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关于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高水平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刺激体育消费,增强市场活力,依据体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按照省“8个高地、10个着力”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抓“全民健身”“全季体育”“全域体育”,坚持以体育产业供需两端发力为主线,以推进体育产业项目落地为着力点,以促进体育产业要素流动为支撑,以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为突破口,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海岛力量。二、发展目标以海岛运动休闲产业为龙头,着力打造海岛运动品牌,完善运动配套要素,构建产业特色鲜明、空间布局合理、产品门类丰富的海岛体育产业框架,
2、建成以滨海运动休闲业、竞训表演业、场馆服务业、滨海休闲旅游等业态丰富、布局合理、产品多元、层次多样化的体育产业体系。壮大体育产业规模。2025年,实现体育产业总规模X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X亿元。2035年达到X亿元,实现产业增加值X亿元,新增体育企业25家。打造体育产业平台。“十四五”期间创建成功省级运动休闲基地1个,省级运动休闲乡镇1个,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和优秀项目1个/条以上。彰显体育品牌效应。打响以半程马拉松、沙滩高尔夫、环岛自行车和国际风筝节、海岛徒步等为代表的海岛特色体育赛事活动,培育2-3项省级及以上体育品牌赛事入库项目。优化体育发展环境。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活力
3、高效,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更加完善,体育市场供需繁荣协调,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8平方米,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三、主要任务(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公共体育设施发展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新基建”建设目录,加快“一场两馆”、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等设施建设。实施公共体育设施“补短板”工程,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二盘活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存量资源,充分利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绿道绿地及广场,探索户外露营基地、登山健身步道、沙滩场地设施、综合体育场馆、海洋体育公园、运动驿站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4、,将体育产业与海岛公园建设等重大规划相衔接,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在规划立项、报建配套、财政资金、养护管理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二)合理布局产业空间。完善产业总体布局,从新业态、新模式、新亮点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优先发展运动休闲产业,重点发展户外运动产业,鼓励发展时尚运动产业。大力发展山地运动、水上运动、泥上运动、海洋体育,鼓励培育冰雪、航空、电竞、飞盘等新业态,形成山、海、陆、空运动项目均匀分布的发展格局。推动沙滩运动、海岛徒步、滨海骑行、路跑越野、海钓等运动休闲业态发展,打造产业消费新场景,促进体育消费升级。(三)打造特色品牌赛事。构建层级清晰、布局合理的海岛赛事体系,打造海洋特色鲜明的体育赛
5、事品牌。重点培育半程马拉松、国际风筝赛、海岛徒步、沙滩高尔夫、气排球赛等赛事。积极承办各类高水平比赛,实现国家级、长三角区域、省级赛事的全覆盖。对落户的高水平赛事,按项目类别、赛事等级等,可给予5-30万元奖励。对列入重点培育品牌体育赛事名录库且正常举办的品牌赛事,根据效益评估等,可给予每年不超过20万元奖励。鼓励社会力量承办省级以上赛事,引入越野、海钓、滑翔伞等新赛事,创新商业化运营模式,开发赛事品牌的无形价值。推动公共体育资源社会开放,建立一站式赛事活动服务机制,确保赛事品质,全面提高体育赛事综合效益。(四)培育体育市场主体。重视市场主体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完善市场
6、机制,营造优质产业发展环境。在场馆运营、体育赛事、体育旅游、体育培训和体育文化等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培育行业领军型、骨干型、新锐型企业和知名体育赛事企业,促进小微企业上规。重点培育体育科技类、体育培训服务类企业。引入体育头部企业,实行“一事一议”制,按照规模和绩效给与一定的入驻经费补助,同时为企业提供资金、政策、人才等多方面帮扶。(五)搭建产业集聚平台。培育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省级运动休闲基地、省级运动休闲特色乡镇、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和优秀项目,打造海岛体育旅游目的地和全域户外运动休闲产业带。根据产业项目实际情况,给与项目创建运营主体资金奖补。实行一事一议,最高奖补金额不超过整个
7、项目投资的10%,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培育海洋体育产业园区、体育众创空间,加快发展体育夜经济市场。(六)推动产业跨界融合。以全域为蓝底,按照主客共享的要求,使公共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配套具备健身、休闲、娱乐、康养等综合服务功能,满足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运动需求。驱动“体育+旅游”的经济协作和产业融合,不断丰富岱东运动休闲乡镇的内涵,依托公园、台风博物馆、海防博物馆、鹿栏晴沙、沙洋民宿集聚区、东海郊野公园等资源,打造集海岛运动、海洋文化、观光体验、度假休闲于一体的休闲运动主题镇。整合乡镇体育场馆设施资源,搭建乡镇体育运营系统网,满足县域内居民及周边镇域居民
8、的体育需求。提升秀山滑泥主题公园品质,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依托小型全民健身公园,发展海岛徒步运动,弥补滑泥活动的时间限制,充分满足群众多元的体育需求。(七)支持社会力量办体育。以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场地设施投资建设、场馆运营、青少年体育培训等项目为抓手,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积极性。鼓励利用废旧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等存量房产改造建设健身休闲与商业服务融合的体育综合体。一经认定,可按照项目实际投资额的10%给予扶持,最高不超过IOO万元。积极完善体育社会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体制和供给机制。通过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和体育赛事活动补助申报等措施,激发体育社会组织自身造血能力,深入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
9、改革,持续深化社会力量办体育工作。(八)促进体育彩票营收。加大体彩公益品牌宣传力度,树牢责任彩票理念,推进渠道多业态发展,培育扩大购彩群体。至2025年,实现体育彩票累计总销量达到5.2亿元,市场份额维持在50%以上。四、保障措施(一)规划引领。组织编制全县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依据规划,配套制定操作性更强的细化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统筹产业布局、平台建设、项目推进、人才支撑、配套措施等各方面关系,做好任务分解,明确各单位责任分工。各地结合当地体育产业的基础优势和项目特色,制定切合实际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并抓好工作落实。(二)用地保
10、障。切实保障产业用地,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统筹考虑体育用地布局,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中加大对体育产业新增建设用地的支持力度。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土地兴办体育产业。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符合条件的四荒土地发展体育产业。以出让、出租等形式统筹安排一定比例的拆后闲置地、边角地等低效用地。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等既有建筑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建设改造成体育设施,实行在5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三)资金支持。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作用。合理安排使用各级体育类发展资金,除体育产业项目奖补外,优先保障年度体育产业重点工作。研究设立县级体育产业项目库
11、,从项目库中择优奖补。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发行社会领域产业专项债券。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体育服务相关保险产品。(四)人才助力。探索政府、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体育产业人才通道。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成立体育职业技能提升机构,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人才交流机制,为高层次人才加入体育行业提供便利条件。(五)数字赋能。全面对接省“114”数字体育平台,健全一站式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加快重点应用场景“一件事”改革,推动核心业务数字化应用迭代升级,示范打造智慧场馆,提高场馆运营信息化水平,助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六)统计监测。科学界定体育产业内涵和范围,完善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形成统计长效机制。开展数据统计和监测,建立重点企业监测制度,及时掌握企业的发展动态。完善体育产业信息发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