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旨和史学思想方法目标的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以初中统编教材(五四学制)第3分册第二单元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主旨和史学思想方法目标的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以初中统编教材(五四学制)第3分册第二单元为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基于主旨和史学思想方法目标的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一以初中统编教材(五四学制)第3分册第二单元为例教育部颁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3年修订)突出强调了立德树人的课程总目标,凝练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历史)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2023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再次强调了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完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优化了学校育人蓝图为新时期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核心素养视阈下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单元教学设计,即在关注单元整体结构化的前提下,通过将单元内容的知识建构改变碎片化教
2、学现状,以累进的方式达成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因此在学科核心素养前提下,基于单元内容主旨(教学立意),通过对史学思想方法目标内涵的理解挖掘、层级的细分以及循序渐进的单元活动设计,成为当下统编历史教材教学向纵深扎实推进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拟以初中统编教材(五四学制)第三分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这一单元为例,在单元以及相关课文主旨(教学立意)和教学目标确立的基础上,就中学历史指向单元学习的活动设计作一浅显地探讨。一、当下学习活动设计的教学误区学习活动是指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设计、组织的实践或体验性的学习任务。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有教学设计,其实质是对课程的二次开发,是
3、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原理,应用系统的方法,在把握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意等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过程诸要素有序、优化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而其中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则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即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等引发学习者内在的认知加工,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但目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设计仍主要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意识淡靖。课堂教学中缺乏基于主旨和史学思想方法目标的活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带有随意性,甚至有些课堂教学没有教学活动,教师只知讲授、不知活动,照本宣科的一
4、言堂现象仍然存在,出现万马齐喑的课堂现象。二是内涵不明。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活动设计的思考,但实施过程中片面强调教师在落实史学思想方法中的示范,忽视学生的模仿和迁移,出现所谓的独孤求败的课堂现象。三是原则不清。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对学生模仿和迁移史学思想方法缺少方法层面的指导,无法使学生真正内化为思维能力。这种只求活动、不知指导的教学导致了群魔乱舞的课堂现象。因而在当前的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单元学习活动主要指向基于学科核心素养,遵循单元教学目标,以师生行为方式为基本特征和导向,运用各类史料资源,创设各类情境,采用问题引导或探究活动的方式,循序渐进的落实史学思想方法的历史学习方式。通常需
5、要关注目标、情境、策略、评价等诸要素,还应考虑学生的基础与思维活动的实际情况。二、单元学习活动设计的指导思想单元教学简称单元,是教材的基本单位。即一门学科中性质相同、相近或有内在联系的教材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部分。一个单元一般安排在一段时间内连续进行教学,不同教学单元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单元教学是指导教学的意识,而不是将单元的教学过程浓缩。因此,拟定单元内容主旨及需要达成的目标至为关键。单元学习活动目标制定是否准确和清晰,情境的创设是否合理与适切,选材与设问是否规范与科学直接影响着单元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以及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首先要明确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目标,及在此目标
6、下的单元学习活动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次,学习活动设计要与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匹配,并体现其内在的联系与逻辑关系;第三,学习活动设计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下,体现和贴近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通过高阶思维活动来促进低阶认知目标的达成。如初中统编教材(五四学制)第三分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从教材的单元结构上看,本单元所涉及的四课分别为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戊戌变法和抗击八国联军,足见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并非是孤立的若干事件,进而可以理解教材设计意在注重于近代化探索的过程。从单元标题上看,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两者是为并列关
7、系,因此本单元的主旨应侧重于阐明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的过程是对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回应,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国蹒跚走上近代化道路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活动设计和问题导引等教学评价时,就应关注史事建构的基本特征,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史事,注重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三、单元学习活动设计的方法策略1 .时空观念是学习活动设计的线索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历史的学习需要记忆一些最为基础的知识,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文明成果、杰出历史人物等,这些知识
8、虽是表象的、具体的,但对于学生而言亦是必要的、重要的。现实的情况是,在常态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然以时间、事件或人物为线索进行史事串联,这种串联在本质上关注的是史事建构的基本特征,历史知识的特殊性在于其往往与时空维度密切相关,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客观地理解。因此在设计知识识记类相关活动时,基于时空观念切入是可行的方法。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中,基于内容主旨,本课细化后的教学目标之一拟定为大致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战争过程,据此目标,学习活动设计如下:根据所学知识,将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图1)中字母代表的
9、内容填入表格(表1)相应位置。图1表1时间事件1894年初朝鲜东学党起义.清廷应朝鲜国王请求帮助镇压7月H军进攻驻守的清朝军队日军于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9月日军分多路闱攻平壤H军与北洋舰队于展开激故1894年底日军攻占后展开大屠杀1895年初H军攻占.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本学习活动仅以时空经纬梳理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大致过程,以呼应大致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战争过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主旨。教学目标中所谓大致知道并不指向让学生记住朝鲜黄海旅顺等名词,亦非机械的记忆甲午战争中各战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而是期望学生借此学习活动观察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廓清中日双方在这场战争中交战的时间和区域,进而知晓这场由日本借
10、朝鲜东学党起义而挑起的战争波及了中、日、韩东亚最主要的三个国家,因此这场战争的结果不仅直接关系着中日两国后世之国运,更直接改变了整个东亚乃至世界的格局。从知识识记的层面上看,本学习活动达成了大致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战争过程这一教学目标,也呼应了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因此接下来的学习活动设计无须就同一教学目标重复,而应指向更高维度的教学目标。2 .历史解释是学习活动设计的支撑众所周知,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事实或过程,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实验性,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
11、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史事的立场、观念和认识等。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历史的解释能力,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历史情境和当代背景下,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不仅要将史事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上一学习活动在廓清单元结构的前提下,就大致知道甲午战争的战争过程这一具体教学目标而进行落实时空素养的设计,在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的过程是对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回应,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国蹒跚走上近代化道路的过程的单元主旨引领下,就理解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
12、了洋务运动这一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破产的教学目标,就以上学习活动中表格末行作进一步的设问来有效落实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可设计如下:前面表格中于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意为甲午中日战争终结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但另有观点认为这场战争的终结应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为标志,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你赞同哪一种说法?简述理由,并说出另一种说法的可取之处。本学习活动设计的目标侧重于如何理解对同一史事不同的诠释与评价。学生若要完成本活动需要调动已有的史学知识,对战事终结拟定标准,而对于标准的表达,业已传达了学生对不同历史解释的看法。由于本课属初中课程,学生的认识水平尚处于初级的阶段,因此在本学
13、习活动的评价标准上,学生能够依据相关史实加以解释,自圆其说即可。学生若以停火作为战事结束的标志,则说明学生对战事的理解仅停留于战事本身。若此类回答大量出现,教师则需要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过分注重了对战争过程的叙述而忽视了解释战后两国发展轨迹的差异。而若以马关条约签订作为战事终结的标志,则更关注于战后两国国运的对比,马关条约无疑是一杯中国数百年来忽视海防酿成的苦酒。但毋庸置疑19世纪末是为中日两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骤然而至的巨额战争赔款、繁苛的不平等条款与巨大的国际影响断送了晚清这场王朝自救的改革,某种程度上,甲午中日战争也就此终结。本学习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借此意识到北洋舰队
14、是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苦心经营成果,是洋务运动近30年以来至为关键的成就,舰队全军覆没代表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事实上也意味着这场以中体西用为核心理念的自救改革的失败,这场中日双方一赌国运的战争也就此画上了句号。因此,从历史认识的角度,学习活动评价设计关注对于史事的诠释评价,建立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从而达成对历史的感悟。3 .家国情怀是学习活动设计的旨归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也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将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
15、国情怀教育放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位置,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在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凸显了国家对家国情怀教育的高度重视。其中人格修养关注个人规范,社会关爱凝结社会诉求,家国情怀蕴含国家意志。某种程度上,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最终都指向学生的人格塑造,这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强调叙史见人的导向与价值。历史学科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在拓宽学生历史视野,发展其历史思维的同时,必须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为价值归旨。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力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融于教、育于学,深切理解家国情怀的教学意蕴及其生成路径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上文的论述,针对初中统编教材(五四学制)第三分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结构和内容,就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可进一步深入学习活动设计。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这一单元以抗击八国联军一课收尾,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所谓陷入即已经指向了近代以来列强以不平等条约奴役中国的过程,故针对辛丑条约,教师可以如下的问题链进行学习活动设计,以回溯这一单元中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过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