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M,渴不多饮。舌苔白腻。(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恶寒、发热1 .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2 .汗出较甚切忌当风,
2、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3 .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4 .遵医嘱物理降温。5 .遵医嘱刮痣,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6 .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7 .遵医嘱中药泡洗。(二)头痛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8 .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9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10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等穴。(三)咳嗽、咳痰1 .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2 .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3 .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4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四)鼻塞、流
3、涕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5 .掌握正确的摞涕方法。6 .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7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 .内服中药(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或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3)其他详见附录1。2 .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3 .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S)特色技术4 刮疹(详见附录2)。5 .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6 .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7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8 .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年老体弱、反复外感者练
4、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操,以增强体质。(二)饮食指导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1 .风寒束表证:宜食解表散寒的食品,如生姜、葱白、红糖等。食疗方:红糖生姜饮等。2 .风热犯表证:宜食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的食品,如西瓜汁、季养汁、金银花茶等。3 .暑湿袭表证:宜食清热解暑、理气化湿的食品,如丝瓜、冬瓜、绿豆汤等。4 .卫气同病证:宜食养阴透热、益肺生津的食品,如藕汁、梨汁、季莽汁等。(S)情志调理1 .加强与患者沟通,避免不良情绪。2 .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五、护理效果评价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效果评
5、价表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ID:文化程度:联系电话: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口否口证候诊断:风寒束表证口风热犯表证口暑湿袭表证口卫气同病证口其他:一、护理效果评价主要症状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效果恶寒口发热口1 .监测体温口2 .口腔护理口3 .物理降温口4 .其他护理措施:1 .刮痛口应用次数:2 .中药保留灌肠口应用次数:3 .中药泡洗口应用次数:4 .其他:应用次数一次,应用时间:天一次,应用时间:天一次,应用时间:天:一次,应用时间:天好口较好口一般口差口头痛口1 .病情观察口2 .其他护理措施:1 .穴位按摩口应用次数2 .耳穴贴压口应
6、用次数3 .其他:应用次生:一次,应用时间:天:一次,应用时间:天:次,应用时间:天好口较好口一般口差口咳嗽口咳痰口1 .病情观察口2 .体位护理口3 .有效咳嗽咳痰口4 .翻身拍背口5 .其他护理措施:1耳穴贴压口应用次数:一次,应用时间:天2.其他:应用次数:一次,应用时间:天好口较好口一般口差口鼻塞口流涕口1 .病情观察口2 .有效揖涕口3 .其他护理措施:1 .穴位按摩口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 .耳穴贴压口应用次数:一次,应用时间:天3 .其他:应用次数:一次,应用时间:天好口较好口一般口差口其他:(请注明)1.2.3.好口较好口一般口差口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评价项目患者对
7、护理的依从性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满意一般不满意中刮痴医中药保留灌肠护中药泡洗理穴位按摩技耳穴贴压术健康指导/签名责任护士签名:上级护士或护土长签名: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口实用性较强口实用性一般口不实用口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1 .服药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
8、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2 .服药温度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3 .服药剂量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1,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IOOnI1,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二、内服中成药1 .内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2 .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关注。3 .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4 .服用胶囊不能锂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
9、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三、中药注射剂1 .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2 .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3 .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4 .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5 .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6 .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7 .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3)做好过敏
10、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四、外用中药的使用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过敏体质者慎用。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2 .护理评估(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3 .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
11、寻穴区内敏感点。4 .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5 .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6 .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7 .观察(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8 .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二、艾灸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2 .护理评估(1)施灸的皮肤情况。(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髓部不宜施灸。3 .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4 .取
12、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5 .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6 .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7 .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假后立即施灸。8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9 .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10 .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I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三
13、、拔火罐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2 .护理评估(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艇部禁用。3 .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4 .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5 .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6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7 .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8 .起罐后,一般
14、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给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9 .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四、刮疹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刮瘀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瘀用具。2 .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疤痕、炎症、破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疹。(2)评估患者证候表现,遵医嘱辨证选择刮瘀油及刮瘀方向。(3)评估患者耐受能力,确定手法轻重。(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3 .室温保持在2224。(,暴露刮瘀部位,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4 .刮瘀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疹点为宜,但不强求出瘀,禁用暴力。5 .刮疹时不可过饥过饱,宜饭后12小时后刮瘀。6 .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疹时间相对较短。7 .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疹的力度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时间不宜太长。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刮。8 .刮疹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