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一、名词解释1.品德2.移情3.道德4.道德情感5.道德行为6.规范认同二、填空题1 .在教育系统中,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内化,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一。2 .所谓规范行为即与社会规范要求相符合的,也称。3 .品德结构包含两个组成部分:_、o4 .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包括:、_O5 .社会规范遵从的典型表现是:、o6 .学生品德不良主要指学生或_o三、选择题1 .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的正确陈述是()。A.两者是本质上不相同的东西B.态度是一种比品德更稳定的心理特征C.态度所
2、涉及的范围要比品德大D.品德是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条件2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9岁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属于()。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3.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oA.避免学生观看这类影视片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C.影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4.有一位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认为“他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去偷的,假如不去偷药,家人会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所以偷了药也会得到原谅”。我们可以认为这位儿
3、童的道德发展处于()阶段。A.惩罚与服从B.朴素的利己主义C.“好孩子”D.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四、判断题1 .仅仅对别人有利的行为还不属于道德的行为。2 .根据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主要要提高其道德认知水平。3 .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或品德的先决条件是促使他陷入认知失调。4 .品德具有稳定性的特征,但是同时品德又是行为情境相似性的函数。5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完全取决于教育者的身教与言教。6 .品德是个人性格系统中的重要部分。7 .只有保持人际间互惠的行为才是道德的行为。8 .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他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道德规范不断内化的过程。9 .为了使一个原先品德
4、不良的学生不致旧病复发,使他与旧刺激隔离不是最好的方法。10 .对同辈文化的遵从会使青年一代拒绝接受成人社会的价值观念,从而促成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五、简答题1 .为什么简单地利用奖或惩不能解决儿童的品德不良行为?2 .评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3 .简述品德发展的实质。六、论述题1 .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你有何建议?2 .社会学习论的研究对中小学品德教育有哪些启示?3 .如何对品德不良学生进行纠正和教育?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或品行、操行等等。品德是就个人道德面貌而言,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道德品质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
5、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2 .移情:所谓移情指的是个体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无意识情绪体验。移情是自我与道德行为间重要的中介变量,只有当个体能从受困扰的人的角度看待其所处T的情境,他才能明确当事人的情绪所表达的意义,从而产生与此相应的情感体验。在这种移情作用下,个体更易于做出利他的道德行为。3 .道德: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道德与法律是不同的。法律虽然也是一种行为的规范,也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定,但它具有强制的性质,违反法律要受到制裁或判刑,而违反了道德行为准则,只是受到良心、舆论的谴责。4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情感的
6、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去处理相互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举止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它是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之一,也是一种自我监督和自我检查的力量。道德情感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分类。在道德情感的内容上,可分为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感、羞耻感、友谊感、荣誉感、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等等。在道德情感的形式上,可分为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5 .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行动。它是人的道德认识(观念)的外在表现,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个体的道德行为是其道德认识和情感的一
7、种具体表现,也是人们确证其道德认识和情感之有无、真假及其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二、填空题1 .社会规范2 .社会行为3 .动机部分6 .规范认同:是个体规范接受的一种自觉形式,是个体出于认知或情感上对规范的一致性反应而产生的趋同心理。要实现规范认同,个体必须首先消除原有经验中的认知障碍与情感隙碍,实现义情沟通,即认知或情感对规范的一致趋同。内化过程社会价值行为需要亲社会行为行为部分7 .社会规范的遵从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规范的内化8 .从众服从9 .违反道德准则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二、选释题1. C2.C3.D4.C四、判断题1. 2.3.4.5.x6.7.8.9.10.五、简答题1 .为什么简单
8、地利用奖或惩不能解决儿童的品德不良行为?答:奖励是施之于行为之后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可能性的事物,它包括外部奖励和内部奖励。当学生缺乏遵照社会道德规范行动的自觉性时,教师通过物质的或精神的外在手段(如奖品,荣誉)来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外在的手段就等于外部奖励,也就是强化。如果学生在遵照社会道德规范行动后体验到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继续发生道德行为,则属于内部奖励。外部奖励和内部奖励都能够满足学生的某种需要,因而在以后类似的情境或刺激下,道德行为出现的概率就会升高。在运用奖励时,首先要注意奖励的应该是具体的道德行为,尊老爱幼、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等,而不是一般的概括性行为。其次,要
9、正确选择奖励,减少物质奖励、外部奖励,多运用精神奖励、内部奖励。惩罚是指为了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而在此行为发生后所跟随的不愉快事件。一般说来,教师可运用的惩罚包括:制止、约束、说理批评、警告、冷淡、鼓励、暂时取消他的某些权力以及要求儿童用自己的行动来补偿过失造成的后果等。不过,主张运用惩罚,并不等于提倡体罚与变相体罚。运用惩罚应该注意以下原则:第一,避免不适当的惩罚,对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施以体罚或罚款是不适当的。第二,惩罚应与学生的不良行为相对应。批评学生在课堂随便讲话,不应同时又指责其过去曾在上课时吃东西。第三,至少需要有一种不相容的逃避反应,学生在课堂里随便吐痰的不相容反
10、应是擦掉痰迹。第四,惩罚应尽可能及时,若惩罚延迟,不良行为不容易消除。第五,在实行延迟惩罚时,应力求使受罚者想到原先的过失情境。第六,力戒惩罚后又立即出现奖励。第七,向学生指出合适的行为以代替被惩罚的行为。2 .评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答:皮亚杰的主要贡献是他的儿童心理学和发生认识论思想。但他在提出儿童的智力发展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儿童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品德心理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研究是建立在思维发展基础上的。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因而他把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看做是一种蕴涵关系,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
11、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发展中找到根据。皮亚杰指出儿童道德发展具有一条总的规律,这条规律就是:从他律发展到自律。所谓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所谓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他律水平与自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儿童的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是贯穿在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中的一条思想主线。其次,皮亚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1)自我中心主义(2-5岁):大约从2岁起,儿童开始模仿别人接受规则,但由于跟成人或同伴之间还没有相互合作关系,儿童
12、总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接受规则。规则对他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他还不能把规则当作一种义务去遵守。儿童的这种既模仿别人接受规则而又按个人的意愿去应用规则的二重性,皮亚杰称之为道德的自我中心主义。因此这一阶段的儿童在道德要求上,有时采取亳无异议的顺从态度,有时采取拒绝甚至反对的非顺从态度。正是儿童的这种道德的自我中心主义特征,使得他不能按照我们称之为道德的方式去行动。皮亚杰认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主义的唯一方法。(2)权威阶段(68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生活几乎完全是以服从权威为特征的,服从权威的力量是一种约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品质,它起源于幼儿期的道德的自我
13、中心主义。在儿童看来,一定要绝对服从父母、老师等成人或年龄较大的、更为成熟的、更有力量的权威者。听他们的话就是好的,不听他们的话就是坏的。同时,在儿童的心目中,权威者规定的规则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必须绝对地服从、不可违背的。谁破坏了规则,谁就必须要受到惩罚。皮亚杰把儿童绝对驯服地服从规则要求的倾向称为道德实在论。他指出,成人的约束和滥用权威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极其有害的。(3)可逆阶段(8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不再是以单方面服从权威为特征,而是以相互遵从规则为特征。儿童意识到跟同伴交往的社会关系,他不再把规则看做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把它看做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东西。如果所有的人都同
14、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儿童不再按是否服从权威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而是以是否公平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认为公平的行为就是好的,不公平的行为就是坏的。由此可见,儿童的道德判断已经开始摆脱外界的约束,并具有自律道德水平的初步萌芽。(4)公正阶段(11T2岁):正如可逆阶段是从权威观念发展而来的那样,公正阶段是从可逆的道德观念发展而来的。在皮亚杰看来,从同伴之间的可逆关系转变到公正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利他主义因素。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人的真正的道德关系。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他
15、已认识到在依据规则判断时,应先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了。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皮亚杰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开创了现代道德认知发展学派的先河。无论是他采用的对偶故事法还是他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和阶段理论,都对后继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皮亚杰的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他的理论的认识、继承和发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完成的。3 .简述品德发展的实质。答:(1)品德发展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品德的发展就是把外在的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行为观念,进而依据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表现出稳定的道德规范行为的过程。(2)品德发展是在内部矛盾推动下,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品德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依据社会道德向儿童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儿童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了儿童品德的发展。在品德发展过程中,学校、家童、社会的教育影响是外因,儿童的内在矛盾斗争即自我教育是内因,品德发展是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3)品德发展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基本心理特征。品德发展是这四个因素协调、统一的发展,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志起调控作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