:怎么向爸爸妈妈介绍这只青蛙跳了多远?【设计意图】让孩子带着家长参与到学习中,就是为了提高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孩子感觉自己学习了科学后一下子变得很厉害,让孩子有成就感。五、板书设计2.起点和终点统一:纸带:距离起点终点【疑难

9、解答】青蛙跳远过程中的终点如何制定?学生在进行青蛙跳远比赛中,起点很好确定,可是终点会出现各种情况。如以下三种情况:在教学时,就要让学生明确终点应该是离起点最近的位置为准,并描画出与起跳线平行的直线。4 .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教材简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有关测量的一些认识,发现用手测量的结果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用手测量虽然方便,但“挂”作为一种非标准长度单位,其本身的限制就决定了会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准确。本节课学生选用回形针、木棒等随手可得的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发现它们的测量结果比手更准确;但也发现用不同物体作为标准物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时,测量结果也可能不同。上述活动是学生建

10、立在对活动记录表观察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有数据记录,所以才会引发学生的思考:(1)我们的测量结果有明E些不同?(2)用物体测量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第一问题指向的是测量的误差和不同的物体测量结果无法比较这两个方面;第二个问题则体现了本单元的核心一一让学生不断关注测量的准确性。通过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让学生在交流研讨中理解测量单位的重要性。【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到一些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被测物体相同起点和终点、测量时标准单位物体需首尾相连、不同的人用手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对测量的这些要素,其实学生因为年龄特点的限制,他只能对其中一个或者两个能够在实验活动中兼顾,而真正考虑每个因素开展实验,他是做

11、不到的,总会遗漏。但是在活动中通过利用这些条件就能够进行测量活动,学生还是感到好奇,充满探究兴趣的,同时也会产生想要准确比较物体长度的欲望,这个欲望会让他只想动手,而不关注规范实验的结果,所以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及时记录、有序实验、如实记录、有效记录。【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用不同的物体测量其他物体的活动,知道固定长度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发现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比非标准单位更准确;在测量物体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物体作为测量标准。探究实践:在测量的过程中,能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的测量物体长度,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12、、整理测量结果,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态度责任: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固定长度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同一物体,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更准确。难点:通过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的测量物体长度,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尝试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学生:每组回形针、木棒;每人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创设疑问,激发学生思考(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学生用手测量及其结果图片1出示数据:科学书,不同的人经过测量后会产生不同的测量结果。2 .引

13、导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3 .师生交流后提问:为了测量更准确,我们应该选择回形针还是树叶作为测量工具呢?4 .小结:应该选择有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我们把这称为标准单位。5 .板书提示课题:用不同的物体测量【设计意图】以真实问题中的矛盾冲突入手,引导学生找出能测量的物体都有共性:即有固定的长度。然后通过思考选择判断有固定量的材料作为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进而引出“标准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用新的工具进行测量的兴趣。6 、用不同固定长度的物体来测量的物体(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回形针、木棒、学生记录单1 .明确活动任务:要求从老师提供的几种材料中选择并使用常见的物体作为标准单位,用它们来

14、测量桌面的长度和宽度、科学书封面的长度和宽度。2 .选择测量工具,必须是固定长度的标准单位,想想:身边哪些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呢?3 .讨论测量时的操作要点并用课件出示:明晰被测物体的起点和终点;标准单位沿着被测物体的周边竖直、整齐摆放,同时做到首尾相连。如何记录测量结果。(A.可以采用“2根多一点”“5根半”“7根多一点”等方法来表述;B.两位同学合作完成,检查读数,以确保数据的正确。)4 .记录单的填写:区分物体长度和宽度,及时如实记录。5 .学生实验(预设15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标准单位的固定长度的物体进行测量。同时教师巡视指导,解决个别学生的提问,并引导学生将小组数据汇总在黑板

15、上,以备研讨时辅助交流。【设计意图】作为测量使用的工具必须具有固定长度才能成为测量其他物体的工具,否则就不能形成固定的结果。让各小组选择有固定长度的物体展开测量,就是为了制造同一物体在不同物体测量中产生差异,为学生研讨做下铺垫。三、用不同物体测量同一物体的结果(预设15分钟)料准备:学生记录单探究活动结束后,整理材料,准备交流研讨。1小组交流(1)从黑板上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同一个物体,测量结果相同吗?相同或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2)先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中小组的看法到全班交流。6 .全班交流(1)每个小组汇报小组交流的结果。(2)对比各小组的数据,分析原因。(3)小结:对于同一个物体,用不同的物体去测量,结果是不一样的;同一个物,用相同的物体去测量,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测量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可见采用了不一样的标准单位物体进行测量,结果也是不同的;用物体比用手测量更准确;对于同一个物体,采用同一种标准单位物体测量的结果基本相同,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关注数据的不同,引导学生将数据进行比较,让学生猜测产生的原因,也为学生在今后的实验操作中规避类似错误打下基础。同时鼓励学生对不同结果的产生原因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