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复杂性背景下的战术创新.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906540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争复杂性背景下的战术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战争复杂性背景下的战术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战争复杂性背景下的战术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战争复杂性背景下的战术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战争复杂性背景下的战术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战争复杂性背景下的战术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争复杂性背景下的战术创新.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战争复杂性背景下的战术创新目录1 .序言12 .战术创新的历程13 .德军在二战中的的战术创新一一闪电战24 .“曼施坦因计划”的成功:法国军事思想的落后与德军的战术创新35 .大国非对称战争与战术创新76 .面向大国对称战争的战术转型87 .为了应对大国对称战争,美军曾经推出“空海一体战”“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等作战概念98 .总结与展望91 .序百从传统的军事术语看,战术是师以下部队进行战斗的方法。实施战术的单位虽然级别比较低,但却是落实战略的基本依托。任何战争,都是由一场又一场的战术行动组成的。历史上,很多战术领域的创新,都直接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并对各国军队的全面建设产生了长期而深远

2、的影响。战术创新,通常是以技术的发展为根本推动力,但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升,战术与技术的因果关系发生了变化,战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技术发展的推动力。在技术的支持下,军事大国战术创新的条件大大改善,战术创新成果也层出不穷,但在战争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新的战术创新方法与成果效能如何,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2 .战术创新的历程战术与其他事物一样,都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古代,世界各国军队普遍采用军阵战术,此时的作战方法是由步兵、车兵、骑兵组成密集军阵,通常用步兵与车兵军阵与对方的军阵进行直接的冲撞,一旦将其冲散或者冲乱,立即使用骑兵进行追击以扩大战果。当时的战争往往通过一次或几次这

3、样的军阵冲击就能决定胜负。直到热兵器广泛运用于战场,密集军阵在火力面前已经无法适应,在西方国家的军队中产生了线式战术。17、18世纪欧洲国家军队,通常在战争中把军队沿正面展开成二至三线,各线距离50至200步,每线又分为3至6列,步兵、骑兵和炮兵根据将帅的战术安排分别配置在中间、两翼和队形中间。此时的战术,通常是步兵在炮兵的支援掩护下缓步前进,运用步枪射击与白刃格斗杀伤敌人,骑兵仍然主要用于追击。线式战术后期,欧洲国家又采用过纵队战术,但这种战术的作战本质与线式战术是一致的。19世纪中叶,随着后装线膛枪的广泛使用,部队火力效能不断提升,线式战术与纵队战术都过于密集,在火力打击下伤亡过重,于是又

4、产生了更加疏散的散兵线战术。这种战术首先由普鲁士军队在普法战争中使用。其基本的作战方法就是步兵在进至步枪射程后,成一线配置,兵与兵间隔数米,在炮兵的支援下一边向敌人跃进,一边射击,骑兵则用于迂回、侧击敌人。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坦克、飞机等新式武器的广泛运用,火力的效能进一步提升,战术开始向着“非线式”方向发展。即战斗已经由原来的一线平推,演变为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在敌战线上选择一定的宽度进行集中冲击,形成战术突破口,然后从这个突破口进入敌防区,实施分割、包围等战术行动,力求以较小的代价从整体上瓦解敌人的军队。德军的闪击战就是这种战术的典型代表。“非线式”战术在战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

5、国家军队都沿着这一方向进行了战术创新,其中以美军的战术创新最为引人注目。美军在“空地一体战”思想下,发展了航空兵近距离火力支援、空中遮断、和陆空引导打击等先进战术,并在近期几场局部战争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3 .德军在二战中的的战术创新闪电战二战中,德国以其精密的计划、快速的行动和突破性的战术策略,成功地实施了闪电战。闪电战是一种高速机动、集中火力的战术,以快速突破和深入敌方防线为特点。德国军队以其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战术协同性,在欧洲大陆上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胜利。而闪电战的成功也离不开德国军队所采取的几项关键战术策略:第一点,机动性与速度。德国军队注重机动性和速度,利用快速推进和机械化部队的优势,

6、在战场上迅速穿越和包围敌军。通过快速的战术调整和灵活的指挥,德军得以迅速攻破敌方防线并避开其重点防御点。第二点,空中优势。德国军队在闪电战中善于利用空中优势,通过空袭、战略轰炸机和滑翔机的运用,打击敌方后方的重要目标和通信线路。空中优势为德军提供了战场的控制权和快速部署的能力。第三点,火力压制与机动炮兵。德国军队以其强大的火力压制能力,通过机动炮兵部队的精确射击,摧毁敌方的防御工事和坦克部队。火力压制有效地削弱了敌军的战斗能力,为德国军队的机动和推进提供了支持。第四点,战术协同与信息优势。德国军队注重战术协同和信息优势,通过高效的通信系统和情报搜集,确保各个部队之间的配合和指挥一致。他们利用间

7、谍和情报人员收集敌方情报,为战场上的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此外,纳粹德国的闪电战的影响也不仅局限于战争胜利本身,其同样对战争方式以及战争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改变了战争思维。闪电战打破了传统战争思维中的坚固防线和战线拉锯战的概念,强调快速决策和行动的重要性。这种战术策略鼓舞了其他国家对于机动性、速度和火力压制的重视,对于战争思维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次,引领了装甲战争的发展。德国在闪电战中大量使用了坦克和装甲部队,引领了装甲战争的发展。他们通过机动性和火力压制,展示了坦克在战争中的巨大威力,对后来的坦克发展和运用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改变了战争规模与速度。闪电战的出现将战争的规模和速度提升

8、到一个新的水平。德国军队以其迅速的行动和快速的推进,改变了战争的传统面貌,使其更加迅猛和迅速。不过要说的是,闪电战也不是无所不胜的。德国在闪电战的策略下,以其机动性、速度和火力压制的战术策略,迅速占领了欧洲大陆的大片领土。但随着战争的推进,其他国家逐渐学习并采纳了德国的战术策略,对其进行了改进和对抗。同时,德国军队在资源和战略上的限制也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失败。4.”曼施坦因计划”的成功:法国军事思想的落后与德军的战术创新从19世纪后期开始,法国和德国就是一对纠缠不休的冤家,自从1870年拿破仑三世兵败色当,丢失法国工业重地阿尔萨斯和洛林之后,两国之间的矛盾不但没有因为法国的割地赔款而平息,反而更

9、加激烈。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法军的战术思想依然长期落后于德军,他们鼓吹“马其诺防线”的坚不可摧,幻想着能用这道经营了20余年的防线来阻挡德军的突进,但是结果却事与愿违,德军的装甲部队却出其不意地通过了阿登山区,成功实施了“曼施坦因计划”,导致法国军队的迅速崩溃和法国的迅速灭亡。下面笔者就通过分析二战之前德军与法军的战术思想,来间接阐明该计划得以成功实施的客观历史原因。普法战争后法军军事思想的骤变一一从完全进攻到完全防守1870年9月,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率领8万法国军队宣布向普鲁土国王投降,这一动作标志着法军在普法战争的彻底失败。普法战争的失败使得法国接受了丧权辱国的割地赔款条约,使得法国军

10、队不得不重整自己的军事战术理念。在复仇的怒火以及民族耻辱的激励之下,法军一度将殊死进攻奉为军队战斗的信条,这一理念可以称之为“完全进攻”理念,而形成这一理念的除了色当之败以外,还有着其他的客观因素。首先,在“以人为本”的战争理论之下,当时的法国人口数量不仅不如临近崛起的德国,并且因为历史原因人口出生率也不高,这就使得法军在人数上就占据了先天的劣势。因此当时的法国军队需要一种德军所没有的东西来作为自己军队的信仰,以此来挽救日益没落的法国。而著名法国文学家雨果在他的著作之中曾经提出了一种名为“生命的冲动”的精神理念,这种理念要求法军士兵们必须胸怀振兴法兰西的理想,一往无前的对前方的敌人发起进攻,雨

11、果认为这种必胜的精神意志是法兰西士兵战胜外敌的重要旗帜。毫无疑问,这种“唯精神论”的军事理论,既没有科学上的充分论证,也没有实战经验的证据可以证明,确切的来说更像是法国军队的一厢情愿,是一针虚无飘渺的强心剂。然而就是这种没有任何实际根据的军事理论,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法国土兵,使得他们自认为找到了战胜敌军的制胜法宝。对精神信念的重视使得法军对于战术运用和科技发展并不重视,结果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军队轻视步兵野战炮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甚至冒着德军的炮火和机枪进行大规模冲锋,导致了极高的伤亡比例。举例来说,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之中,法军付出了伤亡50余万人的代价才最终遏制了德军的进攻,此

12、战虽然挽救了危在旦夕的法国,但是法军也元气大伤。在付出了血的代价之后,一战后期的法军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作战思路,开始逐渐以防御战、阵地战作为主要手段,从一个极端逐步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在此期间,法军总司令贝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凡尔登战役结束之后,法军新上任的尼维勒司令在1917年发动了丧心病狂的“尼维勒攻势”,结果付出了4万名法军士兵的生命之后,法军却未能将战线向前推进一步。随着沙俄“二月革命”的爆发,法军阵地的士兵们非常不满尼维勒强迫自己去送死的残暴行为,而尼维勒面对士兵们的抗议却执意要一意孤行,强迫士兵们发起自杀式冲锋,这就直接导致了法军士兵的严重暴乱。到1917年6月,法军有近半数的

13、士兵爆发兵变,他们公然拒绝司令部的进攻命令,并且强烈要求政府改善下层士兵的基本待遇。为了收拾这个烂摊子,法国高层只好请出了深得人心的贝当将军担任法军总司令,他上任之后除了改善士兵们的生活待遇,努力平息兵变之外,还开始改革法军的战术思想,提出了“我们要钢铁,不要流血”的军事改革口号,将防御战、阵地战纳入了法军的军事思维之中。一战结束之后,法国军队吸取了凡尔登战役的教训,开始大规模修筑防御工事,而“马其诺防线”正是法国“完全防守”思想的集中体现和法军军事思维迈向另一个极端的标志性防御建筑。这条防线将法国人修筑防御工事的技术水平发挥到了极致,使得德军如果想要强行突破马其诺防线就必须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

14、,正因为如此,法军才将防御的希望全部压在了马奇诺防线之上,法军这种落后的战术思想导致一旦该防线被突破,那么对法军的士气势必会造成极其沉重的打击。德军的战术创新:从故伎重施的“施利芬计划”到阿登林区的强行突破1939年,德法战争爆发前夕,德军陆军总司令下达了对法作战的“黄色方案”,也就是“曼施坦因计划”的最初版本,在这个最初版的计划之中,德军装甲师A集团军准备强行突破比利时中部,横扫法国沿岸之后从背后包抄法军主力,很显然德军想要故伎重施,这个计划看起来更像是德军一战“施利芬计划”的翻版。然而天不遂人愿,在1940年1月10日,这份最初方案因为一位德国空军少校在比利时的迫降而不慎泄密,得知这件事的

15、希特勒顿时想起了德军A集团军总参谋长曼施坦因提出的反对计划,因此曼施坦因得到了希特勒的召见。他认为,原先的“黄色方案”有着两个致命的缺点:其一,法军对于一战时期的“施利芬计划”很可能早有准备,德军如果故伎重施,那么很有可能会掉入法军预先张开的口袋之中;其二,该方案只能在大体上确立德军对于比利时地区军队的征服,却未能对法军产生重大影响,而这样的结果最终也只能造成类似于1914年德法两国僵持的不利局面。因此曼施坦因提出更改德军的主攻方向,首先应该将最为强大的德军A集团军装甲部队放置在阿登林区,对该地区实施强行突破。这里是法军防线的薄弱点,如果将法军的左翼防线和右翼防线比作张开的两只拳头的话,那么中

16、间仅有法军第9军团8个师驻防的阿登林区无疑是法军战线防御的薄弱点,如果能从这里使用奇兵强行突破的话,那么德军就会向一般尖锐的利刃直接插入法国的胸膛,而法军的“马奇诺防线”也将变得毫无意义可言。不过问题在于,阿登林区的地形复杂,到底能不能保证德军装甲部队的顺利突破还是一个未知数。为了确定这一点,曼施坦因专门向著名的古德里安将军进行请教,古德里安将军对修改后的“曼施坦因计划”表示完全赞成,而尽管阿登林区的地形会对装甲部队造成不利影响,但是一旦能够顺利突破阿登林区,那么一望无际的法兰西平原将会是德军装甲部队发挥“闪电站”优势的最佳场所。在希特勒的支持之下,曼施坦因的方案最终被付诸实施,但是正如德国著名军事学家汉斯.戴布流克所说的那样:“在一场战役之中,制定战略行动计划可能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最难的却是将事先制定的计划贯彻到底。”由于制定计划本身的曼施坦因并不能亲临前线参加计划的实施,而希特勒的小心谨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