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一上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一上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新课标).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起点和终点【教材简析】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公平有了初步概念,知道了只有标准一样,通过相互对比才能确立结果。从比较中也渗透了起点与终点的意识,这对于学生进行比较是有帮助的,也是对标准的统一这个规则概念的初步建立。本节课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意识到为了公平比较和准确测量,必须给每一次的比较和测量设置起点和终点。通过问题引入,调动一年级学生体育课跳远比赛中比谁跳得远的原有体验,迁移到本节课需要探索的问题:比比谁的纸青蛙跳得远。因为是比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创设不同形式的青蛙跳远比赛活动,从而让学生学会确定起点和终点,并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对于青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还
2、可以用纸带的长度来确定青蛙跳远的距离,这无形中让学生感受到纸带的长度与青蛙跳跃的距离有关系的。【学情分析】现在的一年级学生在幼儿园中就已经开展过各项活动,而且在活动已经有了规则意识和确立比赛公平性的方法。通过第一单元对植物的观察,也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科学观察方法和能力,同时在第一节课的学习中也掌握了物体比较的方法,及根据物体的某一方面的特征进行比较等技能。但是这些方法和能力是支离破碎的,不成系统的。因此,本节课中教师应该通过有结构的活动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梳理出正确比较测量距离的步骤,习得正确测量的方法。【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认识到起点和终点的确定是测量
3、距离的基本要素,知道利用纸带测量可以精准地比较出青蛙跳远的距离。科学思维:青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可以通过标识确定。在两两比较、组间比较中分析青蛙跳远的远近。探究实践:通过标记起点和终点,掌握在纸带上画出跳远距离的方法,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态度责任:感受工具的作用,知道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运用。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工具可以帮忙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位置的变化,知道青蛙跳得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难点: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青蛙跳远的距离迁移到纸带上,初步感知位置的变
4、化是可以记录的。【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两只可吸在黑板上的纸蛙或塑料蛙。学生:每组两只纸蛙或塑料蛙、两把剪刀、两卷纸带、两根塑料棒。【教学过程】一、真实情境导入:谁跳得远(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视频1 .请教室中两位比赛立定跳远,看看谁跳得远?2 .课件播放视频,这三位同学立定跳远谁跳得远?(学生从不同起点跳远)3 .交流讨论,初步确立需要起点一致。【设计意图】先前测一下,学生对于比赛会不会有自己的想法,即是否需要从同一个起点出发。从而了解学生生活经脸感受的丰富程度和规则意识的建立情况。二、分析问题,解决起点(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蛙1玩青蛙5分钟,要求能让青蛙跳起来,还要
5、想办法让青蛙跳得远。4 .学生自主练习青蛙跳远。5 .交流怎么玩,并如何跳得远。6 .组内青蛙跳远比赛。(1)讲述:小组内青蛙跳远比赛,比比谁的青蛙跳得远。(2)学生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及时拍照,与学生交流:哪只青蛙跳得远?凭什么说这只青蛙跳得远?7 .组内评价谁的青蛙跳得远,并说说依据。(1)提问:你们小组哪只青蛙跳得远?是怎么比的?(2)学生交流汇报。8 .活动小结:让两只青蛙比赛,都是先确定了两只青蛙在同一条起点线,谁离起点线更远,就说明谁跳得更远,我看到有小朋友为了得第一名,跳好后趁别人不注意,把青蛙移了一下,你们觉得对吗?怎么解决?【设计意图】比赛前先让学生玩,就是为了解决技能问题,
6、因为不是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都强。练习也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为跳得远做准备。因为没有起点,学生会争执。所以当矛盾出现后,就为规则建立打开了门。同时每个小组准备2只青蛙,也是为了排除干扰因素。三、深入比赛,解决终点(预设18分钟)材料准备:两条纸带,剪刀,两根塑料棒1用塑料棒摆出起点和终点,纸带表示青蛙跳的距离。(1)提问:全班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呢?重新跳一次,确定小组中的冠军。(注意提醒孩子青蛙的落点别移动)(2)学生组内活动。(3)研讨:如何记录展示冠军蛙的距离(教师提示:想办法把青蛙跳的远近记录下来。)2 .学生交流汇报。小结:小青蛙起跳的位置,我们叫起点,小青蛙跳出去之后落下的位置,我
7、们也给它一个名字终点。演示:如何画终点课件展示青蛙不同方向的跳跃后停留的位置,明确如何标记起点和终点。【设计意图】明确可以用纸带的长度来表示青蛙跳远的距离;知道起点和终点的名称和作用,并通过分析不同青蛙落地后的图片,引导学生正确标记终点。3 .组间青蛙跳远比赛(1)提问:各组的冠亚军青蛙跳的距离如何在黑板展示?(2)学生讨论并介绍。(3)小结:在纸带上标出青蛙的起跳点和终点,然后用剪刀去除两头,中间就是跳的距离,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比较。(4)演示:剪纸带(5)小组活动:组内用纸带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更远。把你们组跳得最远的那只青蛙的纸带,贴到前面的黑板上,比一比,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4 .
8、利用各小组最远的纸带评选全班跳得最远的青蛙(1)教师提问:比一比,谁的青蛙是全班跳得最远的?(2)学生思考汇报。【设计意图】通过组内、组间、全班的青蛙跳远比赛,逐步从比较演变成测量,初步尝试用熟悉的材料来测量自己的小青蛙跳的距离,通过多次测量不断明晰公平的比较需要统一的起点。四、拓展活动(预设2分钟)1看做纸青蛙的视频,回家制作。2 .用纸带测出纸青蛙跳的距离。3 .思考:怎么向爸爸妈妈介绍这只青蛙跳了多远?【设计意图】让孩子带着家长参与到学习中,就是为了提高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孩子感觉自己学习了科学后一下子变得很厉害,让孩子有成就感。五、板书设计2.起点和终点统一:纸带:距离起点终点【疑难
9、解答】青蛙跳远过程中的终点如何制定?学生在进行青蛙跳远比赛中,起点很好确定,可是终点会出现各种情况。如以下三种情况:在教学时,就要让学生明确终点应该是离起点最近的位置为准,并描画出与起跳线平行的直线。3.用手来测量【教材简析】本课是通过在上一课青蛙跳远比赛基础,发现测量用数据来表征可以使结果更准确和易于记录。测得数据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就算是身体中的各个部位(手、脚),都是可以进行测量,且行之有效的简易高效方法。学生经过实践操作发现:在用手测量活动中,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将导致结果的多样性。同时,在反复标记用手测量“挂”的活动中,如果测量时不注意首尾相连,产生的结果对测量的准确性是很有影
10、响的。随着被测物体的变化,测量工具的缺陷性变大时,学生因为学习的需求,转而会想到借助纸带类的工具进行测量。技术的改进也会让学生看到,通过纸带挂数的比较来寻找,并分析测量结果不同的多种原因,让学生想到用大单位去测量误差会更小点,进而拓展到我们身体除了手可以测量以外,还可以用手臂、跨步等。这是符合认知规律的一种进阶,也是对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和技术发展的引导。【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物体的大小、运动距离远近进行对比得出结果,但还未涉及用测量数据比较。在这一课中将通过使用非标准单位“挂”,测量课桌的长度和高度,从而让学生完成从比较到测量的推进,在认识上有了新的进步。测量中关注到公平、
11、准确、方便等因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当每个学生都用“挂”这个非标准单位测量后,会发现同样的长度,“挂数”却不同,这是个体差异造成的。这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知道不同,至于如何解决,他们会自由组合一起来提出各种想法和猜测,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作铺垫。【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测量是可以用来量化比较结果的,把人体的一些器官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便捷快速;知道“挂”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的长度;知道用“挂”可以量化测量、比较结果。科学思维:通过用手测量的活动,将科学观念与事实建立联系,意识到用挂测量时首尾相连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探究实践:能对高度差进行预测,体验用“挂”来量化比较结
12、果,并能标记测量过程。态度责任:测量时愿意合作,交流时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体会测量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精确地用“挂”来测量桌子的高度。难点:能够从多个维度对于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与思考。【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纸带、剪刀。学生: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胶水。【教学过程】一、引入测量概念,使比较更准确。(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塑料青蛙1引入:这是上节课的青蛙,今天老师再次让它们比赛一下?“哪一只小青蛙跳得距离更长?”“长多少呢?”“能用具体数字来表示吗?”“可以用什么来测量?”预设1可
13、以用尺子量一量。预设2:可以用手比一比,右边小青蛙比左边小青蛙刚好长一个手掌。2.揭题:今天有一个新词:测量。它可以让我们的比较更准确。谁知道有哪些测量工具?除了尺子,其实我们的身体也是测量工具,比如我们每个人的手。如何用手来测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手来测量。【设计意图】承接前一课,从比青蛙跳远的距离比较引入,了解测量可以通过数据来量化结果,测量需要工具,人体的手就可以充当测量工具。继而自然引出进一步探究的内容:“如何用手测量”,揭题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二、热身活动:用手测量桌子的长度。(预设10分钟)1.初步感受“挂”(1)怎么用手来测量呢?讨论一下:A.单手手指合并,用手掌的宽来
14、测量。B.用“挂”。张开手掌,大拇指和中指的距离称为“挂”。如果实在弯曲不了食指,那么食指伸直也可以。(2)模仿老师做出“挂”的动作。(3)判断动作是否正确。课件出示:判断一下以下三幅图哪个“挂”是正确的?对了,第二幅图是正确的,我们在做“挂”时,手指要尽量张开!2.测量课桌的长度(1)试用“挂”测一测课桌面的长度。先猜想长度大概有多少“挂”?同学:3挂;3挂多;C:4挂。解释:像这样的“猜一猜”,在科学上叫“预测”。完成作业中活动记录表中的预测。然后,我们用自己的小手来测一测桌子的长度吧!小朋友们,测量好了吗?请几个小朋友上来展示。(预设:是呀,第一个小朋友没有从桌子的边缘开始测,起点不对;
15、第二个小朋友的第二挂和第一挂之间空了很多,没有首尾相连;第三个小朋友歪来歪去,没有尽量在一条直线上。)(2)“挂”的计数规则。测量后要把数据进行记录,对比自己的猜想。我们测出桌面的长度有几挂呢?哦,有的小朋友说有3挂,那我们就记作3,如果有小朋友说3挂多、4挂多,我们又该怎么记呢?让我们统一用几“十”的方式记录吧!比如3挂多就记作:3+,4挂多就记作:4+你们学会了吗?【设计意图】“拄”对于小朋友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主要是由于他们平时不会去用,老师的示范会让学生好奇“拄”为什么能计数,但实际操作后就会发现:相对于一个人来说,每次的“拄”是不变,所以才成了测量单位。三、提升活动:用手测量桌子的高度。(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胶水1设疑引出问题。(1)直接测量桌子的高度方便吗?同学:老师,直接这样用手一挂一挂地测桌子高度,悬空着好像不太方便。是呀,直接用手测量很不方便,所以,我们可以请第二节课比较青蛙跳远的纸带帮忙!实在没纸带用绳子也可以!(2)请学生示范用纸带量取桌子的高度。2 .学生操作。要求:先预测,再测量!3 .讨论:测量结果不一致。即使是同一张桌子,我们的测量结果也会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4、交流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