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科学课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科学课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如何在科学课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实验必须符合科学性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和自然现象,对于有些难以演示或操作的实验或只能定性演示和操作的实验,不必强求定量,可以对学生加以说明,这样,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科教版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这一课时,当讲到“人也是一个导体”的时候,如何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对他们进行“安全用电”的教育呢?如果用36伏以下的电压,电流太小,它不能通过人体,使电路示教板上的小灯泡发亮;如果用36伏以上的电压,虽然电流能够通过人体而使小灯泡发亮,但是这样做那是很危险的,很容易使人触电。
2、为了让学生对“人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导体”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一位老师进行了这样的一个实验:他将电源、电路板接好,然后自己将两个接线头放在两边的嘴角上(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很紧张,也劝说老师不要做这个实验,可老师为了让学生彻底明白人体也是一个导体,只好硬着头皮做这个实验),按下电源,小灯泡亮了,实验也成功了,但这样做是很危险的,稍有不甚,就会造成很大的危险。接着,教师向学生解释说:人体是导体,这是肯定的,我们刚才实验用的是两节干电池,电流很弱,通过人体灯泡就不会亮,也不会使人触电。那小灯泡为什么会亮呢?因为我把两根电线头在嘴里相碰的缘故。如果真用36伏以上的电压做实验,就会有很大的电流通
3、过人体,就有可能使人发生触电的事故,这就是刚才实验的秘密。我在想:这位老师所做的整个实验过程中都没有说明人体是一个导体,还这样做,意义何在呢?这样不但没有证明人体是导体,反而给学生进行了一次弄虚作假、极不严肃的反科学教育,真是适得其反。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客观事实和教学的实际需要,设置科学的实验进行定性演示。例如:教师可以站在一个干燥、绝缘的木凳上,用右手食指触到36伏以上电压的火线上,再让一位同学用试电笔试他的身体,试电笔中的管子就会亮起来,从而就证明了“人体是一个导体”,然后再向学生讲明其中的道理,告戒学生一定不要自己去做这个实验,因为这样是很危险的,或者,教师可以用36伏以
4、下的电压,制作一个“安全触电器”,让学生亲自试一试,使他们亲身感受到触电的滋味,从而向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二、实验必须具有可见性实验的可见度要大,要让全班学生在座位上都能够看到实验所发生的现象,不然实验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例如:在做“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而是一种混合的气体”的实验时,在玻璃罩内用一支蜡烛做燃烧体,罩内的氧气就不能充分燃烧,蜡烛熄灭之后,罩内水面只能上升一点点,现象不是很明显。如果将蜡烛改为酒精灯,罩内的氧气则能充分地燃烧,酒精灯熄灭后,水面上升的幅度很大,现象也很明显,实验的可见度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如果在水里再滴上几滴蓝墨水,那现象就更加明显了。三、实验适当运用实物投影在
5、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常常遇到由于实验对象太小而难以让全班学生都能够观察到的困难。例如:在教植物的花这一课时,由于油菜花太小,学生的解剖知识缺乏,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观察到老师解剖油菜花的方法和步骤,可进行实物投影解剖。即把一朵油菜花放到投影仪上进行投影,左手用镶子夹住花柄,右手用镜子轻轻地由外到内依次剥下油菜花的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同时在玻璃上摆好白齐,供学生观看。这样,教师解剖油菜花的细微动作和方法,都通过投影仪一一清楚地展现在屏幕上,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同样,也可以把学生解剖油菜花的结果放在玻璃上并放到投影仪下进行投影和评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四、实验必须具有趣味性根据小学生的心
6、理特点,实验应该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例如:在讲授“气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教师如果先给学生演示一个“喷泉”的实验,即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烧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瓶底,烧瓶内的冷水就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很高,学生马上就会被这一新奇的现象所吸引,对此将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知识变被动为主动,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五、实验必须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演示实验前,必须熟悉实验的仪器性能,熟练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所估计,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在做摩擦起电这一课实验的时候,如果是阴天、雨天或橡胶棒老化的情况下,可能会使实验难以成功
7、,或者还可能出现“同种电互相吸引,异种电互相排斥”的现象。在磁铁一课中,做磁铁间的相互作用实验时,如果两块磁铁的磁力大小相差较大,也会出现上面的现象。由此可见,实验的不准确和不可靠,都会失去实验的意义。六、实验适时配合语言讲解实验前,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实验装置、器材名称以及其作用原理。实验并不是教师做,学生看,而是教师在前面演示,学生在下面边学边做。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适当的启发,必要的语言讲解,是实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在讲水蒸气这一课,在研究水蒸气和白气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应该边做实验,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提出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你知道白气是什么?学生们可能回答是水蒸气。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实验的饿现象和现象发生的部位,并提示:在烧瓶内水面以上上午空间和喷嘴附近有没有白气?是否看得到其他的物体?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再通过教师的指点和自己的实验,获得了对白气的清楚认识。原来烧瓶内和喷嘴附近那看不见的东西才是水蒸气,而我们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以后变成的小水点,白气并不是水蒸气。实验是科学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科学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和实验,还等着我们继续去进行探讨和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