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优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信息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优势.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浅谈信息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优势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千百年来,那些历久弥新的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它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神韵,展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多彩生活,更包含了中国国民精神的全部符码。古诗词正是先人给予我们的一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死记硬背”、“答案式灌输”、“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等方式是很常见的,这其中不乏教师本身单薄的诗词艺术功底和较为稚嫩的驾驭诗词的能力,还有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对新课标所倡导的
2、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知之甚少,特别是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生疏和陌生,导致其研究创新能力缺失,使得古代诗词教学效率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的特点,对教育领域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最终导致的是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所以,新时代的教师更应具备潜心研究并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的能力。因为信息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有以下四方面明显的优势:一、信息技术的应用,点燃导入的激情柏拉图曾经说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J同样,我们
3、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节好的语文课,导入至关重要。尤其是古诗词教学,它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时代隔膜,所以激情导入尤为重要。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资源,运用各种技巧设置精彩的“导入”,在上课之始,便将学生带到一个浓厚的诗歌氛围中去,既能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又能展示出教师教学艺术和魅力呢?利用信息技术激情导入诗词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作品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设疑导入法等。对于同一篇文本,教师的解读不同,教学设计自然也就有所不同,导入的方法自然也会百花齐放。例如讲授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我采用了影视作品射雕英雄传的经典片头一一铁木真率众人出猎的
4、场面来导入新课,学生们感受铁木真在茫茫的草原上策马奔腾快速、热烈而又奔放的气氛的同时轻松进入豪情满怀的苏轼策马于密州的情境中,感受那千骑卷平冈的盛大场面,感受到太守率众出猎时热烈,感受诗人的“狂”,为教师顺利开展“狂”这个主题的解读做好了铺垫。另外在讲水调歌头这一课时,课前,我播放了王菲的同名歌曲水调歌头,音乐一播出,那缠绵琲恻的轻灵之美,立刻充溢了整个课堂。学生们情不自禁的哼唱起来,在那美丽动听而充满忧愁的音乐声中,学生们很快就进入到了诗文的情境之中,我迅速组织学生配乐朗诵,从而顺利进入“有感情朗读”的教学目标之中。课前导入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巧妙的方法,以兴趣为指引,给学生创设一个多彩的台阶
5、,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站在诗人面前,开启心灵的对话。而这独特的信息技术呈现形式,无疑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再现背景的情境中国的古代诗歌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每首诗的产生,往往有其特定的背景,是诗人对这一特定背景感受、领悟之后的有感而发。关于古诗词的背景,对于学生来说,时代相差太远,社会背景相差太大,是比较难于全面透彻理解的。所以引入一首诗的写作背景,不仅能够明了诗人写作的意图,理解诗的含义,而且往往能够引起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更激发学生探索古代中国历史脚印的激情。在教学中插入诗文的写作背景常用的方法有三种:第一,在讲解诗句之前,结合题解环节扼要介绍时代背景。第二,在讲完全诗
6、后,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主题,适时介绍时代背景作为补充材料;第三,在诗词理解的疑难之处,适时地插入时代背景的介绍。究竟选择哪种插入背景的方法,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认为教学中背景的插入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选择比较容易抓住学生兴趣点的方式;二是在学生理解诗文内容的爬坡阶段,也就是理解文章出现困难的时候,进行背景介绍。例如在讲授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时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里的快,仅仅是行船速度之快吗?不,这也是作者内心深处心情愉快的一种折射其实,这里是有当时的特殊背景的。此时,恰到好处地插入背景资料是最为巧妙的。我以f1ash动画形式向学生再现了诗人写这首诗的
7、背景一一大难不死的波折:李白在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流落江湖,后来稀里糊涂的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结果太子李亨大败永王,李白也因此受到牵连,于公元759年流放夜郎。李白行至四川白帝城的时候突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作下此诗。当同学们看到这样一个背景资料后,对李白那种劫后余生式的轻松愉快,自然就豁然开朗了。还有在讲授张养浩的山坡羊.漳关怀古时,当大家读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样的句子时,学生很容易产生张养浩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关心民生疾苦的感慨呢?这时候我借助了“天历二年情形”微课小视频,展现了当时的写作背景一一天历二年(1329年)陕西大旱,饥民相食,饿殍满野,张养浩毅然
8、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途经潼关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散曲。一个小小的微视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饿殍满野的情形,这种直接的视觉冲击,让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当时的创作背景是什么,也更能理解张养浩为什么会在赈灾途中不辞辛劳并痛心疾首了。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插入写作背景是为理解诗文服务的,背景资料的解读力求做到简明扼要、生动有趣,这样才能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全面理解,真正感受到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三、信息技术的应用,营造意境的氛围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
9、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借意来触发。因此,所谓的“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是诗人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品析作品的重头戏。在“意”与“境”的结合中,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寓情于景物,把感情间接地寄寓在景物里,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有的借物抒怀,如的明朝著名爱国将领于谦所写石灰吟;有的绘人抒情,如北宋初四川诗人张俞写的蚕妇;有的以趣入诗,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于意境的赏析,这是很多语文教师的短板,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还要求教师通过有效的形式引导学生驰骋想象,并把诗文中的一幅幅画面在脑海中
10、形成一幅完整和谐的意境画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恰恰能弥补意境画面展现形式匮乏的缺憾。例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历来被人称道,该诗的魅力历经千年而不衰。整首诗歌围绕一个“愁”字而展开,可整首诗上下,几乎难觅“愁”的影子。我利用网络平台的影像资料和低沉而忧郁的音乐背景,向学生展现了孤月悬空、霜重漫天的景观,以及在丝雾弥漫中摇曳江边残红如血的枫叶景象,诗人那浓浓的愁绪顿时呈现于眼前,涌上了心头。有了这番愁绪的烘托,再利用多媒体还原了千百年前那寒山寺的钟声,这样一来,整个古诗便有声有色了。这钟声它是悠扬的,还是激昂的?它是一声悲鸣还是一树菩提?让孩子们于那悠扬而清澈的钟声中,去感受张继孤舟难眠的苦涩,让
11、孩子们带着那温柔而智慧的钟声去抚慰张继敏感而落魄的心灵。至此,诗歌的意境便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影响之下,悄然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了。还有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所承载的诗歌意境又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境?我通过一组f1ash动画的展示了诗人创作的意境:黄沙莽莽无边无际的画面,随着画面的转换,极目远眺,但见一缕孤烟在大漠的尽头倔强地升腾。回首望去,又是一个特写的镜头一一圆圆的落日,发出金色的光芒,在那长河之畔缓缓低垂,这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既亲切温暖而又苍茫雄壮。这样,对于王维那诗中有画的意境自然也就理解得更到位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传达诗文的意境,既能有效
12、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向往,增加其文化底蕴。四、信息技术的应用,探触深远的情感语文作文人文性较强的学科,非常注重情感的体验。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更是其独有的生命力。而且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给我们明确了古诗词教学的情感阶段目标:第一阶段要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体现语文的优美;二阶段要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阶段通过诗词的声调、节奏等体会内容和情感;第四阶段要有意识地积累情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按照大纲的要求,古诗词教学理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责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13、,也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借用网络平台丰厚的资源,用简单、直观而又有趣方式的引导学生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不仅能起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也能让学生进入到古诗词的最深处。很多精彩的古诗词作品都是诗人用他们的真情实感,用他们的人生遭际,用他们的一腔热血乃至生命写成的。诗人往往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自己所属于的时代融为一体,展现出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为国为民的责任感。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担负着引领学生挖掘隐藏在其中的人物形象,使他们受到健康,美好的情感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完美人格的义务和责任。李白的诗歌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分布甚广,望庐
14、山瀑布展现了极其雄伟奇丽的景象,将他的浪漫主义色彩展露无遗;望天门山中,“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楚江之上乘风破浪的豪情壮志;行路难中,又极为深情地展现了他英雄末路的悲催一一“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在讲授李白的行路难时,结合学过的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早发白帝城进行群文类读,要求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制作李白诗篇的“情感心电图”,把握其情感的起伏变化。最后教师以时间轴动画展示的形式,将其初出蜀山时的豪情满怀,几经波折后的心灰意懒,以及从人生巅峰翰林院,到失意落魄行路难,这一生的命运线进行总结。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理解了行路难中诗人停杯投箸,拔剑四”的茫然情态,得而复失的“多歧路,今安在”
15、的惆怅情怀,更明白了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绝非是一时的狂态。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以及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更是学生人生路上前行的珍宝。我们再来看杜甫的作品,他前期的作品积极乐观,豪情满怀,例如望岳。后期的作品风格沉郁顿挫,常常表现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讲授此课时,首先回忆了望岳的诗文内容,然后播放了“安史之乱”的影片资料一一百姓颠沛流离,逃亡在生死边缘,杜甫居无定所,幼子死于非命。在安史之乱的大背景下,教师语音旁白杜甫的悲惨遭遇,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影像资料说说自己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情感体验。学生体会到了诗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无奈与悲壮,更被诗人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雨磨折后为民请命,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操所感染。利用信息技术,多角度深入探触作者的情感,有利于初中生心灵与人格的完善,对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起着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而且承载着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总之,当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深度融合之后,充分发挥其拓展容量,直观形象的优势,必能处理好课前导入、背景插入、意境体会、情感理解等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多媒体环境之下,跨越时间的长河,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惊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