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曾巩《书魏郑公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917479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训练:曾巩《书魏郑公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曾巩《书魏郑公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曾巩《书魏郑公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训练:曾巩《书魏郑公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训练:曾巩《书魏郑公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训练:曾巩书魏郑公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书魏郑公传曾巩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攀奉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诗,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停为当掩,是以谏铮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浮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惟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将之事,是启其怠且忌吴。太宗末年群下既知

2、此意而不言浙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谏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或44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与?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净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经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或曰:“卷愁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其戾也然则焚稿者非欤?“余日:“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

3、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注】亮:同“谅”,忠信。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上的答案标号涂黑。太A宗B末C年D群E下F既G知H此I意J而K不1言M浙N不0知P天Q下R之S得T失U至V于W辽X东Y之Z败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郑公在文中指唐朝政治家魏征,他被封郑国公,“公”是朝廷赐予他的爵位。B. “区区”在文中指愚拙,与孔雀东南飞中“何乃太区区”中“区区”意思相同。C. “益暴其恶”中的“益”

4、指更加,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谦得益”的“益”意思不同。D.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臣之间应奉行的是“大公至正之道”,君王既不抹杀他人的话语用以掩盖自己的过失,臣子也不为了博取小信而去讨好自己的君王。B.曾巩在文中认为后人应该正确地看待直言进谏,明确指出直言进谏不应当被掩饰,应当把直言进谏看作一件好事,如此,后人才会效仿前人。C.伊尹、周公尽心辅佐君王,因为世人的口头相传,伊尹、周公良相的美名得以流传后世,后人才知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并效法他们直言进谏。D.曾巩认为,近世为取得小信的人用焚稿来掩饰

5、君王的过错,这会使后人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而认为过错通常在君主,这样做对君王无益。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律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译文:(2)伊尹、周公之谏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译文:14 .唐太宗能够成为前代无人能比的贤君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答案解析】10. DMU11. BB.错误,意思不同。文中“或区区之小让”中的“区区”意为“不重要”,形容微不足道。“何乃太区区”中的“区区”意思是“愚拙”。句意:成就不重要的小小谦让的名声。/你怎么这样狭隘固执。C.正确。“谋得益”中“益”的意思是“益处”。句意:这更加使这

6、几个国君的恶行显露于后世。/谦虚谨慎得到益处。12. C“因为世人的口头相传”错误。13. (1)还将使后代的君主,以为前代没有直言进谏的情况,这就开启了惰怠和忌讳进谏的风气。(2)伊尹、周公恳切地劝谏自己的国君,他们的言辞极其深刻,并且当时的事情又非常紧迫。14. 唐太宗善于纳谏,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有魏郑公这些人敢于进谏。【参考译文】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为碰上了好时代而高兴,感激太宗知遇之恩,因此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但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的结果。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是太平盛世,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

7、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这里啊。能够知道这些,是因为相关历史有记载。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是怎样的呢?只是遵循公正罢了。公正,不是君王抹杀别人的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不是臣子为博取小信而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样做是不合适的。还有更不可以做的是,认为直言进谏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直言进谏当做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直言进谏呢?况且前代的君主有纳谏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见,那就不只是掩住一时的公正,还将使后代的君主,以为前代没有直言进谏的情况。这就开启了惰怠和忌讳进谏的风气。太宗晚年,群臣已经知道了他掩盖进谏之事却不说,使得太宗慢慢地不知道天下的得失利害了。一直到了辽东战事失败,太宗才开始憾恨郑公已

8、经不在人世,还不曾知道令他悔恨的萌芽就产生于这件事情上。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恳切地劝谏自己的国君,他们的言辞极其深刻,并且当时的事情又非常紧迫。这些事保存在尚书里,不曾湮没。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是贤君,伊尹、周公是良相,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还见得到。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弃,成就不重要的小小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直言进谏,又根据什么知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呢?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秦始皇灭亡,他们臣子的谏词就看不到,不是当时史官遗漏没记,而是天下人都不敢进言的结果。那直言进谏之事没有载入史册,这更加使这几个国君的恶行显露于后世。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为君主、父母、贤德之人掩饰隐瞒过错,与你的说法正好相反既然如此,是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的人为了博取一点点忠诚而干的,这种事情又不对。为什么?因为他们把焚稿当做替君主掩饰过错的美德,又在世上流传,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一定认为过错通常在君主,而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身上,怎么能说是爱他们的君主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